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精選

字號:


    好的老師是可遇不可求的,老師的工作離不開寫教案。教案要著眼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的教學設計。那么你是否煩惱過教案該怎么寫呢?編輯特別整理來自網絡的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請閱讀后分享你的朋友!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1】
    《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是本學期科學四年級第一單元《電》的第一課,也是這個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對電的本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感受到電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為學生后面學習電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靜電現(xiàn)象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平時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經常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學生們都經歷過,但是對靜電現(xiàn)象從未做過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活動一開始,我就引用了幾個中常見的靜電現(xiàn)象,引導學生對靜電的關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物體間的摩擦起電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學生認識到有些物體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時會產生靜電,進一步認識靜電產生的原因和電流的形成。
    我在教學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fā),頭發(fā)飄起來了的演示實驗。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下,小心翼翼地進行實驗以及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學生小組經過研討知道: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xiàn)象類似,相同電荷會互相排斥,不同電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的道理。但是,我對學生實驗能力過高地估計,沒有了解他們的實際能力,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因此,備課時要多考慮學生實際情況。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2】
    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光憑講述學生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深挖教材,能夠透徹地理解教材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意圖,否則就很難充分利用教材來為教學服務。
    本課中,理解參照物的概念是重點,也是難點。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判斷書上乘電梯的那個小男孩是不是在運動,學生有的說運動了,有的說沒有在運動。說沒有在運動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沒有在運動,是電梯帶動他運動的。認為他運動的理由是,他從上面到下面來了。(這個時候我能不能追問一句:你從哪里看出來他從上面到下面來了?)首先,我沒有先讓學生明確“運動”的概念,后來幾節(jié)課糾正了。但最關鍵的是,我要求學生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之前沒有讓他們想理解“參照物”的概念。書中的那兩幅圖設計的很好,應該先讓學生判斷圖中哪些物體發(fā)生了運動,然后可以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時學生可能不會把其他的一個物體講出來,但教師可以繼續(xù)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它是從這個位置到那個位置的?學生把其他物體說出來之后,教師可以板書在黑板上,引出參照物的概念,問:你發(fā)現(xiàn)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要看這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來說,位置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但并不是說明教材一無是處,教材上還是有很多經典的案例的,要的是教師去理解,去挖掘。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3】
    本課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就是從前概念不斷地向科學概念轉變的過程。在這節(jié)課中由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前概念,并在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通過兩個腳手架的搭建,順利的幫助學生建構了“閉合回路”的概念。
    首先,在什么都不講的情況下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自己修正原有概念的錯誤,效果更好。由于之前做過前測,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點亮小電珠。雖然在嘗試點亮小電珠的過程中多花些時間,但他們經歷了自我修正的過程,對電路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其次,通過認識電池、導線、小電珠的作用理解閉合回路概念。學生已經知道怎么連接,但對于為什么要連接小電珠的側面和底部是不清楚的,因此學生常常糾結于此,這也是學生最常出現(xiàn)的錯誤的連接方法之一。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分析電池、導線、小電珠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觀察小電珠的解剖圖來認識小電珠的結構。通過觀察分析這些元件的作用,學生茅塞頓開:只有連接在底部連接點和側面金屬螺旋上,電池的電流才能形成一條通路,小電珠才能亮?。∶靼琢诉@一點,學生對于電路就形成了科學的認識,以后不管是連接串聯(lián)并聯(lián)電路、連接小電動機、連接電磁鐵都一通百通了。
    在點亮小電珠的活動中,電流在整個回路中的流動是不可見的,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課上,學生通過把連接的示意圖畫下來,在分析的時候還出示了小電珠和電池的結構圖,通過這些直觀的圖片,學生會比較容易就理解了電流的流動過程。學生明白了點亮小電珠的原理后,我設計了讓學生提出還需要改進哪些方面的問題,希望學生能夠把一個完整的回路完善成一個完整的閉合電路,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學生繪制連接圖,既能檢驗了學生前面學習的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本課讓學生用手連接導線線頭他們還有顧慮,可以拓展合適的創(chuàng)新教具幫助完成教學。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4】
    今天上了四年級的科學《水變咸了》。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也出現(xiàn)幾個問題。
    首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不合理。在讓學生操作和觀察高錳酸鉀溶解實驗的時間有點過長。這個實驗過長就會影響下面的活動。當然后面的實驗的時間還是比較長。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生必須到外面的水龍頭取水這樣就會耽誤大量的時間。我想如果可能話申請將實驗室的水龍頭修好,以便學生進行用水試驗。如果不行就事先準備幾桶水供學生進行實驗。我想這是客觀原因,在教學設計必須合理科學的進行實驗時間的分配。這需要老師做好實驗的準備及準備實驗。為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時間,我想還需要加強實驗指導。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需要老師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指導語言要一針見血。從而加快學生的實驗。
    其次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些環(huán)節(jié)需要進行處理。比如在實驗完之后,學生匯報的問題。這時候怎樣使學生盡快的進入?yún)R報狀態(tài),這個方面還需要進行研究。想辦法使學生盡快的從實驗狀態(tài)進入?yún)R報狀態(tài),我想這需要我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要求。因為這銜接的地方時浪費時間比較長的地方。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5】
    許多同學在課外都喜歡玩石頭,但對于巖石的觀察和研究他們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沒有系統(tǒng)全面的去觀察一塊巖石,沒有進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巖石中隱藏的奧秘,因此,探究巖石的奧秘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一開課我給學生展示了來本地山區(qū)的各種各樣的奇石,激起學生對巖石的興趣。問學生原來對巖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xiàn)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當我指導學生觀察一塊巖石的時候提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巖石?”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觀察前,還出示的觀察要求,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時間進行認識巖石的特征,并隨時作好記錄,我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xiàn)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在交流討論巖石的特征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對巖石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并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致、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認識了巖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是觀察巖石時,通過老師引導使學生有意識地按順序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多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性;二是觀察巖石,通過記錄,把發(fā)現(xiàn)多理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匯報時鼓勵和表揚學生描述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思維流暢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間
    學生對巖石的外在特征進行深入觀察后分類,沒有統(tǒng)一標準。只要學生能說出分類的理由就行,這樣學生的主題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圍中探究,思維才是自由的。
    不足之處: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如果把“給巖石分類”的活動放到第二課時,讓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巖石的基本特征,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獲。
    二、沒有及時抓住課堂的閃光點
    在讓學生觀察完巖石的特征,我問學生對于自己剛才觀察的那塊石頭,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有學生很快舉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擔心后面的活動時間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而是匆匆把這一環(huán)節(jié)過了。課后想想,這是多么遺憾的一件事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形被我打擊了,課堂上最閃光的地方沒有讓我抓住。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6】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此課我分四部分,其中認識常見金屬的共同特征是教學的重點,認識常見金屬的延展性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部分:常見金屬與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這部分內容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教學時
    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常見金屬制品的廣泛性,深刻體會到常見金屬與人們和生產的緊密關系,激發(fā)學生探究金屬的興趣。
    第二部分:常見我金屬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常見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能力,學生在學習導體及熱的傳播等內容時已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在以前的學習中沒有涉及到銅、鐵、鋁等常見金屬,在本課教學時,可作些觀察。教師必須在教學時講明金屬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是與常見的非金屬作比較而獲得的。
    第三部分:常見金屬的延展性。課文通過捶打鋼絲、鐵絲、鋁絲的實驗,讓學生感知常見金屬具有延展的特征,所以能直接用捶打、軋壓的辦法加工制造各種金屬制品。通過對金屬捶打實驗,使學生掌握本課的難點――金屬的延展性特點。
    第四部分:常見金屬的光澤。光澤有金屬和非金屬光澤之分。教學時我采用金屬制品和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作光澤的比較,概括出金屬光澤特別明亮,反光極強,但不透明。 通過教學,學生基本能掌握常見金屬的一些基本特性。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7】
    本節(jié)課以學校音樂會上的唱歌、器樂比賽引入,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從而產生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猜想假設的情境,比如:可以帶來吉他為學生彈奏,可以指導學生在說話時,摸自己的喉嚨,感受聲音的產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猜想出聲音是摩擦、敲擊、擊打、撥動等產生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學生直接說出: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對于此種情況,是我沒想到的,但是在課堂上,我因勢利導,那怎樣證明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呢?學生可以通過預習課本和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夠簡單地說出證明的方法。這時我因勢,出示小鼓和一些碎紙屑,幫助學生驗證想法。在實驗驗證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時間去玩音叉,在玩音叉時,學生可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動。這再一次證明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節(jié)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證明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難點是教師該怎樣組織學生進行這些實驗,實驗材料的準備,實驗方法的選取,實驗記錄的填寫。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8】
    《一天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級食物單元的起始課。這節(jié)課非常強調記錄、整理,強調記錄的真實性。學會確定標準進行分類,這個目標的確定也是為了使學生的活動更理性,培養(yǎng)科學的實證意識,在課的展開中,我安排學生先記錄自己一天的食物,根據(jù)記錄整理小組內同學一天的食物,再讓學生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方法,按照已確定的標準去分類,這三個活動內容占據(jù)了整堂課的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為學生充分記錄、整理分類、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不可能把各種食物都搬到課堂上來,除了記錄、討論、分類和匯報外沒有什么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因此,我采用小組合作,分組競賽和經驗介紹等,讓學生專注于記錄、討論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記錄、整理、分類是一種探究學習的方法,也是一種科學技能,學生會不會記錄,怎么記錄起來更方便,怎樣整理才更清晰,按什么方法分類,這幾方面可以鑒定學生科學技能的高低。
    教學中我對學生的記錄主張求真務實高效。記錄前,小組討論分析,怎么記,采用什么方法來記,記錄時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小組討論怎樣解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提出了一些困難,他們自己也都進行了討論,解決難題,但作為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沒有給與明確的表態(tài)。如:學生提出雞蛋湯和牛奶是葷的還是素的?牛奶是生的還是熟的?對于這些問題學生還不太清楚葷素和生熟的區(qū)分,而我也沒有提醒學生,導致學生在按葷素方法分類時,不知將雞蛋和牛奶放在哪里。有的學生在記錄自己一天的食物還有遺漏現(xiàn)象,整理時食物出現(xiàn)重疊的現(xiàn)象,還有的小組分類標準不明確等。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著重指導學生掌握記錄、分類的方法,一組一組的幫助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及時地幫助他們處理問題。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