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一等獎?wù)n件 伶官傳序?qū)W案及答案(大全十篇)

字號: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xué)、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zh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伶官傳序教案篇一
    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 學(xué)習(xí)本文嚴謹?shù)淖h論結(jié)構(gòu):
    3.?? 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
    1.?? 文中的關(guān)健字、詞、句:
    2.?? 文章的議論思路。
    1.?? 導(dǎo)入??新課
    1.?? 學(xué)生: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學(xué)生或教師作出評判。
    2.?? 學(xué)生:舉出已學(xué)過的歐陽修的課文名。
    參考:《醉翁亭記》
    3、 教師: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fēng)光,通過勾勒太守與種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么,《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jié)寵信伶人這一教訓(xùn),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板書標題)
    說明:
    激發(fā)興趣,勾起回憶,通過比較,引入新課。
    二、學(xué)習(xí)新課
    (一)
    1.?? 朗讀課文:學(xué)生朗讀,教師正音。
    2.?? 分組競賽: 解釋個別字義,說明特殊用法。 (幻燈)
    字:原——推究 約——訂立盟約
    函——用盒裝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詞:伶人——樂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錦囊——狀語后置
    告以成功——狀語后置
    身死國滅——表被動
    3.?? 互相研討:共同翻譯全文,教師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xué)生答)
    答案: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板書)
    說話: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這一中心論點。要求 簡潔明了。(學(xué)生說)
    提示:參照課文注釋。
    答案:盛衰成敗,由于人事。(板書)
    2、 思考: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學(xué)生答)
    參考答案:(教師引導(dǎo)、評述)
    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 學(xué)生說話: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教師總結(jié)并板書:(見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則由人
    終于報仇
    一改初衷
    失—— ——敗也由人
    由勝而敗
    4、 思考: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正反對比。(板書)
    5、 思考: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jié)論?
    參考:a“皆自于人?!?BR>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書)
    學(xué)生:用現(xiàn)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jié)論再說一遍。
    教師:注意糾正錯誤。
    6、 教師歸納:本文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jié)論”的方式進行議論,顯得中心突出,結(jié)構(gòu)嚴謹。(板書)
    學(xué)生:回答。
    參考:以古喻今,告誡當(dāng)時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yī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板書)
    注意:引導(dǎo)學(xué)生盡可能地說出上面兩個成語。
    字、詞、句是關(guān)鍵,必須首先予以解決。
    通過競賽,更可以調(diào)動學(xué)生的積極性。
    首先讓學(xué)生理清文章的綱。
    把握文體特點,掌握論據(jù)。
    了解內(nèi)容,弄清史實,得出觀點。
    明確論證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落實字詞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學(xué)會嚴謹?shù)恼撟C。
    進一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讓學(xué)生靈活運用成語。3.??
    課堂延伸
    參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喪志
    c:事在人為
    d:以古為鏡
    e:……
    (板書)
    2、 總結(jié):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睔v史的教訓(xùn)不能忘記,我們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fù)古人的悲??!
    引導(dǎo)學(xué)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dǎo)作用。
    3.?? 課后作業(yè)?
    1.?? 記住剛才老師點出的關(guān)鍵字、詞。
    2.?? 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練習(xí)。
    鞏固課堂所學(xué)。
    課外自學(xué)。
    終于報仇
    (正)
    雖曰天命 憂勞可以興國
    豈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敗 禍患積于忽微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論點) 失 敗也由人 (結(jié)論)
    由勝而敗
    (反)
    (例證)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漸
    啟發(fā):小事不小
    玩物喪志
    事在人為
    以古為鏡
    ……
    伶官傳序教案篇二
    二、解題
    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⒉介紹“序”
    三、整體感知
    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⒉質(zhì)疑解難
    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具體分析
    ㈠中心論點
    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明確: ①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
    ②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BR>    ③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⒉莊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guān)鍵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中心論點
    探討:
    ①為什么用反問句提出中心論點?
    明確:強調(diào)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運用哪些論證方法來證明中心論點的?
    明確:例證法――后唐莊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爭
    對比論證
    “失天下”之“衰”→身死國滅天下笑
    引證法――《尚書》
    ㈡具體論證
    ⑴導(dǎo)入??
    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武。
    明確: “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憂勞可以興國”﹤“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b、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qū)”?
    明確: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fù)報的決心和意志。
    c、小結(jié)
    莊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業(yè)業(yè),負矢前行,終得天下,突出強調(diào)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莊宗“好俳優(yōu)”,一些伶人“出入宮掖,侮弄縉紳”,致使“群臣憤激,莫敢出氣,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鎮(zhèn),賄賂交行”,最后終于眾叛親離,不可收拾。課文怎樣寫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慘情景。
    明確: “倉皇東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離散”
    “泣下沾襟”
    b、小結(jié)
    ㈢結(jié)論
    明確:引出教訓(xùn),借古諷今
    ①作者強調(diào)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局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聲色犬馬,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②含蓄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當(dāng)權(quán)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課文小結(jié)
    伶官傳序教案篇三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jù),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guān)知識。
    教學(xué)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xué)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xué)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jié)合。
    學(xué)法:學(xué)生學(xué)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xí)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xué)要點:
    教學(xué)內(nèi)容及步驟:
    一、 導(dǎo)入??:
    本單元我們學(xué)習(xí)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xué)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xué)家,他還是一位史學(xué)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xué)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睂Ρ疚慕o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xué)生質(zhì)疑。師答疑,或請學(xué)習(xí)較好的學(xué)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xué)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xué)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diào):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yīng)該寫什么內(nèi)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nèi)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xué)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BR>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BR>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diào)“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qū)”,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fù)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diào)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yīng)論點。強調(diào)“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jié):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BR>    (十一)學(xué)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五、總結(jié):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nèi)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diào),嘆句讀下降調(diào)。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 課堂練習(xí):
    投影儀。
    九、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shè)計?:(投影片二)
    在于人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歷史教訓(xùn):“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伶官傳序教案篇四
    歐陽修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立傳的目的。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
    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jù),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guān)知識。教學(xué)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xué)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xué)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jié)合。
    學(xué)法:學(xué)生學(xué)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xí)慣
    一、 導(dǎo)入:
    二、釋題:
    三、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xué)革新的領(lǐng)導(dǎo)人物。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倡導(dǎo)有內(nèi)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議論當(dāng)事,切中時弊,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他積極培養(yǎng)、提拔、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端问贰肪砣偈攀穫鳌?BR>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nèi)廷,授及官職的令人。后唐莊宗李存勗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仗其勢,擅權(quán)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dāng)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時代背景介紹。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yōu)伶,“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quán)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lǐng)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學(xué)生自讀課文正音。
    強調(diào):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函(hán)
    六,課文上的知識點
    原: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讀要點(學(xué)生討論)。
    ①找出論點。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diào),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論據(jù),確定全文論證的內(nèi)容?!半m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zhuǎn)折復(fù)句,葸在強調(diào)后者。
    ②找出論據(jù)。
    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轉(zhuǎn)敗、由盛轉(zhuǎn)衰的事實。
    ③文章如何通過正反論證突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在敘事中融人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chǔ)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jié)出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xùn),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倉惶出逃、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證明了 “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最終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證了開頭的論點,加強了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yīng)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討論:如何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題目之間的關(guān)系?
    伶官的情況在傳內(nèi)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fù)。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重點落實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過程直接聯(lián)系起來,突出中心。
    1九、.介紹《新五代史》,推薦課外閱讀資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記》,74卷,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因為有薛居正編篡的《舊五代史》在前,故稱之為《新五代史》。舊史記載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誕不經(jīng)的事,歐陽修以為此書不宜于“垂勸誡,示后世”,故重新編寫了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有《家人》《一行》《義兒》《伶官》等傳。推薦閱讀《伶官傳》及其他篇章。
    十、板書設(shè)計
    勝衰之理?????? 豈非人事
    (莊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讎已滅
    意氣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難
    成敗皆人
    歷史教訓(xùn):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十一)、語言訓(xùn)練示例
    將下面兩段話改成對偶句,并試析兩種表達的優(yōu)劣。
    ①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①修改:莊宗受矢,太廟藏之,每逢出征,則遣從事。以太牢告祖廟,請三矢于靈前。盛以錦囊,負以己軀。統(tǒng)師前驅(qū),士卒爭先。凱旋而還朝,納矢而入廟。
    試析:全部使用對偶句,顯得板滯。奇偶并用,長短錯落,給文章注入靈動之氣。
    試析:答案可參照(1)
    伶官傳序教案篇五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zhí)行晉王的遺命。
    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和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yè)的成敗在于人為。
    第四段具體指出唐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壯哉,在贊嘆中有輕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譴責(zé),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和“抑……歟?”反詰語氣的選擇復(fù)句強調(diào)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結(jié)尾處,既是全文的總結(jié),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詞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名詞作動詞,考究
    憂勞可以興國 興,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興盛
    逸豫可以亡身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喪亡
    而告以成功 成功,形容詞用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微,形容詞用作名詞,細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 系jì 捆綁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元宵佳節(jié),情侶相會,無論情還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僅寫行人越走越遠,還寫出了情思離愁越來越長,使人有悵然若失之感。
    3、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天的風(fēng)吹著竹葉,發(fā)出嘩嘩的響聲,思婦長夜不眠,聽著這些聲音,便產(chǎn)生了離愁別苦。擬人化的手法,觸景生情之筆。
    作者郵箱:
    伶官傳序教案篇六
    【教學(xué)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xué)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xué)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xué)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xué)時可與剛學(xué)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xué),指導(dǎo)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dǎo)。力求學(xué)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xiàn)。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新課導(dǎo)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xué)習(xí)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學(xué)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xiàn)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nèi)容,探討內(nèi)在聯(lián)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xué)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nèi)容上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讀完的同學(xué)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jīng)驗教訓(xùn)。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guān)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xué)者當(dāng)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xué)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dāng)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xué),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jù)學(xué)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xué)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xué)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jié)引申,導(dǎo)出興亡規(guī)律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xué)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xué)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guān),關(guān)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xué)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dǎo)我們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板書設(shè)計?】:(用幻燈顯示)
    過秦論?????????????|??????
    內(nèi)容比較?秦與六國興亡????---|--------------------------(人事)
    《過秦論》氣勢恢宏?|???
    “興亡論”抑揚頓挫?????????(“興亡規(guī)律”)????????????“興亡論”抑揚頓挫?????????(“興亡規(guī)律”)
    伶官傳序教案篇七
    設(shè)計示例(一)
    目標
    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xué)習(xí)根據(jù)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xué)過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xué)習(xí)他的一篇史論。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lǐng)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dǎo)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時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lǐng)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dǎo)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dāng)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yīng)該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yī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三、整體把握
    1.學(xué)生自讀課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滿招損,謙得益。
    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③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觀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4.熟讀課文。
    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
    1.補充注釋
    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2.詞類活用: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使……興,動詞→使動。
    亡,使……亡,動詞→使動。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狀語。
    ③倉皇東出。
    東,向東,名→狀語。
    3.句式(被動句)
    ①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xí)四。
    2.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xué)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解答課后練習(xí)四。
    二、分析論證結(jié)構(gòu)。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fā)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xué),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fā)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xué)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段
    2.積累相關(guān)詞語。
    附:設(shè)計
    設(shè)計示例(二)
    目標:
    1.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xué)習(xí)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過程:
    一、 導(dǎo)入??: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xué)習(xí)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xué)生質(zhì)疑。師答疑,或請學(xué)習(xí)較好的學(xué)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1.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xué)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一篇史論)
    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找學(xué)生翻譯此句并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nèi)容。
    4.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xué)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BR>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BR>    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找同學(xué)翻譯。強調(diào)“興”“亡”使動用法。
    6.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里突出強調(diào)了“人事”的作用。
    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9.小結(jié):這一部分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BR>    10.學(xué)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五、總結(jié):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如:《興亡論》等。
    七、本文語言特點。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三段。
    2.課后練習(xí)題四
    伶官傳序教案篇八
    江蘇省懷仁中學(xué) 顧惠
    教學(xué)目標:
    1.學(xué)生能夠根據(jù)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xué)生能在反復(fù)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zé)任意識.
    教學(xué)重點:
    教學(xué)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xué)步驟:
    一.學(xué)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xué)生齊讀,進入學(xué)習(xí)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chǔ)較好的學(xué)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xué)生傾聽.
    2.全體學(xué)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nèi)涵比較淺顯,學(xué)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提示學(xué)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xué)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dǎo):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xué)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xué)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jié)語氣.
    (教師引導(dǎo):晉王的臨終遺言,應(yīng)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xué)生根據(jù)相應(yīng)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dǎo):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xué)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guān)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xué)生根據(jù)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xué)生背誦,然后全體學(xué)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yīng)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xué)生回答:構(gòu)成對比關(guān)系,關(guān)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yīng)當(dāng)重一點.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dāng)?shù)囊馑?所以應(yīng)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yīng)的,讓學(xué)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dǎo):到“泣下沾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xué)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xué)生應(yīng)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1.學(xué)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xué)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xué)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xué)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nèi)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wù)勥@句話包含的內(nèi)容和作用.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伶官傳序》教學(xué)設(shè)計..由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頻道搜集整理,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伶官傳序教案篇九
    一、導(dǎo)入新課
    二、解題
    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⒉介紹“序”
    三、整體感知
    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⒉質(zhì)疑解難
    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具體分析
    ㈠中心論點
    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明確: ①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
    ②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③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BR>    ⒉莊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guān)鍵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中心論點
    探討:
    ①為什么用反問句提出中心論點?
    明確:強調(diào)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運用哪些論證方法來證明中心論點的?
    明確:例證法――后唐莊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爭
    對比論證
    “失天下”之“衰”→身死國滅天下笑
    引證法――《尚書》
    ㈡具體論證
    ⑴導(dǎo)入
    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武。
    明確: “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憂勞可以興國”﹤“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b、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qū)”?
    明確: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fù)報的`決心和意志。
    c、小結(jié)
    莊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業(yè)業(yè),負矢前行,終得天下,突出強調(diào)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莊宗“好俳優(yōu)”,一些伶人“出入宮掖,侮弄縉紳”,致使“群臣憤激,莫敢出氣,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鎮(zhèn),賄賂交行”,最后終于眾叛親離,不可收拾。課文怎樣寫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慘情景。
    明確: “倉皇東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離散”
    “泣下沾襟”
    b、小結(jié)
    ㈢結(jié)論
    明確:引出教訓(xùn),借古諷今
    ①作者強調(diào)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局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聲色犬馬,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②含蓄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當(dāng)權(quán)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課文小結(jié)
    伶官傳序.由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頻道搜集整理,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伶官傳序教案篇十
    教學(xué)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jù),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guān)知識。
    教學(xué)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xué)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xué)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jié)合。
    學(xué)法:學(xué)生學(xué)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xí)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xué)要點:
    教學(xué)內(nèi)容及步驟:
    一、 導(dǎo)入??:
    本單元我們學(xué)習(xí)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xué)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xué)家,他還是一位史學(xué)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xué)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睂Ρ疚慕o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xué)生質(zhì)疑。師答疑,或請學(xué)習(xí)較好的學(xué)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xué)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xué)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diào):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yīng)該寫什么內(nèi)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nèi)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xué)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BR>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diào)“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qū)”,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fù)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diào)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yīng)論點。強調(diào)“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jié):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xué)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五、總結(jié):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nèi)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diào),嘆句讀下降調(diào)。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shè)計?:(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于人事
    (論點)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xùn):“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xué)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 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xué)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guān),關(guān)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xué)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dǎo)我們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