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成績已屬于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寫好計劃才不會讓我們努力的時候迷失方向哦。寫計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學期教學計劃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學計劃篇一
本班幼兒17名,其中,男孩9名,女孩8名。本學期需進一步的做好家長的各項工作,讓家長對本班工作有著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并制定出班級服務承諾“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用心關愛每一顆心靈?!?BR> 1、重點抓好養(yǎng)成習慣
一直以來,我們把幼兒的養(yǎng)成習慣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好,讓幼兒養(yǎng)成好的習慣,如:我們抓的喝水習慣、吃飯等習慣,幼兒每天不用老師再提醒,幼兒都能夠主動完成好;我們繼續(xù)把幼兒說話輕輕、拿放椅子輕輕,飯前便后要洗手的`習慣,及幼兒禮貌習慣,看書、玩玩具等習慣認真抓好。
2、把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作為重點
能力培養(yǎng)是促進幼兒的大腦的發(fā)展,在本學期中,培養(yǎng)幼兒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背書包及疊放衣服,教會幼兒疊衣服的方法;幼兒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生活衛(wèi)生常識
(1)知道保護牙齒的一般衛(wèi)生常識,用正確的方法刷牙。
(2)知道一些預防蛔蟲和腸道疾病的一般常識,不吃不潔凈的食物。
(3)知道天氣變化和運動前后及時增減衣服,飯前飯后不做劇烈活動。
4、安全常識
(1)不玩危險游戲,不去危險地方。
(2)懂得交通安全。
(3)會處理可能遇到的簡單危險。
(4)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5、生活衛(wèi)生習慣及生活能力
(1)正確、迅速地洗手、洗臉,養(yǎng)成早晚刷牙的習慣。
(2)進餐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剩飯菜,進餐時不大聲說話。
(3)保持儀表整潔,咳嗽、打噴嚏時會用手捂住口鼻或把臉轉過身, 不對著別人打噴嚏。
(4)保持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不爬不踩桌椅,不亂涂墻壁。
(一)、根據(jù)學前班的課程指導思想并結合本班幼兒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從實際出發(fā)認真制定適合幼兒發(fā)展的教育教學內容,在本學期里我們主要培養(yǎng)幼兒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1、建立班級特色:“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信、友愛、誠實、好問、勇敢、堅強、講禮貌、愛護環(huán)境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是本班的教育宗旨。
2、教學上采用分組、分區(qū)等教學模式、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主體探究活動,仔細觀察孩子活動情況、做好觀察分析、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培養(yǎng)幼兒學會自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幼兒的常規(guī)培養(yǎng),通過平時隨機地向幼兒講清常規(guī)的要求,并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嚴格檢查常規(guī)的執(zhí)行情況,每天讓幼兒輪流當好值日生,做好小主人。
(二)、啟發(fā)式數(shù)學
1、興趣廣泛,能鉆心地參加各項學習活動。
2、能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見事物的關系和聯(lián)系。
3、愛動腦筋,會發(fā)現(xiàn)問題,喜歡嘗試、操作、尋找問題答案。
4、能根據(jù)物體的特征分類,會通過比較將物體按一定規(guī)律排序。
5、具有初步的空間概念。
(三)、培養(yǎng)閱讀
1、學習獨立的閱讀方式,有一定的閱讀興趣。
2、能有順序地一頁一頁翻書,用手指點讀圖畫內容及文字。
3、能在圖書中讀出自己認識的、簡單的漢字。
4、能注意傾聽他人的講話。
5、能根據(jù)作品提供的線索,嘗試仿編詩歌和散文等。
6、會有表情的朗誦詩歌和講述故事,并能復述、扮演完整的或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
(四)、藝術表現(xiàn)方面
1、積極參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動。
2、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演,能按節(jié)奏協(xié)調地做動作,并能和同伴協(xié)同表演。
3、會繪畫、折紙等技能表現(xiàn)事物的基本特征。
1、定期、隨機家訪、電話等多種形式保持家園聯(lián)系,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雙方交流思想、征求建議和解決家長的困難,以及對我們工作的支持。
2、隨機地與家長面談交流,讓家長配合本班的工作,并能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支持我們的教學需求、提供各種資料和材料,為搞好幼兒的教育盡心盡力。
學期教學計劃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學計劃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理解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中蘊含的數(shù)學原理,并能根據(jù)這些原理進行算法分析;
⑵ 基本能根據(jù)算法語句與程序框圖的知識設計完整的程序框圖并寫出算法程序.
2、過程與方法
在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學習過程中對比我們常見的約分求公因式的方法,比較它們在算法上的區(qū)別,并從程序的學習中體會數(shù)學的嚴謹,領會數(shù)學算法與計算機處理的結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數(shù)學算法轉化成計算機語言的一般步驟.
3、情感與價值觀
⑴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貢獻.
⑵ 在學習古代數(shù)學家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在利用算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理性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
難點:把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的方法轉換成程序框圖與程序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1.研究一個實際問題的算法,主要從哪幾方面展開?
算法步驟、程序框圖和編寫程序三方面展開.
2.在程序框圖中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有哪幾種?
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循環(huán)結構
3.在程序設計中基本的算法語句有哪幾種?
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循環(huán)語句
4.思考1:18與30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多少?你是怎樣得到的?
5. 思考2:對于8251與6105這兩個數(shù),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多少?你是怎樣得到的?
由于它們公有的質因數(shù)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約數(shù)就比較困難.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較簡單的找出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呢?
(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 輾轉相除法
思考3: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與6105這兩個數(shù)的公約數(shù)和6105與2146的公約數(shù)有什么關系?
我們發(fā)現(xiàn)6105=2146×2+1813,同理,6105與2146的公約數(shù)和2146與1813的公約數(shù)相等.
思考4:重復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與6105這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嗎?
6105=2146×2+1813
2146=1813×1+333
1813=333×5+148
333=148×2+37
148=37×4+0
以上我們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就是輾轉相除法,也叫歐幾里德算法,它是由歐幾里德在公元前300年左右首先提出的.
利用輾轉相除法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用較大的數(shù)m除以較小的數(shù)n得到一個商 和一個余數(shù) ;
第二步:若 =0,則n為m,n的最大公約數(shù);若 ≠0,則用除數(shù)n除以余數(shù) 得到一個商 和一個余數(shù) ;
第三步:若 =0,則 為m,n的最大公約數(shù);若 ≠0,則用除數(shù) 除以余數(shù) 得到一個商 和一個余數(shù) ;
……
依次計算直至 =0,此時所得到的 即為所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
思考5:你能把輾轉相除法編成一個計算機程序嗎?
第一步,給定兩個正整數(shù)m,n(m>n).
第二步,計算m除以n所得的余數(shù)r.
第三步,m=n,n=r.
第四步,若r=0,則m,n的最大公約數(shù)等于m;否則,返回第二步.
input m,n
do
r=m mod n
m=n
n=r
loop until r=0
print m
end
學期教學計劃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學計劃篇三
國培剛結束,經(jīng)過這次培訓讓我在語文教學上有了更深的認識,尤其在備課方面更要注重教學反思——任何一件完整的事:要有計劃,再執(zhí)行,最后必須反思。
剛結束第一學期的教學,又迎來第二學期的計劃,我已迫不及待得想盡快授予學生們更多的知識,但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法輕視;
2、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jù),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fā)現(xiàn)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fā)。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r”出發(fā)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yōu)化。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
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jīng)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沖破“瓶頸”,開辟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與此同時,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盡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了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很有好處。
學期教學計劃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學計劃篇一
本班幼兒17名,其中,男孩9名,女孩8名。本學期需進一步的做好家長的各項工作,讓家長對本班工作有著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并制定出班級服務承諾“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用心關愛每一顆心靈?!?BR> 1、重點抓好養(yǎng)成習慣
一直以來,我們把幼兒的養(yǎng)成習慣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好,讓幼兒養(yǎng)成好的習慣,如:我們抓的喝水習慣、吃飯等習慣,幼兒每天不用老師再提醒,幼兒都能夠主動完成好;我們繼續(xù)把幼兒說話輕輕、拿放椅子輕輕,飯前便后要洗手的`習慣,及幼兒禮貌習慣,看書、玩玩具等習慣認真抓好。
2、把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作為重點
能力培養(yǎng)是促進幼兒的大腦的發(fā)展,在本學期中,培養(yǎng)幼兒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背書包及疊放衣服,教會幼兒疊衣服的方法;幼兒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生活衛(wèi)生常識
(1)知道保護牙齒的一般衛(wèi)生常識,用正確的方法刷牙。
(2)知道一些預防蛔蟲和腸道疾病的一般常識,不吃不潔凈的食物。
(3)知道天氣變化和運動前后及時增減衣服,飯前飯后不做劇烈活動。
4、安全常識
(1)不玩危險游戲,不去危險地方。
(2)懂得交通安全。
(3)會處理可能遇到的簡單危險。
(4)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5、生活衛(wèi)生習慣及生活能力
(1)正確、迅速地洗手、洗臉,養(yǎng)成早晚刷牙的習慣。
(2)進餐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剩飯菜,進餐時不大聲說話。
(3)保持儀表整潔,咳嗽、打噴嚏時會用手捂住口鼻或把臉轉過身, 不對著別人打噴嚏。
(4)保持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不爬不踩桌椅,不亂涂墻壁。
(一)、根據(jù)學前班的課程指導思想并結合本班幼兒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從實際出發(fā)認真制定適合幼兒發(fā)展的教育教學內容,在本學期里我們主要培養(yǎng)幼兒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1、建立班級特色:“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信、友愛、誠實、好問、勇敢、堅強、講禮貌、愛護環(huán)境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是本班的教育宗旨。
2、教學上采用分組、分區(qū)等教學模式、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主體探究活動,仔細觀察孩子活動情況、做好觀察分析、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培養(yǎng)幼兒學會自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幼兒的常規(guī)培養(yǎng),通過平時隨機地向幼兒講清常規(guī)的要求,并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嚴格檢查常規(guī)的執(zhí)行情況,每天讓幼兒輪流當好值日生,做好小主人。
(二)、啟發(fā)式數(shù)學
1、興趣廣泛,能鉆心地參加各項學習活動。
2、能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見事物的關系和聯(lián)系。
3、愛動腦筋,會發(fā)現(xiàn)問題,喜歡嘗試、操作、尋找問題答案。
4、能根據(jù)物體的特征分類,會通過比較將物體按一定規(guī)律排序。
5、具有初步的空間概念。
(三)、培養(yǎng)閱讀
1、學習獨立的閱讀方式,有一定的閱讀興趣。
2、能有順序地一頁一頁翻書,用手指點讀圖畫內容及文字。
3、能在圖書中讀出自己認識的、簡單的漢字。
4、能注意傾聽他人的講話。
5、能根據(jù)作品提供的線索,嘗試仿編詩歌和散文等。
6、會有表情的朗誦詩歌和講述故事,并能復述、扮演完整的或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
(四)、藝術表現(xiàn)方面
1、積極參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動。
2、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演,能按節(jié)奏協(xié)調地做動作,并能和同伴協(xié)同表演。
3、會繪畫、折紙等技能表現(xiàn)事物的基本特征。
1、定期、隨機家訪、電話等多種形式保持家園聯(lián)系,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雙方交流思想、征求建議和解決家長的困難,以及對我們工作的支持。
2、隨機地與家長面談交流,讓家長配合本班的工作,并能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支持我們的教學需求、提供各種資料和材料,為搞好幼兒的教育盡心盡力。
學期教學計劃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學計劃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理解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中蘊含的數(shù)學原理,并能根據(jù)這些原理進行算法分析;
⑵ 基本能根據(jù)算法語句與程序框圖的知識設計完整的程序框圖并寫出算法程序.
2、過程與方法
在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學習過程中對比我們常見的約分求公因式的方法,比較它們在算法上的區(qū)別,并從程序的學習中體會數(shù)學的嚴謹,領會數(shù)學算法與計算機處理的結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數(shù)學算法轉化成計算機語言的一般步驟.
3、情感與價值觀
⑴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貢獻.
⑵ 在學習古代數(shù)學家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在利用算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理性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
難點:把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的方法轉換成程序框圖與程序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1.研究一個實際問題的算法,主要從哪幾方面展開?
算法步驟、程序框圖和編寫程序三方面展開.
2.在程序框圖中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有哪幾種?
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循環(huán)結構
3.在程序設計中基本的算法語句有哪幾種?
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循環(huán)語句
4.思考1:18與30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多少?你是怎樣得到的?
5. 思考2:對于8251與6105這兩個數(shù),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多少?你是怎樣得到的?
由于它們公有的質因數(shù)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約數(shù)就比較困難.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較簡單的找出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呢?
(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 輾轉相除法
思考3: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與6105這兩個數(shù)的公約數(shù)和6105與2146的公約數(shù)有什么關系?
我們發(fā)現(xiàn)6105=2146×2+1813,同理,6105與2146的公約數(shù)和2146與1813的公約數(shù)相等.
思考4:重復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與6105這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嗎?
6105=2146×2+1813
2146=1813×1+333
1813=333×5+148
333=148×2+37
148=37×4+0
以上我們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就是輾轉相除法,也叫歐幾里德算法,它是由歐幾里德在公元前300年左右首先提出的.
利用輾轉相除法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用較大的數(shù)m除以較小的數(shù)n得到一個商 和一個余數(shù) ;
第二步:若 =0,則n為m,n的最大公約數(shù);若 ≠0,則用除數(shù)n除以余數(shù) 得到一個商 和一個余數(shù) ;
第三步:若 =0,則 為m,n的最大公約數(shù);若 ≠0,則用除數(shù) 除以余數(shù) 得到一個商 和一個余數(shù) ;
……
依次計算直至 =0,此時所得到的 即為所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
思考5:你能把輾轉相除法編成一個計算機程序嗎?
第一步,給定兩個正整數(shù)m,n(m>n).
第二步,計算m除以n所得的余數(shù)r.
第三步,m=n,n=r.
第四步,若r=0,則m,n的最大公約數(shù)等于m;否則,返回第二步.
input m,n
do
r=m mod n
m=n
n=r
loop until r=0
print m
end
學期教學計劃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學計劃篇三
國培剛結束,經(jīng)過這次培訓讓我在語文教學上有了更深的認識,尤其在備課方面更要注重教學反思——任何一件完整的事:要有計劃,再執(zhí)行,最后必須反思。
剛結束第一學期的教學,又迎來第二學期的計劃,我已迫不及待得想盡快授予學生們更多的知識,但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法輕視;
2、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jù),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fā)現(xiàn)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fā)。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r”出發(fā)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yōu)化。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
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jīng)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沖破“瓶頸”,開辟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與此同時,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盡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了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很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