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抗金的故事 篇1
抗金名將楊再興的生平簡介,他和岳飛是什么關系?:將相故事
楊再興是個可憐的孩子,自幼家貧,小小就跟著父親外出打漁以此為生。日子本就過得緊巴巴的,家中的頂梁柱父親卻突然去世了。楊再興變成了一個沒爹的孩子,只得同母親回到外婆家。
外婆家多了兩口人,日子越來越難過,好在楊再興自幼習武,使得一手好弓,他就加入了當時曹成所率領的游寇來混口飯吃。
要說曹成也是個奇人,盡管是個鐵匠,但常常掛在嘴邊的不是鐵怎樣才打得好,而是天下為己任者,舍我其誰?金兵來犯時,便去投軍,殺起金兵來毫不手軟,以一當百,屢屢建功。到金兵敗退,也不要封賞,還是回家去當他的鐵匠了。
游寇這群人,不受官府管理,老干些危害百姓,傷天害理的事情,朝廷忍無可忍,便派岳飛去剿匪。
曹成:打就打,老子也不是吃素的,你來就讓你瞧瞧爺?shù)膮柡?!曹成就先在莫邪關拉了一道防線,岳飛就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將張憲應對,不負岳飛的期望,拿下了莫邪關。
莫邪關失手之后,岳飛手下的第五將韓順夫就想著這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樣就敗了,真是殺雞用了牛刀。既然都贏了,就喝喝大酒開心一下吧。
說完就把盔甲都脫了,坐在地上喝起酒來。正喝的開心,就見一路兵馬突然間竄了出來,領頭的就是楊再興。楊再興大刀一揮,就砍掉了韓順夫的一條手臂,韓順夫傷重而死。
岳飛沒想到韓順夫竟然死了,這群流寇不容小覷,既然小將不敵,就派高一級的將領打他們,讓糧軍統(tǒng)制王經(jīng)、前軍統(tǒng)制張憲去攻打楊再興。在交戰(zhàn)的過程中,楊再興又把岳飛的弟弟岳翻給殺了。
這下把張憲等人嚇壞了,沒看護好上司的弟弟這么辦?在線等,急求!答曰:把殺岳翻之人抓起來,殺了,報了這仇才行,不然你就死定了。
懷著必須要抓住楊再興這樣的念頭,張憲越戰(zhàn)越猛,楊再興不敵,轉(zhuǎn)頭逃跑還是被張憲給追上了,楊再興走投無路了,即使跳入深澗還是被擒。
眼看著大刀就要落下,楊再興忽然大喊道:我要去見岳飛,就這么死了我不服,我不甘心!
張憲:把他綁去上司面前去承受上司的怒火,是不是上司就會忘記我的過錯呢?這是一個好主意,值得一試。
岳飛見到楊再興起初也滿是憤怒,他竟然殺了我的將領,還敢殺了我的弟弟,我一定要好好處置他。轉(zhuǎn)念一想,這也是說明楊再興是個將才,將才難得,面對虎視眈眈的金國,這些私人恩怨還是放下吧,畢竟國家大事更為重要。
岳飛權衡中之下還是把楊再興放了,還讓楊再興做了自己的一名小將,報效國家。在此后岳飛奉朝廷之命到處消滅割據(jù)勢力的時候,楊再興必然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勇猛無比。
紹興十年,完顏宗弼不守信用,撕毀了休戰(zhàn)合約,集兵攻打宋朝。岳飛領命抗敵,派出楊再興等人與金兵作戰(zhàn),大敗二十萬金兵,完顏宗弼夾著尾巴灰溜溜逃走了。
完顏宗弼敗得這么慘,誓要找回面子來,聯(lián)合其他勢力,再次集兵十二萬進逼郾城。岳飛又派楊再興等人前去支援。楊再興這個暴脾氣,閑著擒賊先擒王,竟單槍匹馬地沖到了金軍之中想要活捉完顏宗弼,但沒有找到人,殺了數(shù)百金兵才返回。
后來楊再興同金兵偶然在小商橋相遇,楊再興只有三百人,面對的卻是數(shù)十倍的敵人,依然毫不畏懼,奮勇作戰(zhàn),同三百個弟兄斬殺金兵二千余人,其中還有金兵的不少將領。最終寡不敵眾,中箭無數(shù)而亡。
楊再興不愧是錚錚鐵骨,英雄好男兒,死在戰(zhàn)場上,也是他命定的歸宿。
岳飛抗金的故事 篇2
朱仙鎮(zhèn)岳飛廟是中國三大岳王廟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6年)。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岳飛,為抗擊金兵,由其母背剌“精早報國”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戰(zhàn)爭中,岳飛智勇雙全,屢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士兵晉升為抗金主將。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744年)岳飛揮師北伐,在郾城大敗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鎮(zhèn)大捷。
正當岳飛即將收復東京(今河南開封)時,主張賣國的皇帝和秦檜等卻在一日內(nèi)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飛扼腕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后被趙構、秦檜等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
岳飛抗金的故事 篇3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
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zhàn)場的意愿,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并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里”。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nóng)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zhàn)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關于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zhí)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guī)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征兵制,所謂征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雇傭他們。所以宋朝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yǎng)的雇傭兵,人員來源比較復雜,游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guī)范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有利于皇帝的統(tǒng)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BR> 據(jù)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管狀針頭)畫字于身,直刺肌膚,涂以藥酒即成。
宋朝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zhàn)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于現(xiàn)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
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于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nèi)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動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說水滸傳里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后被發(fā)配到滄州當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zhì)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記。
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nèi)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募當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規(guī)定,宋朝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時就是一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說普通的士兵了。
當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diào)整。后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
如果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識作用。所以這也說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關于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系。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zhàn)斗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為了表彰岳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并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幟。
以后凡是岳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后,“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yōu)椤熬覉髧?,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fā)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
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占統(tǒng)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盡管朱元彰建立起漢人統(tǒng)治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wèi)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
抗金名將楊再興的生平簡介,他和岳飛是什么關系?:將相故事
楊再興是個可憐的孩子,自幼家貧,小小就跟著父親外出打漁以此為生。日子本就過得緊巴巴的,家中的頂梁柱父親卻突然去世了。楊再興變成了一個沒爹的孩子,只得同母親回到外婆家。
外婆家多了兩口人,日子越來越難過,好在楊再興自幼習武,使得一手好弓,他就加入了當時曹成所率領的游寇來混口飯吃。
要說曹成也是個奇人,盡管是個鐵匠,但常常掛在嘴邊的不是鐵怎樣才打得好,而是天下為己任者,舍我其誰?金兵來犯時,便去投軍,殺起金兵來毫不手軟,以一當百,屢屢建功。到金兵敗退,也不要封賞,還是回家去當他的鐵匠了。
游寇這群人,不受官府管理,老干些危害百姓,傷天害理的事情,朝廷忍無可忍,便派岳飛去剿匪。
曹成:打就打,老子也不是吃素的,你來就讓你瞧瞧爺?shù)膮柡?!曹成就先在莫邪關拉了一道防線,岳飛就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將張憲應對,不負岳飛的期望,拿下了莫邪關。
莫邪關失手之后,岳飛手下的第五將韓順夫就想著這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樣就敗了,真是殺雞用了牛刀。既然都贏了,就喝喝大酒開心一下吧。
說完就把盔甲都脫了,坐在地上喝起酒來。正喝的開心,就見一路兵馬突然間竄了出來,領頭的就是楊再興。楊再興大刀一揮,就砍掉了韓順夫的一條手臂,韓順夫傷重而死。
岳飛沒想到韓順夫竟然死了,這群流寇不容小覷,既然小將不敵,就派高一級的將領打他們,讓糧軍統(tǒng)制王經(jīng)、前軍統(tǒng)制張憲去攻打楊再興。在交戰(zhàn)的過程中,楊再興又把岳飛的弟弟岳翻給殺了。
這下把張憲等人嚇壞了,沒看護好上司的弟弟這么辦?在線等,急求!答曰:把殺岳翻之人抓起來,殺了,報了這仇才行,不然你就死定了。
懷著必須要抓住楊再興這樣的念頭,張憲越戰(zhàn)越猛,楊再興不敵,轉(zhuǎn)頭逃跑還是被張憲給追上了,楊再興走投無路了,即使跳入深澗還是被擒。
眼看著大刀就要落下,楊再興忽然大喊道:我要去見岳飛,就這么死了我不服,我不甘心!
張憲:把他綁去上司面前去承受上司的怒火,是不是上司就會忘記我的過錯呢?這是一個好主意,值得一試。
岳飛見到楊再興起初也滿是憤怒,他竟然殺了我的將領,還敢殺了我的弟弟,我一定要好好處置他。轉(zhuǎn)念一想,這也是說明楊再興是個將才,將才難得,面對虎視眈眈的金國,這些私人恩怨還是放下吧,畢竟國家大事更為重要。
岳飛權衡中之下還是把楊再興放了,還讓楊再興做了自己的一名小將,報效國家。在此后岳飛奉朝廷之命到處消滅割據(jù)勢力的時候,楊再興必然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勇猛無比。
紹興十年,完顏宗弼不守信用,撕毀了休戰(zhàn)合約,集兵攻打宋朝。岳飛領命抗敵,派出楊再興等人與金兵作戰(zhàn),大敗二十萬金兵,完顏宗弼夾著尾巴灰溜溜逃走了。
完顏宗弼敗得這么慘,誓要找回面子來,聯(lián)合其他勢力,再次集兵十二萬進逼郾城。岳飛又派楊再興等人前去支援。楊再興這個暴脾氣,閑著擒賊先擒王,竟單槍匹馬地沖到了金軍之中想要活捉完顏宗弼,但沒有找到人,殺了數(shù)百金兵才返回。
后來楊再興同金兵偶然在小商橋相遇,楊再興只有三百人,面對的卻是數(shù)十倍的敵人,依然毫不畏懼,奮勇作戰(zhàn),同三百個弟兄斬殺金兵二千余人,其中還有金兵的不少將領。最終寡不敵眾,中箭無數(shù)而亡。
楊再興不愧是錚錚鐵骨,英雄好男兒,死在戰(zhàn)場上,也是他命定的歸宿。
岳飛抗金的故事 篇2
朱仙鎮(zhèn)岳飛廟是中國三大岳王廟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6年)。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岳飛,為抗擊金兵,由其母背剌“精早報國”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戰(zhàn)爭中,岳飛智勇雙全,屢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士兵晉升為抗金主將。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744年)岳飛揮師北伐,在郾城大敗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鎮(zhèn)大捷。
正當岳飛即將收復東京(今河南開封)時,主張賣國的皇帝和秦檜等卻在一日內(nèi)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飛扼腕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后被趙構、秦檜等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
岳飛抗金的故事 篇3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
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zhàn)場的意愿,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并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里”。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nóng)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zhàn)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關于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zhí)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guī)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征兵制,所謂征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雇傭他們。所以宋朝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yǎng)的雇傭兵,人員來源比較復雜,游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guī)范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有利于皇帝的統(tǒng)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BR> 據(jù)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管狀針頭)畫字于身,直刺肌膚,涂以藥酒即成。
宋朝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zhàn)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于現(xiàn)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
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于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nèi)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動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說水滸傳里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后被發(fā)配到滄州當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zhì)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記。
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nèi)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募當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規(guī)定,宋朝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時就是一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說普通的士兵了。
當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diào)整。后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
如果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識作用。所以這也說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關于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系。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zhàn)斗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為了表彰岳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并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幟。
以后凡是岳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后,“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yōu)椤熬覉髧?,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fā)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
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占統(tǒng)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盡管朱元彰建立起漢人統(tǒng)治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wèi)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
勵志故事 | 愛情故事 | 兒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話故事 | 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