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因為德國低廉的留學費用和高性價比而放棄英美選擇去德國留學,當然其獨特雄厚的教育資源及自然風光也是其極大的優(yōu)勢,那么,申請德國留學需要具備哪些申請條件,流程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德國留學申請條件
1. 家庭經濟能力
盡管德國的留學費用相對低廉,但每年也依然需要10w人民幣左右的支出。雖然繳納完第一年的保證金之后可以靠打工來賺取大部分的生活費用,但打工相對也會剝奪你的學習時間,如果你的專業(yè)剛好又比較難,反而有可能會因為打工而延誤畢業(yè)的進度,得不償失。因此建議家庭年收入至少能負擔你每年5w的支出,能讓你有充分的時間自如地應對學業(yè)。
2. 專業(yè)方向
德國的教育學制和就業(yè)環(huán)境都十分重視專業(yè)的匹配度。德國高校在碩士階段的申請對本科的專業(yè)做了嚴格的限制,必須要是相同或相關專業(yè)背景。而就業(yè)市場不僅對應屆生,對已經具備一定工作年限的候選人也還是會要求相關專業(yè)的教育背景。因此對于某些不太滿意自己專業(yè)的同學,務必要先想清楚究竟是去念本專業(yè)的研究生,還是愿意轉專業(yè)從本科念起。
3. 語言能力
很多人問去德國留學能不能不學德語,答案是理論上能,但實際上不學德語會造成許多日常生活場景的麻煩,也不利于拓展人際圈,造成一定心理上的壓力。對于還不會德語的同學,如果你的英語水平還不錯,那么只要系統(tǒng)地學習德語,應該不會太難。如果本身英語水平就不好,再多學一門語言只會多一門負擔。
4. 規(guī)劃和執(zhí)行能力
準備德國留學的過程戰(zhàn)線很長,尤其是學習德語的過程需要你比選擇去英美留學的同學付出更多的時間。學到B2-C1意味著你至少有一年到一年半時間是沒有周末和寒暑假的。而這個過程中又會有一些客觀的原因,比如說德語班沒有如期開課或者換老師,也有一些主觀的原因比如跟不上課程的進度等,會打亂你的規(guī)劃,拖慢你的進度。因此一定要盡早對各個環(huán)節(jié)做規(guī)劃,保證規(guī)劃的可行性并堅定地執(zhí)行。
5. 生活自理能力
有相對一部分同學從小學到本科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xiāng),哪怕是平日住校,周末也經?;丶?。而國內的學校食堂又非常方便,照顧到了大家的一日三餐,所以很多同學連最簡單的飯菜也不會做。而德國不像國內餐飲業(yè)這么發(fā)達,如果不會自己做飯就有可能要餓肚子了。除了吃飯,找房租房,遇到問題學會找信息求助,遇到危險先報警等都是作為留學生必備的生存能力。
6. 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如果你想在專業(yè)上有所進步,想要順利通過考試按時畢業(yè),那么你必須要花比當地同學多幾倍的時間去查閱資料和閱讀文獻,這意味著你的大部分時間是需要獨處的。哪怕是學習以外的時間,你要能隨時找到陪你逛街吃飯的朋友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要想留學的這幾年過得充實而不是煎熬,你的內心首先要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尤其反對那種只是為了派遣寂寞而找個對象的做法,這類感情通常會在出現異地等情況時輕易地潰散,什么也沒有留下。
7、教育背景
要讀德國的本科,需要讀完中學才有資格申請,而且要有完整的學習經歷。當然在申請的時候需要有畢業(yè)證。另外就算是本科的申請,學生的GPA也是學校會評估的,一般要3.0分。每個人都需要把這些分數提前準備好。
德國留學申請流程
1、準備材料
申請材料的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步驟,搜集和公證。
前期需要努力學習,順利畢業(yè),獲取畢業(yè)證,并且校內成績的平均績點能夠達到一個比較滿意的水平;此外還要學習德語,參考語言等級考試,獲取合格證明。
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文書材料需要準備,個人簡歷和個人陳述需要自己來寫好,而推薦信和套磁信則需要主動聯系老師和教授來書寫。
當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按照要求將需要公正的材料整理好,一起去公證處翻譯并公證。
2、APS審核
APS審核是一定要做的,這是德國對學生學歷是否真實有效的檢查,過程并不麻煩,但是一定要做。
3、正式申請
當你將以上準備都做好之后,等待學校開放申請,就可以直接開始了。
首先要去學校的注冊并填寫申請表,有部分學校需要學生將申請表打印出來隨申請材料一起郵寄,一定要看法學校的要求。
提交申請表之后,就需要將準備好的申請材料打包,按照學校提供的地址,通過郵件寄過去。
4、辦理簽證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等待之后,會受到來自學校的通知。如果正式獲取了學校的offer,就可以去辦簽證了。
申請簽證需要準備好護照、錄取通知書和其他輔助材料,德國的留學生簽證申請是比較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一到兩個月,大家可以和大使館保持聯系,跟進進程。
德國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慕尼黑工業(yè)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TUM在德國排名第一,該校是歐洲歷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工科大學之一,也是歐洲最好的大學之一,該校自1868年成立以來,已培養(yǎng)出17位諾貝爾獎得主,20位萊布尼茨獎得主。
TUM的系科設置分為四大學部,15個學院,其中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部:下轄數學、物理、化學學院;工程與建筑學部:下轄航空與測量、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建筑、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與計算機、信息等6個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部:下轄生命學院、醫(yī)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3個學院;社會科學部:下轄教育學、政府政治、管理學3個學院。每個學院下設專業(yè)的錄取要求不盡相同,但世界各國的學生都可以申請。該校每年有兩次招生計劃,分別是夏季和冬季學期的招生,對國際學生提供獎學金補助。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建校于1472年,簡稱慕尼黑大學(LMU),該校是德國最著名的工科大學之一,建校以來人才輩出,名聲斐然,以42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全球院校諾獎排名中位列16名,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韋伯、沃納·海森堡,歐姆,赫茲,貝時璋等都曾在此求學任教。
該校的教學單位現分為20個學院,這些學院中又分為總共178個研究所,以及為醫(yī)學院實習用的診所。慕尼黑大學成就較高的學院主要有國民經濟學院、企業(yè)經濟學院、醫(yī)學院、法學院、社會學學院、物理學院和化學學院、林學院、獸醫(yī)學院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領域。因此,慕尼黑大學實為傳統(tǒng)定義下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universitas”。該校為國際學生提供獎學金,并提供完善的學術科研支持服務。該校提供的學位課程范圍很廣,每年同樣有兩次招生計劃,分別是冬、夏兩季的招生,截止時間分別為1月15日和7月15日。對于學士學位課程,德語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碩士和博士課程可以用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但需要申請者有英語語言能力的相關資質確認。
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
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簡稱海德堡大學(HU),建校于1386年的HU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該校建校的初衷是為了培養(yǎng)基.督教的研究人員,發(fā)展到今天,海德堡大學已經入選德國精英大學,同時也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U15大學聯盟及歐洲大學協會創(chuàng)始會員。
截止至2017年,共有56位諾貝爾獎得主,19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于該校求學、任教或研究。現今海德堡大學下發(fā)展為12個學院,超過100個學門,分為大學部、研究所與博士后研究院,其中包括神學院、法學院、經濟學與社會科學院、哲學院、語文學院、行為科學及實驗文化科學院、數學及資訊學院、物理學及天文學學院、化學及地理科學院、生物科學院、醫(yī)學院海德堡??偛颗c大學附設醫(yī)院以及醫(yī)學院曼海姆分部及其附設醫(yī)院。海德堡大學的財政補貼的范圍很廣,其中很多補貼是學院向學生提供的獎學金補助。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學,創(chuàng)辦于1810年,作為二戰(zhàn)前的世界學術中心,該校的藝術和人文科學系在德國乃至在整個歐洲都非常有名。該校歷史上曾產生29個諾貝爾獎獲獎者。愛因斯坦,普朗克、黑格爾、玻恩、赫茲、哈伯、薛定諤、韋伯、叔本華、謝林、海涅、魏格納等一大批學界大師都曾在該校學習任教。
建校初期的柏林洪堡大學有4個經典學院:法學院,醫(yī)學院,哲學院,神學院。此后在許多著名學者的教學研究推動下,該校又發(fā)展了許多新的學科與專業(yè),并很快發(fā)展成為一所享譽全球的頂尖學府?,F在的柏林洪堡大學共設有11個專業(yè)學院及各種中心研究所,它的醫(yī)學系規(guī)模在歐洲首屈一指。該校學科包含了人文、社會、人類學、農業(yè)、醫(yī)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所有基礎學科,還設有全德國唯一開設的學科-社會性科學。專業(yè)齊全,現有224個專業(yè),其中19個專業(yè)設有理科碩士專業(yè),59個專業(yè)設有文科碩士專業(yè)。此外包括了12個語種的翻譯專業(yè),其中4個是東歐語言。目前,這所大學是尋求獎學金補助的國際學生最佳去處之一。
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t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學是德國首都規(guī)模最大的文理科綜合性大學,建校于1948年的這所大學擁有生物,化學和醫(yī)藥學院、教育學與心理學學院、地球科學學院、歷史與文化學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哲學與文學學院、物理學院、政治學與社會學學院、法學院、動物醫(yī)學院、經濟學學院以及夏瑞蒂醫(yī)學院(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合作學院),共提供150多個學位課程的進修機會,該校目前學生人數超過32,000人。該校自建校以來,培養(yǎng)了5位諾貝爾獎得主和17位萊布尼茲獎得主。對于世界各地的學生,該校均敞開大門,并提供眾多的獎學金申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