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體運動課件精選

字號: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1
    《 自由落體運動》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
    由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通過打點計時器記錄下運動的信息,定量地測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分析數據,利用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討論和交流。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1、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
    2、掌握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并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條件及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
    自由落體運動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自由下落運動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廣泛性和特殊性。對自由落體運動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勻變速運動的規(guī)律。本節(jié)教材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和規(guī)律?;诮滩奶攸c,本教案設計“以人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體現物理教育在個性品質、好奇求知、質疑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價值導向。
    本課總體設計思想是:課堂通過簡單易行的實驗探究,尋找論據,經歷交流實驗結果和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體會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通過“牛頓管”實驗,打點計時器實驗研究規(guī)律,在科學過程展示中推出學科知識,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實驗探究及教師解說,著力于撼動青年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感,弘揚濃厚的物理課程文化。
    三、教具1、 硬幣、與硬幣等大的紙片、正方形等大的紙片和薄紙板、抽氣機、牛頓管2、 多媒體教學軟件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有關知識那物體在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應遵循哪些規(guī)律呢?
    1、 規(guī)律:
    Vt=V0+at
    S=V0t+1/2 at2
    2、 推論:
    (1) Vt2-V02=2aS
    (2) V0=0
    S1: S2: S3 …… =1:4:9 …… S Ⅰ : S Ⅱ : S Ⅲ …… =1:3:5 …… (3)Sn-Sn-1= Δ S=at2 ? ——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判斷方法之一
    (二)引入新課今天我們要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一種非常常見的運動
    (板書)1、物體的下落運動
    舉例:粉筆頭下落、樹上蘋果下落等等
    問:從運動軌跡看,落體運動有什么特點呢?
    生:都是沿直線豎直下落,
    (板書)(1)沿直線豎直下落的運動
    問:受力有什么特點?
    生:受重力作用,同時受空氣阻力作用。
    (板書)(2)受重力作用,同時受空氣阻力作用。
    問:(1)不同物體在下落過程中是重的物體下落快呢,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2)物體下落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通過實驗設疑)
    [演示1]:現在我取一枚硬幣和一張與硬幣等大的紙片,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生:硬幣先于紙片落地。
    師:由于硬幣比紙片來得重,能不能由此得出結論:
    (板書)物體越重,下落越快?
    生甲:重的物體下落快。
    生乙:不一定。
    [演示2]取一大一小紙片各一張,把小紙片揉成團,讓兩者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生:紙團比紙片先落地
    師:現在紙團比紙片先落地,能不能由此得出結論:
    (板書)輕的物體比重的物體下落快?
    (矛盾的結論使學生陷入了沉思,讓學生思考議論,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總結)
    生:物體下落過程中有時是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是輕的物體下落快,說明物體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關外,還跟其它因素有關。
    師:到底還有什么因素在影響著物體下落的快慢呢?我們取兩張完全相同的紙片,它們的重力是相同的,這樣重力對下落的作用是一樣的。再把其中的一張捏成紙團,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生:紙團先于紙片落地。
    師:重力相同的物體有時也不能同時落地,為什么呢?
    (學生議論發(fā)言)
    生:這些實驗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空氣阻力影響了物體的下落運動。
    師:對,同學們提出的假設是正確的,空氣阻力的影響使問題變得復雜化了,現在,我們盡量減小空氣阻力對物體的影響,會產生什么結果呢?
    [演示3]把演示1實驗中的紙片捏成一團讓它跟硬幣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
    現象:紙團和硬幣幾乎同時落地 師:現在,重的物體和輕的物體幾乎同時落地了,如果我們進一步改善實驗條件,設法讓物體在真空中,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演示4]取長約1.5米,上端封閉,另一端開口的玻璃筒,里面裝有金屬片、羽毛等,先抽光空氣,再把玻璃筒倒立過來,觀察到什么現象?
    生:金屬片和羽毛同時落時。
    師:總結以上的實驗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生: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板書)(3)空氣阻力忽略不計時,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教師用科學實驗進一步說明此結論的正確性)
    實例:(1)1971年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讓一把錘子和一根羽毛同時下落,觀察到它們同時落到月球表面上。
    (2)1993年4月8日上午,來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學家用精密的自動投卸儀器把烏檀木、塑料、鋁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球,從比薩斜塔塔身44米處投下,用精密電子儀器和攝像儀紀錄,結果所有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師:空氣阻力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沿直線下落的運動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一類運動
    (板書)2、自由落體運動
    (1) 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特點:1。初速度為零。
    2、物體只受重力作用。
    (2) 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作了許多研究工作,他用簡單明了的科學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亞里士多德學說內部的矛盾,并推斷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勻加速運動。
    (用多媒體介紹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
    伽利略所處的年代還沒有鐘表,計時儀器也較差,自由落體運動又很快,伽利略為了研究落體的運動,利用當時的實驗條件做了在斜面上從靜止下滑的直線運動,證明了從靜止下滑的情況下小球在斜面上的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邏輯推理外推到斜面傾角增大到90 ° 的情況,小球將自由下落,他認為這時小球仍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構思相當之巧妙。 今天,距離伽利略的時代已經有三百多年了,伽利略當時無法實驗證實的結論,我們已經可以用實驗來證實了。
    [多媒體演示]:讓小球從一定高度下落,利用閃光照相技術拍照。把閃光照片放大,讓學觀察。
    (教師簡述研究方法)
    師:照片上相鄰的像是相隔同樣的時間拍攝的。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相等時間間隔內,小球下落的位移越來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快,表明物體做得是加速運動。那如何判斷小球做的是勻加速運動呢?
    (教師提示從 Δ S=at2分析,讓學生自己根據數據計算相同時間間隔內相鄰位移之間的差值 Δ S,找出規(guī)律來,最后教師總結。)
    師: Δ S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都是恒量,所以可判斷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度運動 —— 證實伽利略的推斷是正確的。(板書)結論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師:那它在運動時應遵循哪些規(guī)律呢?
    (板書)規(guī)律 :
    Vt= at
    S= at2/2 師:這個加速度對所有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都相同嗎?
    教師提示:要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下落,同時到達地面,根據S= at2/2可知,它們的加速度必定相同。
    (板書)結論2: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做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師: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所以這個加速度可稱為
    (板書)結論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體加速度)
    A. 數值和單位
    a. g的變化規(guī)律 :
    g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 b. 標準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計算g=10m/s2
    B. 方向:豎直向下
    師: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它應遵循哪些規(guī)律呢?
    (板書)3、自由落體運動運動學規(guī)律
    ①?? Vt=gt
    ②?? s= 1/2gt2
    ③?? V2t=2gs 重力加速度的數值一般取9.8 g/m.s2
    (板書)4、應用
    例1:鋼珠從17.7米高的地方落下,落下的時間是1.90秒,求重力加速度.
    課堂小結:
    1、自由落體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運動形式,日常生活中許多物 體的下落運動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所以研究自由落體具有普遍的意義。
    2、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我們采用了一種理想化的方法。從最簡單、最基本的情況入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由淺及深的推入,從而得出了一種運動形式自由落體運動。這種理想化的方式,在以后我們學習物理時經常要用到。
    3、測定勻變速度直線運動加速度的方法:a=(Sn-Sn-1)/t2= Δ S/ t2
    板書設計:
    第二章 直線運動
    第八節(jié) 自由落體運動
    1、物體的下落運動
    (1)沿直線豎直下落的運動
    (2)受重力作用,同時受空氣阻力作用。
    問題:(1)不同物體在下落過程中是重的物體下落快呢,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2)物體下落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物體越重,下落越快?
    輕的物體比重的物體下落快?
    (3)空氣阻力忽略不計時,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特點:1。初速度為零。
    2、物體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學規(guī)律
    結論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規(guī)律 :
    Vt= at
    S= at2/2
    結論2: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做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結論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體加速度)
    A. 數值和單位
    a. g的變化規(guī)律 :
    g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
    b. 標準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計算g=10m/s2
    B. 方向:豎直向下
    3、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Vt=gt
    h= 1/2gt2
    V2t=2gh
    重力加速度的數值一般取9.8 g/m.s2
    4、應用
    5、作業(yè):
    ?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2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說課的課題是《探究自由落體運動》。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以及說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闡述我的說課。
    一、首先是:說教材:
    1、分析教材:《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粵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章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動學的基本概念(如位移、時間、速度、勻速運動、加速度等)知識后編排的。
    自由落體運動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種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歷史上曾經有很多科學家研究過落體運動,其中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對物理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物理學史,可以讓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熏陶。通過探究自由落體運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特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我們在后面的內容中將從特殊到普通,推廣到探究一般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及其運動規(guī)律。因此本節(jié)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章通過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去探索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為研究復雜的運動規(guī)律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對于自由落體運動,學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體會,但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我覺得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物理語言的誤導,使學生認為只要從某一高度隨意下落的物體做的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其次是生活中的落體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的區(qū)別──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在知識方面,學生有勻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分析的學習基礎,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體驗與自主學習來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因此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利用了實驗和理論探究的方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討論、評價等得出結論。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動手與合作能力,生成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物理意識。)
    2、教學目標:從前面對教材的分析,我把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首先是知識與技能方面:(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2)能用打點計時器得到相關的運動軌跡,并能自主分析紙帶上記錄的位移與時間等運動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然后是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落體運動的實驗探究,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實驗探究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求知的欲望。
    (2)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3)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自由落體。
    (4)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
    3、重點、難點:對于自由落體運動,學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體會,但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我覺得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物理語言的誤導,使學生認為只要從某一高度隨意下落的物體做的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其次是生活中的落體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的區(qū)別──現實與理想的差異。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及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和實質。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認為應是對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輕、重無關的理解。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是用實驗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落體運動的興趣,且是安排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都能體驗實驗過程,獲得成功體驗。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會詳細提及。
    二、然后是教法、學法:
    基于學生對于自由落體運動運動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而在知識方面,學生有勻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分析的學習基礎,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體驗與自主學習來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因此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利用了實驗和理論探究的方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討論、評價等得出結論。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動手與合作能力,生成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物理意識。)
    教法擬采用探究式綜合教學法。具體說就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分析與推理(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總結歸納。讓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對學生來說,主要是啟發(fā)主動參與、善于思考、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搜集和處理信息,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結論,而且要經歷知識的發(fā)現過程,領悟科學思想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三、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們說,歷史上有3個改變世界的蘋果,一個誘惑了夏娃,開啟了人們的欲望與智慧的大門,一個砸醒了牛頓,一個握在喬布斯手中。蘋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可是蘋果為什么會落地而不是飄蕩在空中?它在下落過程中是怎樣運動的?我們在這一節(jié)課講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學習。
    (二)進行新課
    1、錄像演示:
    a.石頭從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樹葉從樹上豎直飄落
    教師引問:觀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體相似的運動特點。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總結
    教師活動:教師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總結:畫面中的物體都是從高處落到地處,這類下落的運動稱為落體運動,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落體運動是否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設計說明:從生活中構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聯系物理知識的好習慣。
    2、關于落體運動的進一步思考
    A.提出問題
    落體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可以用觀看賽跑的生活情景來說明我們研究物體運動往往首先關心的是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直接引入該問題)
    (1)提示學生想象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落體運動(或具體舉例)。
    提出疑問:以經驗來看是否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經驗:重的物體下落快——也是歷史上亞里士多德認可的觀點(簡介亞里士多德)。學生小組內相互交流對落體運動快慢的經驗感受。設計說明:此環(huán)節(jié)將對落體運動的研究落實在其運動的快慢上,直接問“是否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是為了更易進入主題
    B.引導學生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邏輯推理,得出矛盾。
    (1.觀點——物體從空中下落的快慢與物體質量有關。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2.結論
    【結論1】如果把石頭和樹葉捆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應該比其中任一物體下落的速度快。
    【結論2】如果把石頭和樹葉捆在一起,獨自下落較慢的樹葉就會拖慢獨自下落較快的石頭,最終其下落的速度應該比石頭獨自下落的速度慢。
    顯然,這兩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設計說明:相互矛盾的結論既是對學生頭腦中錯誤概念的'震撼,也是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手段,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可相互討論,然后小組代表舉手發(fā)言,其余傾聽、思考。邏輯推理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學生明確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C.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別用一枚硬幣(一元的效果不錯)、兩枚和硬幣大小面積相同的硬紙片、一枚粘有硬紙片的硬幣、一粒小塑料球,一團棉花(質量要比小塑料球的大)來比較輕重不同或相同的物體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幣與一枚與硬幣面積相同的紙片等高同時下落,比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幣與一枚粘有面積相同的紙片的硬幣等高同時下落,比較下落快慢
    ③.將一枚硬紙片團成團,與另一枚大小面積相同的硬紙片等高同時下落,比較下落快慢。④.一粒小塑料球與一大團棉花等高同時下落,比較下落快慢。設計說明: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各個小組間巡視,收集學生實驗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驗操作時如何創(chuàng)設實驗條件(如怎樣保證等高同時釋放等);啟發(fā)學生注意總結實驗現象中兩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輕重進行關聯比較。學生準備材料:硬幣、紙片。課前要求學生準備材料時并沒有告知學生具體用途,學生對此充滿好奇,這也從一個側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進行實驗與探究,小組成員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觀察記錄,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討論,得出本小組的結論。
    結論一般有三種情況:
    a.重的物體下落快;b.輕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輕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考慮到如果能有與直覺經驗完全相反的現象出現,學生的認識會更明確,故增加了“一粒小塑料球與一大團棉花下落快慢比較”的實驗設計,體現“輕的物體可以比重的物體下落快”。
    (3)分析小節(jié)
    (a)選小組代表描述所觀察的實驗情景及小組的討論。
    (b)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講解,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結果顯示出物體下落快慢與其質量沒有必然聯系。設計說明:教學的重心應放在精心準備的語言講解上,歸納、認識、分析、發(fā)現。作出科學猜想,然后驗證猜想,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強化學生對自行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的理解。此處由學生做結論時可以的,但學生的結論不應是最后結論,最后結論應是教師給出的,以加深學生的認識。
    4.進一步探究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問:既然物體下落快慢與其質量沒有必然聯系,實際生活中物體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學生從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可以猜想到是空氣阻力影響。
    (2)猜想: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氣阻力嗎?
    教師演示實驗,驗證猜想:毛錢管實驗。(可考慮用電腦課件,老師同步講解。)
    (3)引導學生從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猜想、觀察、思考、理解、體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物體下落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下落過程中運動快慢與質量無關。
    通過毛錢管實驗使學生認識:
    (1)探究現象背后的實質原因必須考慮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擾。
    (2)科學實驗是科學探究的有效方法。
    5.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問:由于落體運動受到空氣阻力影響,要想研究落體運動就必須排除空氣阻力,那么,如果物體在下落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物體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學生以原有的力學基礎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氣阻力,則物體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體運動
    物體僅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即初速度為零)開始豎直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學生思考,聯想,答問。概念認識強調自由落體運動實際上是一種理想條件下的運動,實際生活中物體受到空氣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氣阻力。
    6.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自由落體
    (1).引問:若要研究某種運動規(guī)律,我們可以采用怎樣的方法和器材?
    學會回顧前面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體驗,可想到:利用打點計時器采用示蹤(軌跡記錄)法研究。
    (2)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打點計時器記錄重物的下落過程。(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
    (3)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紙帶記錄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軌跡——直線方向——豎直向下
    B.變速——速度越來越大——比較相等時間內發(fā)生的位移。
    小組實驗、操作、記錄、思考、交流討論,
    (可提醒學生課前復習打點計時器的工作原理,重點強調任意兩個相鄰點(無論勻速或變速)的等時性。)
    7.引導思考討論
    引導學生認識到研究運動規(guī)律的方法之一為尋找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故可以想到做s-t圖象,分析推測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基于本實驗的特點,不容易確定起始點,故不方便準確測出s,從而給s-t圖象的得出帶來一定難度,這一點可在下一節(jié)課探究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時解決。
    (三)課堂總結、點評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jié)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jié)內容,并把自己這節(jié)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設計說明:總結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能力。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
    附: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探究自由落體運動
    一.物體下落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1.亞里士多德: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
    2.伽利略:物體下落快慢與質量無關
    二.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受重力,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三.記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
    1.打點計時器的使用
    2.速度方向不變,有加速度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3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
    由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通過打點計時器記錄下運動的信息,定量地測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分析數據,利用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討論和交流。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1、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
    2、掌握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并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條件及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自由落體運動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自由下落運動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廣泛性和特殊性。對自由落體運動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勻變速運動的規(guī)律。本節(jié)教材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和規(guī)律?;诮滩奶攸c,本教案設計“以人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體現物理教育在個性品質、好奇求知、質疑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價值導向。
    本課總體設計思想是:課堂通過簡單易行的實驗探究,尋找論據,經歷交流實驗結果和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體會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通過“牛頓管”實驗,打點計時器實驗研究規(guī)律,在科學過程展示中推出學科知識,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實驗探究及教師解說,著力于撼動青年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感,弘揚濃厚的物理課程文化。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能用打點計時器或其他實驗儀器得到相關的運動軌跡并能自主進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推出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并能夠運用自由落體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會根據現象進行合理假設與猜想的探究方法。
    (2)會利用實驗數據分析并能歸納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
    (2)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自由落體。
    (3)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協作意識,敢于積極探索并能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1.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
    2.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并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并運用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及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游戲導入,教師在課前需要設計制作好“測反應時間尺”(在一約50cm長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標上自由下落對應長度所用的時間)。
    師:一般情況下,刻度尺是用來測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測量物體長度的!
    師:大家看到我手里的這把尺子了沒有?我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樣,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測量出你的反應時間。不信?我請幾位同學上來試試。
    找?guī)酌瑢W上來做這個實驗??赏ㄟ^比比誰的反應時間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師: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這把尺為什么能測出人的反應時間呢?是根據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訴大家,尺子測時間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過程中的運動特點制成的。而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這樣的運動。
    師:像尺子下落這樣的運動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掛在線上的重物,如果把線剪斷,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豎直方向下落。從手中釋放的石塊,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著豎直方向下落。
    師: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一樣呢?物體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決定?請大家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回答問題。
    生:不同物體下落快慢應該是不一樣的,下落快慢應該是由質量決定,質量大的下落快,質量小的下落快慢。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對不對呢?大家看我來做幾個實驗。
    演示實驗
    (1)將一張紙和一張金屬片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結果金屬片先著地。教師不發(fā)表意見,繼續(xù)做實驗。分別將實驗內容和實驗結果板書在黑板上。
    (2)將剛才的紙片緊緊捏成一團,再次與硬幣同時釋放,結果兩者幾乎同時落地。
    (3)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紙片,一個捏成團,一個平展,則紙團下落快。
    師:物體下落快慢是由質量決定嗎?
    生:不是的!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第2個實驗和第三實驗都說明了這個問題,特別是第3個問題,質量一樣卻下落有快慢之分。
    師:那你現在覺得物體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決定呢?
    生:我想應該是空氣阻力。
    猜想
    師:如果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氣阻力,那么在沒有空氣阻力,物體的下落快慢應該是一樣的,這種猜想是不是正確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
    驗證—牛頓管實驗
    師:剛才的實驗現象驗證了我們的猜想,在沒有空氣阻力即物體只受重力的情況下,所有物體由靜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
    師: 1971年美國阿波羅15號宇航員在月球表面將錘子和羽毛同時釋放,它們同時落在月球表面,這是通過電視轉播過的。
    2、新授環(huán)節(jié)
    (1)自由落體運動
    師:物體若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由靜止下落,它的受力情況有什么特點?
    生:沒有空氣阻力,則物體只受重力。
    師:很好!物理學中把這種只受重力作用,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在只受重力的情況下,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師: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落體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嗎?比如開始測反應時間的尺子的下落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嗎?
    生:肯定不是,因為在地球表面大氣層內,沒有空氣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師:說得很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下,自由落體運動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理想運動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氣阻力影響不大的落體運動近似看作自由落體運動。什么樣才叫做阻力影響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近似條件:一般情況下,密度較大實心物體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
    師: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呢?速度隨時間是如何變化的?位移隨時間又是如何變化的,我們該如何來研究它的運動規(guī)律呢?
    生:利用打點計時器。先選擇一個物體,這個物體必須密度大,實心,體積不要太大,這樣的話就可以把這個物體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近似看成自由落體運動。接著用打點計時器來研究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
    師:請同學們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將紙帶的處理結果告訴我。
    學生設計、操作并處理實驗結果
    總結分析運動規(guī)律
    師:實驗結論是什么?
    生: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師:如何得出這個結論?
    生:根據實驗得到的紙帶,我猜想它是勻加速運動。于是我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
    來驗證紙帶,結果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師:回答得非常正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這個結論我們要牢記。
    師:那再計算一下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生:我所算得的結果在9.4左右,方向是豎直向下,因為物體是豎直向下勻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應該與速度方向相同,豎直向下。
    師:其他同學的結果呢?
    生:我的也差不多。
    關鍵點提問
    師:大家用的是質量不同的重錘做的實驗,為什么求出來的加速度結果差不多呢?
    生:雖然重錘質量不同,但由于空氣阻力影響較小,均可以近似成自由落體運動,而我們已經知道:所有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情況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測出來的結果差不多是符合事實的。
    總結歸納重力加速度
    師:同學們剛才測量計算出來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精確的實驗發(fā)現,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緯度越高,g越來越大;2、同一緯度,高度越大,g越小。一般的計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沒有特殊說明,都按9.8m/s2計算。
    3、鞏固練習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D)
    A. 物體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B. 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C. 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鋼球受到空氣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
    D. 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鋼球受到空氣阻力作用,因為阻力與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
    例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A. g是標量,有大小無方向。
    B. 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 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樣。
    D. 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兩物體質量之比是1:2,體積之比是4:1,同時從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時間之比,下落過程中加速度之比。
    解:因為都是自由落體運動,高度一樣,所以下落時間一樣,1:1;下落過程加速度也一樣都是g,1:1
    例4、質量為2kg的小球從離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經過多長時間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體運動》是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內容編排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等知識之后,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通過對自由落體這種常見的特殊的運動的研究,即能復習和鞏固前面的知識,加強課本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又能通過在授課過程中講授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科學方法,為以后研究比較復雜的運動規(guī)律打下良好的基礎?;趯滩牡倪@些認識,根據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2、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自由落體運動概念、性質、規(guī)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我主要把它作為以后要考慮的重點。
    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認為至少有兩點:
    難點(1)、對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輕、重無關的理解
    落體運動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很容易根據生活經驗形成錯誤的前概念,就是“物體越重,下落越快”,這種前概念對于學生建立“自由落體運動”的正確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難點(2)、如何引導學生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性質的過程
    探究過程難點在于,要盡可能放手讓學生獨立地設計實驗方案,要確保實驗能夠成功,能讓學生在對實驗數據處理后,總結出正確的結論。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產生的條件;
    (3)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4)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習,培養(yǎng)分析、推理能力。
    3、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發(fā)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擬采用探究式綜合教學法。具體說就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分析與推理(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總結歸納。讓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對學生來說,主要是啟發(fā)主動參與、善于思考、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搜集和處理信息,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結論,而且要經歷知識的發(fā)現過程,領悟科學思想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具體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1、導課
    先通過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況下是不同的從蘋果樹上落下的蘋果和飄下的樹葉能一起同時下落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然后通過演示1:硬幣和紙袋分別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下落,觀察下落速度,從表面上看得到結論,“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
    繼續(xù)演示2:將等大的正方形紙片,一張揉成紙團,讓紙團與紙張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下落,觀察下落速度,對得到的不同結果,讓學生討論,提出猜想:物體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關外,還與物體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有關。
    演示3:展示和介紹牛頓管,說明里面裝有金屬片和羽毛兩個物體,已經抽掉了空氣,再把玻璃筒倒立過來。問:誰下落得快呢?
    演示4:在上面那只牛頓管中放入空氣,再做以上實驗。問:誰下落得快呢?(現象明顯,引導學生總結出: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在這里著重突出科學探究的兩個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在提出問題環(huán)節(jié)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物理問題和從物理學角度明確表述問題的能力。在猜想與假設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中,應該讓學生反復經歷假定和解釋這兩個過程,這是一個非邏輯思維和邏輯思維反復交替的過程,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激發(fā)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與假設閱讀課文,再進入新課的教學。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6
    《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教案
    武安十中 籍莉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1) 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2)伽利略通過研究自由落體運動,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過去的閱讀材料,到現在作為獨立的一節(jié),看出新教材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教育目標的重視,切不可以過去輕過程重結論的思想來對待本節(jié)課的教學。
    3、教材的特點
    本節(jié)課的突出特點是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例如用反證法使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自相矛盾,用猜想與假說,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的科學方法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4、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歷史知識,初步了解近代實驗科學產生的背景,認識實驗對物理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2)過程與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實驗研究過程,認識伽利略有關實驗的科學思想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科學研究過程中體驗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艱辛和喜悅,培養(yǎng)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5、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和方法
    難點:驗證速度與時間成正比
    二、教法分析:
    采用自學點撥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利用大屏幕給出自學提綱(15分鐘)
    問題主要包括:
    1、物體下落的快慢由什么因素決定。
    2、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探究過程。
    3、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
    通過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沿著伽利略的研究思路,推翻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體會著伽利略科學研究的困難和非凡的研究思想。
    (二)師生共同探究(10分鐘)
    在學生完成以上自學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討論:
    1、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采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從而引出一種常見的推理方法——反證法。
    2、伽利略巧妙的利用了數學推理和“沖淡重力”的斜面實驗,轉換角度的間接證明他的假設,這種方法非常重要,他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思辯性的論戰(zhàn)來決定是非的古板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研究思想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會有很大的幫助。
    3、讓學生根據伽利略的推理思路,導出位移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的結論,體會他的邏輯推理過程。并讓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推導,然后對他們作出評價,教師最后用大屏幕給出規(guī)范的推導步驟。
    (三)反饋練習(5分鐘)
    1、伽利略研究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時遇到那些困難?他是怎樣巧妙解決的?
    2、給出5分鐘讓學生閱讀課后的閱讀材料,體會伽利略一生中對科學和社會的重大貢獻。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將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學生一起簡單的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1、利用現代的測量儀器設計出一個研究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寫出需要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2、請學生再總結出一些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通過這兩個作業(y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的意識和素質。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屬于《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五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的內容。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種具體情形。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也學習了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方法,對本課的學習,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既有利于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探求規(guī)律的能力,還能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的教育。
    二、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輕重不同物體在真空中的下落過程,實際測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動,讓學生體會科學推理和科學實驗是揭示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態(tài)度和世界觀
    感受前人(亞里士多德)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促進學生形成科學思想和正確的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不同物體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實驗
    難點:斜面實驗設計的巧妙性、實驗過程中科學猜想、數學推導、合理外推的體現
    四、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對自由落體運動也有過思考,接觸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但未曾接觸勻變速直線運動和理想實驗的概念。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分析法、實驗歸納法、講授法、討論法。
    六、課前準備
    1、牛頓管、抽氣機;
    2、10套:紙片、鐵架臺、鐵螺絲、鐵夾、鐵橫桿、紙帶夾、打點計時器(帶復寫紙片)、紙帶、重錘、海綿墊、接線板;長刻度尺。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8
    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教案設計
    (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一冊第二章第九節(jié))
    所謂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就是指在課堂上老師采取一種指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新模仿方式嘗試尋找、發(fā)現、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是以教師講解為主,而是在學生事先做好準備的前提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講解或討論,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這個專題是一個嘗試,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動腦,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由此學習和體會一些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創(chuàng)新模仿式的學習方法,關鍵在于學生對學習材料(包括教材和資料)的感悟和創(chuàng)新,運用模擬、轉換、理想化方法等思想,通過積極的知識遷移和啟發(fā)聯想來實現創(chuàng)造性學習,抓住學習的本質。
    本文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這一課題為例,試著對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進行闡述。在組織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時,建立在生活事實、演示實驗和學科歷史等三個基礎的創(chuàng)新模仿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尤其表現在四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我們先來談談創(chuàng)新模仿教學活動的三個基礎——
    一、生活事實
    生活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物理規(guī)律正是由生活現象中來的,抽象出來的規(guī)律具有本質的普遍意義,它反復出現在許多物理現象中。中學物理教材的各章節(jié)的知識性內容幾乎都采取了例證的方法,用具體、形象化的例子說明問題讓學生感到真實。
    既然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源于例子又回到例子上,學習時就要運用典型的例子幫助驗證、學習和理解它們。我們可以從生活現象出發(fā),融入學習內容,或者由學習內容聯想生活。這樣可以化陌生為熟悉,由熟悉推出未知,而且要學會舉一反三。想不通的道理,看看生活現象,平時注意積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認識的能力。
    例一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生活事實:用繩子懸掛著的物體,如果繩子斷了,物體會掉下來;樹上的果實,成熟后會掉下來;手里捏著的粉筆,松開手后會掉下來。
    問題導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研究方法:觀察與分析
    分析:物體的下落運動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學生熟知,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通過細心的觀察,綜合分析眾多的實例。師生討論歸納得出結論:物體之所以會下落,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從觀察生活現象事實到得出結論的過程就運用了創(chuàng)新模仿。
    二、演示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課堂上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很重要。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善于應用學到的理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動手”,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雙向聯系,看一看感性認識是不是正確,在實踐和應用中學習概念。課堂上,學生關注實驗結果反映了什么樣的物理規(guī)律,也可以從其中體會到了科學研究的樂趣。
    例二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取一截粉筆和一張小紙片(粉筆比紙片重),從同一高處同時釋放。
    問題導學:什么樣的物體下落得更快?物體下落快慢是不是跟重力有關?什么原因導致它們先后落地?
    分析:通過觀察和體驗,由演示實驗可見:粉筆比紙下落快粉筆先落地。師生討論:為什么呢?空氣阻力是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還可以思考得出: 如果設法消除空氣阻力,會怎樣?當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時,物體下落是不是可視為自由落體運動?通過演示實驗與物理教學的整合,用實驗、觀察、推理、極端外推、悖論等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模仿,加深了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感性認識,加深了他們對這類問題的理解。
    三、學科歷史
    物理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對學主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科研人員應具有的素質和能力,要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將物理教學和學科歷史結合,具體地講就是善于把學生推到若干年前讓他們從當時的科學背景出發(fā)去重溫科學家們在什么問題上,什么環(huán)節(jié)中、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方法和思想作出了科學發(fā)明和發(fā)現的突破性步驟,從而把這些關鍵的步驟聯系起來。
    例三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學科歷史:教材P70頁閱讀材料《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問題導學: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分析:這部分內容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適當引導。關于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歷史曾經出現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闡明:歷史上,伽利略首先通過落體佯謬的思想進行實驗,否定亞里斯多德的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的結論;最后將斜面實驗推廣,得出結論。伽利略開創(chuàng)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設--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這種方法對科學研究具有重大的啟蒙作用,至今仍是重要科研方法之一。今天我們就是要踏著歷史發(fā)展的腳印,研究一下落體運動究竟是什么運動,遵循什么規(guī)律,使教和學的思路去盡量接近科學家認識的思路。通過對學科歷史的創(chuàng)新模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這也是物理教學實質性改革的途徑和方向,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組織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時,應將基于上述三個基礎的創(chuàng)新模仿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尤其表現在以下四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一、新課導入
    例四
    目的: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分析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取大小不同的兩張紙,將小紙片揉成一團,從同一高處同時釋放。
    問題導學:究竟是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呢?
    分析:實驗現象表明小紙團先落地,這說明輕的物體比重的物體下落快。通過簡單的小實驗使學生認識到:通??吹降南侣溆锌煊新?,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自由落體運動在地球大氣層里是一種理想運動,但掌握了這種理想運動的規(guī)律,也就為研究實際運動打下了基礎。
    問題導學:如果完全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或者空氣阻力不太大,與重力相比較可以忽略時,實際的落體運動可以近似地當作自由落體運動。同學們猜想一下,那時,輕、重物體誰下落得快呢?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牛頓管實驗
    分析:用牛頓管演示不同物體在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下的下落情況。強調管內空氣已被抽得很稀薄,空氣阻力的影響非常小??梢姡喝绻麤]有空氣阻力的影響,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這些實驗現象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空氣阻力的存在掩蓋了自由下落的物體的規(guī)律,需要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才能發(fā)現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很自然的引出了理想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并為下面的研究做好鋪墊。這種創(chuàng)新模仿建立概念的程序,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二、知識講解
    例五
    目的:科學方法教育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取大小不同的兩張紙,將小紙片揉成一團,從同一高處同時釋放。
    問題導學:實際的落體運動可以近似地當作自由落體運動,這種理想運動忽略哪些次要因素?
    分析: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常常采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從最簡的問題入手的方法。紙片受到的空氣阻力明顯地比紙團受到的空氣阻力大,所以紙片下落較慢。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才能發(fā)現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在落體運動中,先排除空氣阻力,研究物體在沒有空氣阻力條件下的運動,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知識擴展:科學方法的教學是本節(jié)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通過對理想化方法的創(chuàng)新模仿,學習分析和處理表面現象,發(fā)現其掩蓋下的規(guī)律,再用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物理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學習本節(jié)內容,教學中可將自由落體運動擴展到別的星球,還可引伸到豎直上拋,為學生活用知識奠定基礎,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能力。
    三、誤區(qū)排解
    同學們經常和物理現象打交道,在學習掌握其規(guī)律之前,已有許多感性認識,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那對學習物理將十分有利。遺憾的是,這些感性認識往往會掩蓋住事物的內在實質,而給人以錯覺。生活中有一些感覺不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當成規(guī)律來用。在學習物理概念時,要了解哪些日常觀念是不科學的,通過多個例子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從而排除干擾,正確理解物理概念。要特別注意的是曾經犯過錯誤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類似問題時不再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例六
    目的:排除認識上的誤區(qū)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生活事實:我們平時常見的現象是,重的物體下落快。
    問題導學:我們是不是由日常經驗得出這樣的結論,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
    分析:學生由于受日常經驗的影響,對物體的墜落普遍存在重快輕慢的錯誤認識。要消除學生的從生活中得來的錯誤觀念,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認識觀,這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之一,關鍵在于說明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對日常經驗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實驗十分重要。除了牛頓管的實驗之外,還可以做許多簡單易行的小實驗,使學生明確認識,日常見到的現象是因為受空氣阻力的影響的緣故。引導學生建立正確觀念:任何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都是完全相同的,即無論何種物體、是輕是重,它們下落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四、習題檢測
    要真正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過實踐和應用才能實現。
    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運用,
    我們應該把著眼點放在觀察分析現象、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上,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深度上,要養(yǎng)成定向思維的習慣。所謂科學的思維方法,淺顯地說,就是以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出發(fā)點,經過觀察分析、對比鑒別,利用綜合歸納或演繹推理,得出對事物規(guī)律的理解。
    例七
    目的:應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題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生活事實: 前面學習過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Vt=V0+at;S=V0t+0.5at2;Vt2 – V02=2as
    問題導學: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是否可以直接創(chuàng)新模仿?
    分析:直接創(chuàng)新模仿導出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Vt=gt;h=0.5gt2;Vt2 =2gh
    知識擴展:自由落體運動在地球大氣層里是一種理想運動,掌握了這種理想運動的規(guī)律,也就為研究實際運動打下了基礎。當空氣阻力不太大,與重力相比較可以忽略時,實際的落體運動可以近似地當作自由落體運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實質,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運用理想化方法,通過比較重力與空氣阻力的大小,將實際問題轉化為自由落體問題。老師可以舉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當堂完成。例如:通過石子下落測量井口到水面的深度;宇航員也可用此法,測算星球上一個深洞的深度。通過對例題的進一步討論,把學生的認識引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更深層次,促進知識轉化為技能。
    如上所述,本節(jié)課具有下述特點:
    1、本堂課沒有回避問題,而是分析問題的困難,提出研究問題的方法是:讓學生結合實際更好地理解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理解自由落體的條件、空氣阻力的影響。整節(jié)課從實踐到理論分析,再到實踐,將實踐、實驗和歷史與課程很好的融為一體,體現了科學研究問題的全過程,邏輯推理清晰,步步深入。先讓學生觀察實驗,認識到是空氣阻力造成問題復雜的原因。演示實驗和伽利略的巧妙推理的介紹,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創(chuàng)造條件,真實、直觀、生動、形象,抓住了關鍵,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2、本節(jié)課采用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教學理論設計,利用了創(chuàng)新模仿方式進行教學,充實了內容,騰出了時間,讓學生充分地、獨立地積極思維,能較好體現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課堂創(chuàng)新氛圍濃郁,抓住教學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相互探討、交流、學習,思維活躍,體驗研究問題、尋求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過程,抓住課堂教學的制試點,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運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發(fā)展。
    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在用創(chuàng)新模仿啟發(fā)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如何更好地引導、啟發(fā),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傊M诮虒W過程中有更多更好的教法和學法創(chuàng)造出來。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會應用相應的運動學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能力目標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把作為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沒有另外給出的公式,這體現了物理學從簡單問題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研究時,給出了頻閃照相機的照片,但沒有作定量的詳細分析,只要求從圖上看出物體越落越快,物體作加速運動即可.教材為了簡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結果,直接給出了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重力加速度的講述,也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根據實驗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下落的物體,同時到達地面的事實.由知它們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關鍵是做好實驗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議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順序,在講解的同時,通過實驗,邊講邊議,如果學生條件許可,可采取討論式的教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認識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并能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解決的問題.
    教學難點:中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為.
    主要設計:
    一、
    [方案一]
    1、思考與討論:
    (1)重的物體下落得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2)請舉出一重的物體下落快的實例?(演示一團棉花和一塊石頭下落的現象)
    (3)請舉出一輕的物體下落快的實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張紙片下落情況)
    2、分析引導:
    (1)上述實驗現象是因為有空氣阻力存在使現象變得復雜,(教師指出)
    (2)演示:把紙片團成一個小紙團,再讓它和小石子同時下落的現象.
    (3)提問: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頓管”實驗.
    3、分析與小結:
    (1)分析“牛頓管”實驗的特點,引出的定義.
    (2)展示課件“的頻閃效果”
    (3)分析頻閃效果,分析出是加速運動,進而指出,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方案二]
    1、教師提出我們要研究一種見得非常多的物體運動,即物體下落的運動,問學生: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的快?
    2、啟發(fā)學生回想所見過物體的下落運動,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物體下落現象總結為“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問:怎樣從理論上說明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讓學生看教材30頁有關伽利略的推理,認識到從“重的物體下落快”會導出矛盾的結論.
    4、提問:為什么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可通過前面的演示啟發(fā)學生想到: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得物體下落問題變得復雜.
    5、教師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引導學生想到研究問題應從簡單到復雜,因此應首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指出可根據實驗來研究.
    6、演示:“牛頓管實驗”讓學生得出結論:沒有空氣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時,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師小結: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下落的運動叫,輕重不同的物體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課件“的頻閃效果”,總結特點: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分析引導: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的物體,下落到同一位置時(這個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時間總是相同的.可知:這些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在相同時間里發(fā)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們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讓學生看書,記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區(qū)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
    3、讓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公式,推導出的公式:
    若學生基礎較好,可根據自由落體頻閃照片,用分析紙帶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體加速度.
    探究活動
    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的過程是這樣的,讓水龍頭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盤子里,調整水龍頭,讓前一滴水滴到盤子時后一滴恰好離開水龍頭,測出幾滴水落到盤中的總時間t,用刻度尺量出水龍頭到盤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請思考:為什么不只測出一滴水下落的時間即開始計算?按前面給的方法測出一個水滴下落時間還是?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是什么?實際做一做,計算一下,當地的重力加速度.
    自由落體運動課件 篇10
    【教材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選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線運動”的第八節(jié),在學生認識了勻變速直線運動,掌握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之后,課本把該節(jié)放在本章的最后一節(jié),把自由落體運動作為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沒有另外給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的結構,避免死記公式。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和關鍵在于說明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學生由于受日常經驗的影響,對重的物體落得快,輕的物體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實驗十分重要,除了牛頓管的實驗之外,還可以做一些小實驗,使學生明白,日常見到的現象是因為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的緣故,對“如果物體只受到重力,不同物體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學設想】
    教學時間為一課時,整節(jié)課的--圍繞“實驗現象──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主線展開:
    →科學的抽象、推測(真空中,如何?)→實驗驗證(牛頓管演示)
    →得出結論(自由落體定義)→問題提出(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如何?)
    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了解。開始的小實驗很重要,是科學探究的入口處,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問題。
    【教學準備】
    小鋼球、牛頓管、紙片、鐵架臺、電火花計時器、重物、紙帶、直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其規(guī)律可由三個公式體現出來(投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自由落體運動。
    師:同學們對“自由落體運動”其實并不陌生。
    (演示實驗:將小鋼球由高處靜止釋放,指出小鋼球的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那么除了小鋼球的下落外,還有哪些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有什么樣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實驗:讓一張紙片與小鋼球同時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現象?)
    生:鋼球落得快。
    師:對,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經驗,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的結論,這也是公元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個觀點使人們在錯誤的結論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為證明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做了大量的實驗。他拿了一個質量是另一個質量10倍的鐵球站在比薩斜塔上,使兩球由靜止同時下落,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重球應該先落地,但實際上兩球同時落地。
    師:請再看演示實驗,把剛才的紙揉成團,和小鋼球由靜止落下,同學們再觀察。
    生:幾乎同時落地。
    師:同一張紙,為什么形狀不一樣,其下落時間就不一樣呢?
    生:這是因為空氣阻力的影響,把紙揉成團,所受的空氣阻力要比紙片所受的空氣阻力小得多,所以與小鋼球幾乎同時落地。
    師:如果把質量、形狀不同的物體放在真空中,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現象如何呢?讓我們做一個實驗。
    (演示實驗:我這里有一個長約1米,一端封閉、另一端有開關的玻璃管(牛頓管),把形狀和質量不同的小金屬片、小羽毛等,放在玻璃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