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精選

字號: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中的向導,教學中要有一份準備充分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對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計劃,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良好發(fā)展。在寫自己的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為此,小編花時間整理了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并收藏。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1)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語設計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動人,但在課堂收束時卻草草收場,大多以重復課堂教學內(nèi)容為主,以布置作業(yè)和自習直接收束。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總結語也很重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起到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完善、補充、強調的作用,既是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凝練收束,也對后續(xù)學習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如匠心不施,就顯得整個課堂虎頭蛇尾。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總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nèi)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為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松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xiàn)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后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zhí)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于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啟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jīng)成為精神憩息的家園,那里雖然頹敗卻并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后,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為了讓母親驕傲,為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于自已的路,母親已經(jīng)成為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獲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jié)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nèi)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說明,將地壇母親對于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余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jié)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nèi)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后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復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xiàn)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xiàn)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于淫威,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為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后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蘊文膽、養(yǎng)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后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就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xiàn)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于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nèi)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余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xiàn)。
    如執(zhí)教《品質》一文時,懷著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文中的老鞋匠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職業(yè)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質;而這些看似很傻的卻可貴的品質正蘊藏在街道邊、巷弄里,正如羅蘭所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利用周末等閑暇的時間,走街訪巷,帶上幾瓶礦泉水,帶上自己需要縫補的衣物鞋子,帶上尋找誠信、樸素等可貴品質的真誠內(nèi)心,尋訪我們周圍被忽視的散發(fā)光芒的人們,以此來洗滌我們的內(nèi)心。希望大家認真記錄下來,既作為一次社會實踐,更作為一次心靈的洗禮,發(fā)現(xiàn)自己眼中的美吧!
    結果,到了周一語文課,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講述自己在尋訪中發(fā)現(xiàn)的美,發(fā)現(xiàn)的可貴品質,還有對他們的幫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礦泉水,但是從他們真誠的笑臉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最為可貴的品質,我想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jīng)》的有關常識,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yǎng)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1、熟背本詩,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放錄音)讓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
    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詩經(jīng)》中的《蒹葭》,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詩經(jīng)》中的其他作品。
    二、 簡介《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
    原本只稱《詩》,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jīng)》按其表現(xiàn)內(nèi)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的歌謠,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成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tǒng)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與 風、雅、頌合稱為《詩經(jīng)》六義。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chǎn)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chǎn)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
    四、 指導誦讀
    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 字音和節(jié)奏(二二節(jié)拍)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并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 語調,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詞匯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無—毋 說—脫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至于 以為 泣涕 子 賄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其黃而隕:黃,名詞活用作動詞,變黃。
    士貳其行:貳,數(shù)量詞作動詞,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數(shù)量詞作動詞,經(jīng)常改變。
    4、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組討論 理清思路(用兩個字概括詩歌大意)
    明確:戀愛 婚變 決絕(板書)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jié),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jié)。
    1. 學習“戀愛”部分(一二章)
    ⑴學生集體朗讀此部分后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nèi)容。
    明確:相見 定情 送別 約期 (布置作業(yè):將這一部分改寫成現(xiàn)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約送別”場景中的語言,概括兩人性情。
    明確:氓:急噪 任性
    姑娘:溫柔 體貼 癡情 遷就男子 這也預示兩人今后的悲劇婚姻生活。
    [3]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女子的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于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為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后又言“秋以為期”,說明女子沖破了“禮”
    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4]朗讀第二章,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時女子的心理細 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保?BR>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了解?
    明確:
    A、當時的商業(yè)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mào)絲”
    B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2.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讀第三章,提問:
    ① 本章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②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為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fā)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fā)聯(lián)想,增強意蘊,產(chǎn)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⑴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庇稚H~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n 朗讀4、5兩章,提問: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確:女子嫁給男子后辛勤勞作,任勞任怨,盡妻子的職責,而男子卻“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貳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為何嘲笑她?(學生討論)
    總結:(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會對兄弟說什么話?)
    a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違背當時禮節(jié)。
    b兄弟認為女子不懂得順從丈夫。
    ③ 推測當時社會女子的地位和命運?(由于社會政治歷史原因,女子將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愛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聯(lián)系現(xiàn)實,不要喪失自我個體的獨立性。)
    ④ 面對男子的背棄,女子是否是忍聲吞氣,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轉意?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采用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huán)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lián)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xiàn)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huán)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己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huán)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huán)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BR>    天寶后期,朝廷內(nèi)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fā)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huán)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fā)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堕L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悲劇的發(fā)生,作者對李、楊的態(tài)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碧菩谔油髂系穆飞希奶幨屈S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痹谑竦?,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nèi)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边€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于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后,白日里,由于環(huán)境和景物的觸發(fā),從景物聯(lián)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nèi)心活動?!跋Φ钗烇w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xiàn)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都已白發(fā)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币浴皵堃峦普砥鹋腔病比齻€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后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仡^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薄拔⑴f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边@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么?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只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fā)“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tǒng)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于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說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突。沖突的體現(xiàn)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么看?為什么?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后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后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后情節(jié)的內(nèi)在邏輯和因果聯(lián)系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jīng)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fā)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堕L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xiàn)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悲劇的發(fā)生,作者對李、楊的態(tài)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為了揭露批判統(tǒng)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么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里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lián)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fā)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fā)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xié)調,共同為表現(xiàn)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3、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nèi)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zhàn)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的難點】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目的。
    2、誦讀全詩,了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內(nèi)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yè)
    1、根據(jù)課前布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nèi)容制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fā)給學生。(有關內(nèi)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復述全詩主要內(nèi)容,并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辟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xiàn)對蜀中可能出現(xiàn)叛亂割據(jù)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xiàn)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后,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jié)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nèi)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tǒng)整理歸納后,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fā)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nèi)人數(shù)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并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jié)課全班交流時發(fā)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ハ嘌a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回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后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jié)課發(fā)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xù)朗讀練習。
    2、重點鑒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jīng)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jié)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chǎn)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么這節(jié)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jù)上節(jié)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匯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于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并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jié)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nèi)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于700字,下節(jié)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⑴ 《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⑵ 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⑶ 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⑷ 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⑸ 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么?
    ⑹ 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⑺ 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⑻ 主旨句在全詩中反復出現(xiàn)三次,有何作用?
    ⑼ 全詩的夸張。
    ⑽ 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fā)展的?
    ⑾ 本詩哪些情節(jié)體現(xiàn)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夸張?
    ⑿ 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xiàn)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nèi)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2、繼續(xù)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yōu)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愿發(fā)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xiàn)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布置作業(yè)
    預習課外詩歌《將進酒》。
    〖參考資料〗
    劍閣賦
    李 白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肅颯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東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xiāng)(通“向”)對酒而相憶。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此詩為天寶二年(746)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君平,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后兩句意在告訴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5)
    高中語文教案:《蘇幕遮》教學設計
    詩詞的學習,起點是誦讀?!短K幕遮》是一首羈旅思鄉(xiāng)之作,它情感深婉、音韻和諧,很容易引發(fā)學生感傷的情感共鳴,適宜誦讀。另外,這首詞為婉約詞,抒寫了詞人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思戀,但身為戍邊將領,詞人將開闊的胸襟和硬朗的軍戎之風融于景中,此時,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復雜多元而微妙的。教材單元解讀中指出,詩歌鑒賞的重點就是意象和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力爭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捕捉重點意象,品味語言,觸發(fā)對古典詩詞語言的敏感,在細致的品讀中,進行一次極具審美品位的語言與心靈的鍛煉。
    【目標定位】
    1.以讀帶講,理解“芳草”“斜陽”“更”“翠”等字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品讀分析,體會本詞“柔而有骨”的風格皆因情而起,豐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語言之美,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呈現(xiàn)方式。
    2.把握文體特征,體會本詞“柔而有骨”的風格。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調查學情,熟悉學生。
    二、品析文本
    (一)誦讀感知
    通過誦讀活動,整體感知作品。
    1.齊讀,學生盡量感情飽滿,要求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醉其音。
    2.吟誦,請對本詞特別有感覺的學生為大家吟誦。
    3.自由朗讀,詞人是在座學生的老鄉(xiāng),江蘇人。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他離開自己的故土江南,遠赴西北,會用怎樣的語言、語氣、情感來吟誦這首詞?學生自由朗讀,感受一下。
    (二)語言與情感
    以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水平為起點,于細微處生發(fā)問題。
    1.引導學生比較詞作的兩個題目,依據(jù)詞句進行分析。
    蘇教版教材選用的題目是《懷舊》,出自《全宋詞》,這首詞還有一個題目為《秋詞》。依據(jù)文本討論:“哪一個題目更符合你的心意?你有其他的想法嗎?”
    明確:以《秋詞》為題,側重品讀詞中的秋景;以《懷舊》為題,側重分析詞人的情感。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相依相融的。
    2.選擇《秋詞》為題的學生,分析“芳草”“斜陽”“翠”等字詞的表達效果。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比绻胱プ∩耥?,一定要先抓住語言文字,西北的秋天,寒意來襲,作者選取了許多意象,這些意象前都有修飾性詞語,為什么要用這些詞呢?
    明確:(1)芳草,這個意象常暗喻離恨。最初見于《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李煜也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不解相思之苦的芳草,太無情,詞人借無情襯有情,寫出了心中對故土親人的深切思念。教師追問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6)
    【教學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單元為戲劇單元,《竇娥冤》為第一課,所以教師應在第一課時簡介戲劇常識:1戲劇的定義。2劇本構成。3戲劇沖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竇娥冤》屬于元雜劇,有其不同于一般戲劇的特點,故也應在進入文本之前簡介元雜劇的特點:本、折、宮調等。
    3、文本分析:
    ⑴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戲劇中著名的悲劇,有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故教學重點之一應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本劇的悲劇性及其悲劇效果的形成,力求通過本劇的學習,使學生對悲劇作品有初步的鑒賞常識和能力。
    ⑵ 《竇娥冤》塑造了竇娥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為劇本解讀,分析她的性格應為本文學習的又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1、由回顧初中所學戲劇導入。
    2、簡介戲劇、元雜劇常識,簡介關漢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學生(教師)復述情節(jié),概括大意。
    板書情節(jié):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寫出竇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開端):賽盧醫(yī)為躲債欲殺蔡婆,蔡婆為謝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發(fā)展):張驢兒為逼婚誤殺親父,竇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場竇娥指斥天地,明冤屈發(fā)下三樁誓愿。
    4、突破兩個教學重點:
    教師關鍵兩問
    ⑴竇娥身上哪一點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結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剛強、善良、孝順等。重點引導體會其反抗性,師生可共同劃出本劇的矛盾沖突示意圖,看清竇娥這一弱女子對抗的對象──地痞流氓和昏官,體會竇娥在沖突中沒有絲毫猶豫、退縮和畏懼。尤其是臨死前發(fā)下的三樁誓愿,更讓我們類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亞歌。竇娥就像這位老人一樣,她可以被消滅,但惡勢力卻不能將她打敗。(這一解讀較成功,學生對竇娥形象的光彩開始有所領悟)
    ⑵ 《竇娥冤》這出悲劇位列世界十大悲劇之中,你認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劇的悲劇效果?
    問題分解為:
    ①什么是悲劇?
    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②本劇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緊扣“美的、有價值的”這一核心,學生聯(lián)系竇娥這一人物的光彩就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竇娥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劇性。
    5、拓展閱讀、對比研討:
    對照程硯秋改編的京劇《六月雪》的劇情,進一步體會《竇娥冤》的悲劇效果的來源。
    6、求異思維,培養(yǎng)質疑精神。
    你敢挑《竇娥冤》的錯嗎?你認為《竇娥冤》中又沒有缺憾之處?
    例:第二折中桃杌審案太過倉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業(yè):
    ⑴積累重點詞語
    ⑵背誦《滾繡球》曲詞。
    推薦觀賞:電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簡約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劇)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7)
    本課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fā)藝術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jīng)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8)
    一、教學設計說明
    教材是學生們最熟悉的,卻又是最易遭忽視甚至是冷遇的書。
    1、為了讓學生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高考優(yōu)秀作文的片斷,讓學生們知道我們手中的課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寫進作文的。2、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并說說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學人物。3、教學活動——學生挑戰(zhàn)老師:學生給老師出若干話題,老師以一則選自課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項鏈》)構思學生的話題。4、教師出一個話題——“空間”,讓學生選用已學的課文素材構思作文,然后說說其構思。5、教師出15個左右的話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話題,運用課本素材,快速構思,寫一個片斷。
    二、教學過程
    1、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怕寫作嗎?”
    學生有的說“怕”,有的說“不怕”,也有的不以為意。
    教師:怕寫作文,究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師隨機總結出發(fā)言要點)
    教師:構思平淡、語言貧乏、素材平凡……如同學們所說的,確實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 們在寫作時文思枯竭,言語乏味。因此,常聽到有同學感嘆 “作文難,難于上青天” 。問題有很多,今天我們來解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就是“素材的挖掘、運用(板書)”。
    有人說從小到大寫了那么多作文,寫到最后都無話可說,無材可用??墒菍嶋H情況是怎樣的呢?想想看,我們從小學開始,到現(xiàn)在,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影視劇,聽過多少故事,有過多少親身經(jīng)歷,又滋生過多少關于人生的感慨,寫作的材料會少嗎?我覺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繚亂,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運用了。所以我們很多同學可謂是:“捧著金碗去討飯,躺在金山上哭窮”。
    為了證明我并非言過其實,我們先來讀一個高考滿分作文片段
    (幻燈片):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縱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依然要相信:“淺草‘也’能沒馬蹄”(用幻燈打出課題)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們只取一瓢飲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卻熟視無睹的高中語文課本這一個素材庫。大家一起來說說高中學過的課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別深刻?
    ……(生答,教師隨聲附和,點頭表示贊許或贊同)
    我聽同學們說起課本內(nèi)容,都是如數(shù)家珍啊。原來課文素材,就是我們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課文素材分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文學形象、名人名家、經(jīng)典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提供一個范例。如果平時同學們能有意識地把材料分門別類,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開發(fā)和思考,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
    3、挑戰(zhàn)擂主
    課本,就是被我們踩在腳下的一座金礦。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挑戰(zhàn)擂主”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我是“擂主”,你們是挑戰(zhàn)者。怎么挑戰(zhàn)呢?很簡單,我選用一則材料(如:莫伯桑的《項鏈》),大家給我出作文題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將材料運用到話題中去。
    當堂練習。
    4、牛刀小試
    (幻燈片:空間)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評)
    5、大顯身手
    看來,我們的課本,確實是一座寶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礦。而話題則如滿天的繁星,僅同學們平時寫過的作文話題,就相當多。還記得你們寫過哪些話題嗎?(學生發(fā)言)
    同學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由此看來,我們的課本,不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劍屠龍刀,握著它,就增添了無窮威力。在武藝高強的人手里,更是可以沖開話題作文的團團迷霧,種種束縛,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一個寫作高手。我們的口號是——大家一起來——“把有限的素材運用到無限的話題中去!”
    三、教后反思
    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學生又感覺到寫作文的困難比較多。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材可用,這是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的一個顯著問題。教師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呢?學生們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去挖掘“源頭活水”,教學生最大限度的去開發(fā)和利用已學的知識。作文的素材是無比豐富的,也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大到地球、宇宙的運動變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蟲子、一粒塵土,都可以寫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蓖瑯拥?,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作文素材的眼睛。實際上,除了課本的素材之外,還有影視、文學作品,親身經(jīng)歷,所見所聞,歷史名人等,教師可以有系統(tǒng)的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寫作文時不再陷入“巧婦難于無米之炊”的困境。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9)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為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借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fā)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于情景關系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并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簽的現(xiàn)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于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并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jié),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jié),秋天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鐘。可是再熱愛,能夠愿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BR>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1.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為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nèi)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fā)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為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法來表現(xiàn)“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為什么牽?;ǖ念伾浴八{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么心情?
    生答:凄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shù)嗎?為什么作者是“細數(shù)”?大家從“數(shù)”讀出了什么?(再探討動詞“數(shù)”)
    生答:清閑。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么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并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shù)、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ǖ乃{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xiàn)手法:寓情于景,以動襯靜。
    2、為什么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并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后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白干:溫和稀飯:清淡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大蟹:醇美黃犬:機巧駱駝:沉穩(wěn)。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后,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12自然段的內(nèi)容和作用。
    明確:內(nèi)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愿意用生命作為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贊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