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模板

字號:


    教師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各類高素質或實用人才,身為教師,學會編寫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本領。教案可以給教師和學生節(jié)省時間,如何調整優(yōu)化自己的教案呢?也許"故都的秋教案"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都的秋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閱讀有關資料,初步培養(yǎng)鑒賞散文的能力。
    3、通過簡單網頁的制作,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將課堂知識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融合。
    教學內容
    1、在上節(jié)課利用網絡自學的基礎上,展示交流學習的成果。
    2、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情懷,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3、延伸練習:制作相關網頁,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自己上網對《故都的秋》這一課進行了學習,大家查閱了不少相關的網頁,并對一些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內容作了電子筆記,下面咱們進入論壇,將自己上節(jié)課學習到的東西制作成帖子和其他同學交流一下好嗎?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開始吧。
    (學生活動:制作帖子。)
    交流。(找?guī)酌瑢W讀自己的帖子,將自己學習到的內容介紹給大家。)
    2、分析:
    ⑴ 看來上節(jié)課大家對有關文學常識方面的問題做了很好的筆記,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對這篇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下面大家先進入論壇制作帖子,對前三個問題進行解答:
    ① 文題《故都的秋》,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北國的秋》?
    ② 故都秋的景物應是豐富多彩的,而作者選取了幾種清秋景象進行了描寫?用四個字概括一下是哪幾種?
    ③ 思考作者有沒有用時間或空間的順序組織本文?這正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活動:制作帖子。)
    交流。(分別找?guī)讉€同學進行回答。)
    教師歸納(看大屏幕):
    清晨小院
    落蕊清掃 冷清
    秋蟬殘鳴 寂靜清、靜、悲涼
    橋頭秋雨 孤獨
    勝日秋果
    ⑵ 剛才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情感,也體會了它“形散神聚”的散文特點,下面我們再看幾個細節(jié)問題。
    請大家進入論壇,開始4~6題的討論回答。
    ④ 在“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閑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
    ⑤ 探討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有何作用?
    ⑥ 作者為什么多次提到南國之秋?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懷。
    (學生活動:制作帖子。)
    交流。(請幾位同學讀自己的帖子交流答案。)
    ⑶ 好了,剛才我們對整體內容和一些具體問題都進行了基本的把握,大家對這一課也有了一個基本的感知,我還有最后兩個問題想問問大家,請回到論壇。
    ⑦ 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是在頌秋還是悲秋?
    ⑧ 你最喜歡作者寫的哪一幅秋景?為什么?
    (學生活動:制作帖子。)
    交流。找?guī)酌瑢W讀自己的或其他人的帖子進行交流。)
    3、延伸練習:
    咱們這兩節(jié)課對《故都的秋》進行了學習,不少同學通過學習這一課對這一課的內容或作者或其他相關的內容產生了不少興趣,有的同學甚至興致大發(fā),也創(chuàng)作了關于秋天的詩文,那么咱們就利用下面的時間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認為很有價值的內容或者自己創(chuàng)作的和秋天有關的作品等等制作成一個簡單的網頁,最后咱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制作網頁。)
    交流。(人數視時間而定。)
    4、作業(yè):
    請大家回去之后將這節(jié)課的內容和這節(jié)課學習的收獲做一個小結,并將小結通過流言板或者E─mail發(fā)給我。另外對這節(jié)課還有什么問題可以到流言板或者論壇與我交流或者和其他同學交流。
    故都的秋教案(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xiàn)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xù)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過調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yōu)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fā)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時
    一、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大家初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凈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 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整體感知
    1.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奇景三、分析鑒賞“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么特點?(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fā)著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斑@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聲寂寞,作者在這樣清靜的秋色秋聲里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學在聽的時候試著概括一下客觀的景。
    展示畫面二(預設學生回答)小院晨景:天高色青下,馴鴿飛天,一椽破屋旁,一棵老槐樹,破壁腰靜對著牽?;ǖ奶m朵,日光穿過槐樹葉透射下來。院中之人:清晨,穿著青布長衫的作者坐在院中的槐樹下,喝著大碗濃茶,細數日光或靜對牽牛及產生的聯(lián)想(疏落的秋草)。主觀感受:清閑、寂寞、悲涼。明確:同學們回答不錯。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穿著青布長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望碧空,細數槐葉間透下來的日光,俯身擷牽牛,耳邊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靜”中略帶“悲涼”的情調,體現(xiàn)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質樸美。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也是美麗的。同學們,老師想通過解讀“小院秋晨”來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后能以點帶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畫面的意境。(板書“以景顯情”)
    2、國學大師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這跟當時作者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為知識分子的郁達夫在30年代中期,思想苦悶,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為了逃避現(xiàn)實,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給他帶來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正是帶著這樣的心境來看故都的秋景,才使原本無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內外和諧。(板書:“以情馭景”)
    五、細節(jié)分析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習完了,希望大家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有更深的理解。最后,由大家來問問題。 預設問題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奥薄皾櫋薄暗?。
    預設問題2、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
    明確: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
    六、深情結語《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扒濉㈧o、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七、聯(lián)讀悟寫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八、教后反思
    1、本文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但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學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確有些困難?!扒濉㈧o”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消除時代隔閡,從而感受人文情懷。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2、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把《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對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分析還可以更到位些,如:沒有點出本文選材的零碎性,五幅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時空聯(liá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這是為何?這是本課教學的一點敗筆。不過,我又常常以“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來寬慰自己,不知能否得到同仁們的諒解?
    說明
    此次編寫教案,參考和借鑒了不少優(yōu)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的編寫方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九、點評
    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計較好地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同時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時間的關系,教學中突出重點,課堂容量大,節(jié)奏緊湊,可操作性強。
    關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綜合與分析。本設計在布置預習時,指向具體,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包括形象和情意)的前提下,概括文本的五幅畫面,這樣,學生對文本有個初步的映象。課堂實施過程主要是分析,對文本的分析是深入理解的過程,即課堂探究的過程。整體把握有必須依賴于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整體與局部又不是絕對的,文本的每個層次相對于整個文本來說是局部,但相對于其內部層次來說又是整體。本設計通過師生對五幅畫面的共同探究、分析,對“清、靜、悲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分析,理解作品的總體與局部,表象與意蘊、主觀與客觀是如何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的,進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深入與淺出。本設計以學生熟悉的《天凈沙·秋思》導入,運用已學過的課文《荷塘月色》與文本相比較,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又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層層深入地逐步揭示文本的內核,引向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對本設計的建議
    (一)整體與局部關系的處理。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后,一般要再進行概括整合,這樣反過來又促進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也就是形成“整體——局部——整體”的格局。預設時,在“細節(jié)分析”后,再讓學生完整地閱讀,體味、感悟文本的意蘊,可能是有效果的。
    (二)多元解讀的把握。在課堂教學的尾聲,預設了“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的問題,擬構的情景是“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這里顯現(xiàn)出為“多元”而“多元”的痕跡,既然課堂上師生解讀、探討都是文本的“清、靜、悲涼”所蘊涵的情感,怎么還會有同學認為本文是“頌秋”,而且“言之有理”?豈不是把哈姆雷特解讀成李爾王,還言之有理!如果要比較,讓學生舉出幾個頌秋的文章,也許會更好些。
    故都的秋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普通中見奇特,平凡中顯絕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達絕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論世,較深層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過文字,去觸摸一個“文學的城市”。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作者匠心獨具的不尋秋而秋味雋永的高超寫作技巧。
    2、解讀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獨特情感。
    教學設想: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必修Ⅱ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寫成于1934年,到現(xiàn)在已經70多年過去了。70多年來時代在變遷,不變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都必選此篇。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讀者通過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達夫。據郁達夫的兒子郁飛回憶,《故都的秋》是郁達夫應《人間世》社王佘杞邀寫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郁達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寫就了此傳世名篇,這源于郁達夫信手拈來,舉重若輕,妙筆生花的高超寫作技巧。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達夫平日對景物、人情觀察的細致、細膩。
    郁達夫攝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極普通,但又極富代表性的,寫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間的對話也都是口語俗話,然而正是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語俗話,經郁達夫的妙筆點畫后卻給人一種不用尋秋而秋味自雋永的感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在濃濃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達夫特有的“清、靜、悲涼”的感受。因此,我們試圖從題目入手,通過景物的選取體味郁達夫寄寓在文中的獨特情感,進而知人論世去破譯這種寄寓在文中的獨特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縷清風,一片悠云,一份隨意,感受夢里水鄉(xiāng)的風姿綽綽;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閑心,細讀江南文化的古韻悠悠。
    江南、水鄉(xiāng),對我輩生活于北方的人來說是一種誘惑,是一種吸引。那北方、古都對于南方人呢?無庸置疑,同樣是一種誘惑,同樣是一種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濃茶,幾句閑聊,點畫出故都的市井情韻;一樹槐蕊,幾聲鴿鳴,數點秋涼,體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況味。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走進《故都的秋》,感受那份“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故都的秋味。
    二、自主朗讀,探究破題
    1、自主朗讀
    學生自主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并附帶完成正音、積累的任務。
    混混(hùn)沌沌(dùn) 廿(niàn)四橋
    一葉知秋: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果。
    2、探究破題
    問題: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通過閱讀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將題目改為《北平的秋》或《北國的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
    北平,雖是北方地標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國,又太寬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間。還是《故都的秋》好?!肮省?,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園、故交、故鄉(xiāng)等,覺得親切,有一種濃濃的眷戀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岸肌?,有一種歷史滄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以《故都的秋》為題,將自然景物的描寫附著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一見如故)
    三、探究研析
    1、嘗秋味
    問題:作者郁達夫“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痹谀戏矫磕甑搅饲锾?,作者都會想到故都哪些代表性的秋景?
    明確:“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BR>    問題: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飽嘗故都的秋味,卻沒有去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潭柘寺尋秋,為什么?
    明確:因為“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泡一碗濃茶”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再看看從槐樹葉縫中漏下的陽光,看看牽?;?,看看“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便可“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問題:作者這樣寫作意在突出什么?
    明確:突出不用去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潭柘寺刻意尋秋,在故都任一地方都可感受到十足的秋味,因為故都的任一地方都“浸”在秋中。
    問題:作者還寫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
    明確:秋槐、落蕊、秋蟬、秋雨、秋風、秋果。
    問題:寫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明確:寫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的點綴;寫落蕊,突出無聲音,無氣味,腳踏上去感到微細柔軟,并且感慨“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還寫到了北國的特產——秋蟬的衰弱的殘聲,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聽,在任何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蟬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說明秋蟬悲啼,極具代表性,能夠很好的體現(xiàn)故都秋的秋聲;寫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樣。
    問題:接下來,文章寫到了人,寫到了人的對話。寫到了什么人,對話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寫到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這些都市閑人用緩慢悠閑的聲音微嘆著互答著的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明確:都市閑人屬市井民眾,對話又平平仄仄,極具京腔京韻,說的又都是民間俗語,這就在寫秋景的基礎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結:整合起來看,上面寫景的段落,作者繪秋景,譜秋聲,描秋色,讓我們體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沒有刻意去尋找秋,但又不露痕跡地將讀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讓讀者感到不用尋秋,而秋味自雋永的愜意。這得益于郁達夫選擇了極富代表性的景、人、話,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故都秋的特質。
    拓展:據郁達夫的兒子郁飛回憶,《故都的秋》是郁達夫應《人間世》社王佘杞邀寫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而郁達夫是在8月16日才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的。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寫成如此絕妙的佳文,這不能不讓我們佩服郁達夫先生平日對景物、人情觀察的細致、細膩。這種功夫正是魯迅先生《答北斗雜志社問》中提到的“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所以我們要要想寫好作文,就應該多觀察,細觀察。這也是郁達夫教給我們最好的寫作方法。
    2、體秋情
    問題:郁達夫將故都的秋的秋味寫得如此雋永,那故都秋總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問題:那江南秋的特點呢?
    明確: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時常多雨少風,并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問題:文章開頭與結尾兩次提到南國的秋,目的在于?
    明確:通過襯托突出故都秋的特點。
    問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本文通過故都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景語傳達出怎樣的情語?
    明確:眷戀、落寞,悲涼。
    問題:眷戀之情不難理解,從題目就可看出。那落寞、悲涼之情是如何在文中流露的?
    明確:寫秋槐落蕊時提到“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睂懬锕麜r提到“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BR>    問題:那如此理解這種落寞、悲涼的情語?
    明確:秋天,本身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悲涼之感,再加上郁達夫本身的性格就屬于憂郁型的。
    補充簡介作者:
    郁達夫三歲喪父,兩次婚變,兩次喪子,這些人生巨變造就了郁達夫憂郁的性格,這種憂郁的性格又潛在地影響著他的寫作。郁達夫是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的,抗戰(zhàn)爆發(fā)后,郁達夫來到新加坡,后又輾轉來到蘇門答臘,郁達夫利用職務之便,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印尼群眾和華僑,后郁達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
    紀實影片《郁達夫先生》,影片末尾,當侵華日軍知道他們隨手抓來的翻譯竟是郁達夫先生時,他們吃了一驚。但當時日本已經戰(zhàn)敗,于是他們很委婉地對郁達夫說:最好是隨他們回日本,他們并不想傷害郁達夫——因為郁達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應該對大日本帝國有感情……郁達夫聽后未發(fā)一言,只冷冷地搖了搖頭。日寇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端起了槍,郁達夫的臉上未顯出絲毫的驚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瀟灑而自然,他的目光越過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國,是生他養(yǎng)他的富春江。
    郁達夫的好友劉海粟先生的忘年交關山笛在郁達夫被害十周年時寫下了詩歌紀念,稱贊的正是郁達夫的愛國情懷和赤子之心。
    斑白猶存稚子心,人間名利一塵輕。今朝痛覺詩人夢,血奠神州頭作樽。
    問題:除了自然季節(jié)、性格特質對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響外,社會原因也會影響到作者的寫作。如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
    問題:是什么社會原因使郁達夫產生了落寞悲涼之感呢?
    明確: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躲避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威脅,郁達夫從上海遷居杭州,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后又不得不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梢哉f《故都的秋》中的那種落寞、悲涼之情也是社會生活在郁達夫心中投影的折射。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話來說就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小結:這種通過作者的生平、寫作時的背景了解文章情感、主旨的方法就是古人說的知人論世。
    四、課堂小結
    我們跟隨著郁達夫先生,通過文字充分體味了故都的秋味,部分的觸摸到了“文學的北平”的秋季。通過細觀察、巧剪裁可以將普通平凡的景物、人情點化成絕妙佳文,這是本文教給我們的最好的寫作方法。知人論世,是學習本文后獲取得解讀此類文章的一把金鑰匙。但愿大家能夠用好這一個寫作方法,一把解讀作品的金鑰匙。
    五、板書設計
    普通景
    景語——嘗秋味 平凡人 信手拈來
    故都的秋 世俗話 妙筆生花
    情語——體秋情 眷戀
    落寞 知人
    悲涼 論世
    六、推薦補充閱讀篇目
    郁達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劉海粟《漫論郁達夫》
    陳平原《文學的北京:春夏來冬》
    七、課后作業(yè)
    郁達夫是極善長寫古體詩的,大家能否試著將《故都的秋》中描摹的秋景寫成一首古體詩。
    附:教師的下水習作。
    故都秋味
    京韻京腔自多情,秋味秋境最可人。
    日光如絲漏破壁,牽牛似筒掩衰蓬。
    槐樹落蕊軟無聲,知了啼悲痛斷魂。
    秋雨層涼更雋永,閑人話聊亦溫馨。
    八、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解讀名家經典,最忌諱的就是將文章內容人為的割裂,其實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比如本文《故都的秋》,如果僅是通過秋槐圖、秋雨圖、秋涼圖、秋果圖等幾幅圖的連接來解讀故都秋特點的話,不僅將文章有機的整體割裂了,也體會不到作者匠心獨具的選材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去關注作者的選材,才能真正體味出《故都的秋》中那種濃濃的不用尋秋而秋味自雋永的韻味。當然也只有知人論世,才能夠真正解讀懂作者景語中寄寓著的情語。但這還遠沒有結束,語文教師應該時刻保有給學生種下一顆讀書種子的信念,所以有必要給學生留下與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的推薦書目,讓愿意讀書的學生能夠走進文學的世界,用心靈去感知那份靈魂的悸動。
     故都的秋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 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辯證關系。
    ⑵ 理解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品讀課文,體味詩意的秋景圖。
    ⑵ 討論比較,鑒賞評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教學難點
    散文的“形”與“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把握文章情感。
    2、請大家閱讀課文
    3、提問: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
    課文分四個部分:
    (1~2)思秋
    (3~18)繪秋
    (11)議秋
    (12~13)戀秋
    三、精讀課文,賞析文本
    1、賞析第一部分:
    ⑴ 學生齊讀1、2兩段。
    ⑵ 提問:文章的1、2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覺。?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⑶ 提問:通過剛才的分析,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概括。
    2、賞析第二部分:
    寫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繪表達的?要是同學們寫秋,會如何描繪呢?現(xiàn)在,分析課文的第二部分。
    ⑴ 作者為了表現(xiàn)故都的秋味,給我們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五幅故都的秋景圖是什么?
    庭院清秋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佳日秋果圖。
    這五幅秋景圖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來體現(xiàn)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清”、“靜”、“悲涼”,而這又是散文的特點的體現(xiàn),大家能說出是什么特點嗎?
    強調:形散而神不散。
    ⑵ 提問:請問“形”與“神”在文中各指什么,兩者的結合點是什么?
    ⑶ 同學們把知識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與景的呢?
    3、賞析第四部分:
    ⑴ 學生齊讀12、13段
    ⑵ 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幾乎醉倒了我們,然而卻先醉倒了作者自己。
    ⑶ 他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為何?
    四、討論探究、理解主旨
    1、提問:為什么北國之秋給作者以悲涼之感?(提示: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
    2、提問: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五、總結
    《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學罷此文,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七、反思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思秋
    繪秋
    議秋
    戀秋
    故都的秋教案(篇5)
    目的:
    1、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課時:一課時。
    重點:加強朗讀,品味語言。
    難點:課文朗讀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步驟:
    一、板書課題,簡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段落)
    三、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1、討論分析“破屋秋色圖”。(出示投影片2)
    (1)聽錄音,找出描寫對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動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1:找出關鍵詞語。
    2、討論分析“街頭落蕊”圖。(出示投影片3)
    (1)聽錄音,找出關鍵詞語。
    (2)品味“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句。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2:比較不同句式。
    3、討論分析“橋頭秋雨”圖。
    (1)學生朗讀、品味。
    (2)歸納品味語言方法3:體會深層含義。
    四、歸納總結,布置練習
    1、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品味語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語言方法4:誦讀精彩文段等等。
    2、歸納品味語言的四條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關鍵詞語;比較不同句式;體會深層含義;誦讀精彩文段
    3、要求學生課后誦讀,繼續(xù)品味其他精妙語言,并總結出更多品味語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