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童年,流淌在舌尖上的美味,至今仍回味無窮精選

字號: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流淌在舌尖上的美味,至今仍回味無窮篇一
    詩歌里的舌尖美味
    清揚姐姐記得形容刀削面的一首民間順口溜:“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fēng)下樹梢?!碑?dāng)然,這個順口溜可比不得名人的詩作啊,古代很多詩人、文人就用詩歌記錄下了當(dāng)時的飲食文化,我們一起去嘗嘗吧。
    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fēng)三月初。
    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明·鄭板橋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
    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唐·杜甫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北宋·蘇軾
    白水豆腐朱自清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把鬆t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并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童年,流淌在舌尖上的美味,至今仍回味無窮篇二
    夜深人靜,突然聽見了窗外小木錘敲擊在竹筒上發(fā)出的陣陣響聲,我抬起頭,猛然看到窗戶下面有一輛略顯陳舊卻讓我感到很熟悉的小木車緩慢地駛過。
    很小的時候,家樓下經(jīng)常會響起餛飩擔(dān)“咚,咚”地敲打聲,這時,我會匆匆跑下樓,趕忙去買一碗熱騰騰的餛飩。略發(fā)昏暗的燈光下,我看見老爺爺熟練地把一團肉沫放在沸水中翻滾一下便馬上撈起,又丟下約十顆左右的半透明的餛飩,隔著餛飩皮還能看見里面的肉色。煮熟撈入碗中,再放上一小把紫菜,這一步也真可謂是點睛之筆。
    餛飩在碗 中無規(guī)律的晃動著,像極了日出后不久那一抹云彩,餛飩的外皮極薄,似乎只用那塑料勺子輕輕一攪,那些餛飩便會被搗碎,散落在湯碗中。
    輕輕舀起一朵小餛飩放入口中,咸淡適中,輕輕晃動,還殘留著淡淡肉鮮香。軟軟的,幾乎無須咀嚼,便滑過食道,流入胃中。
    小時候吃餛飩,主要是因為它的味道鮮美,說實話,餛飩真的無法管飽,一碗餛飩進入胃中,相當(dāng)喝了一碗湯,過不了半會,便會感覺如云霧那般虛無縹緲。吃餛飩,也可以理解為解饞,直到現(xiàn)在家樓下還會有餛飩擔(dān)“咚,咚”的聲響,我也經(jīng)常吃上一碗餛飩當(dāng)夜宵,吃完餛飩,身心都感到舒暢與滿足,我也常常帶著這份滿足進入夢鄉(xiāng)。
    雖然現(xiàn)在再吃上一碗餛飩,還會有這種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已經(jīng)遠不同于小時候吃餛飩的那種渴望欣喜與滿滿的期待。
    但是,現(xiàn)在的欣喜與渴望早已不是一碗餛飩,小時候聽見這種咚咚聲響起就趕忙攥緊錢飛奔樓下的場景就很難再體會的到了……
    “小時候吃的東西都是最好吃的”。
    我恍然明白了,兒時的回憶是保存美好印象的一種極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