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古代知名的文人,他一生又是有什么樣的事跡呢。下面是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史蘇軾傳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宋史蘇軾傳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fù)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dāng)避此人,出一頭地?!甭?wù)呤紘W不厭,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qū)使復(fù)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弊溟L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甭势渫匠舟五氁猿?,筑東南長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fù)差役,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于農(nóng),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惫獠灰詾槿?。軾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宋史蘇軾傳翻譯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蘇軾十歲時,他的父親蘇洵外出四處游學(xué),母親程氏親自教授蘇軾讀書。程氏在讀到東漢《范滂傳》時,不禁感慨嘆息。蘇軾問母親:“如果蘇軾將來做范滂(東漢人,字盂博,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那樣的人,母親是否允許呢?”程氏說:“你能夠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到二十歲的時候,蘇軾博學(xué)多識,通曉經(jīng)書和歷史,每天寫文章洋洋數(shù)千言,喜歡賈誼(漢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陸贄(唐代賢相之一)的文集。不久當(dāng)他讀到《莊子》的時候,感嘆說:“我以前有這樣的想法,但嘴里卻說不出來?,F(xiàn)在看到這本書里寫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樣??!”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當(dāng)時文章支離分裂和詭異奇怪的弊病很嚴(yán)重,歐陽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這種弊病。當(dāng)他得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這篇文章時,又驚又喜,就想評為第一,但又懷疑可能是自己的學(xué)生曾鞏所作,于是最終只評為第二名,但是憑借“《春秋》經(jīng)義策問”取得第一。參加殿試,中乙科。后來蘇軾攜書信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詩人)說:“我的文章比這個人要遜色一大截?。 眲傞_始聽到歐陽修這話的人都認(rèn)為是歐陽修虛夸,并不信服。很長時間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歐陽修的話。
(蘇軾)調(diào)到徐州(今江蘇徐州市)任知州。黃河在曹村這個地方?jīng)Q口,泛濫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匯集到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沒有被及時疏導(dǎo),徐州城將要被洪水沖毀,城里的富裕人家都爭著出城躲避洪水。蘇軾說:“富人們出城,老百姓都動搖了,我還與誰守衛(wèi)這座城池呢?我在這里,就決不允許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將逃出城外的富人們又趕回城里。蘇軾拜訪守衛(wèi)徐州城的軍隊,叫出士兵頭目說:“黃河水將危害到徐州城,事態(tài)非常緊急,即使你們是禁軍,也要聽從我的命令為我效力?!笔勘^目說:“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們都是小人,理應(yīng)為您效命。”于是帶領(lǐng)手下人拿著畚鍤等走出軍營,修筑起東南長堤。雨日夜不停,城墻僅有三版沒有淹沒到洪水里。蘇軾在城墻上過夜,路過家門時也沒有進(jìn)去。他讓各級官員分別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當(dāng)初,宋太祖時實行差役制度,時間長了,產(chǎn)生了弊病。王安石擔(dān)任宋神宗的宰相時改為免役制。司馬光擔(dān)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處,不知道它的好處,想要恢復(fù)差役制。蘇軾說:“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處是官吏聚斂民財,錢財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鬧錢荒。差役的害處是百姓長時間服役,不能專心全力在農(nóng)事上,此時那些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機(jī)做一些不法的事情。這兩種害處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彼抉R光并不認(rèn)為蘇軾說得正確。蘇軾又在政事堂陳述自己的觀點,司馬光很憤怒。蘇軾說:“當(dāng)年宰相韓魏公(指韓琦,是宋朝時輔佐過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責(zé)陜西省的義勇軍,您當(dāng)時是諫官,努力和他爭執(zhí),韓公不高興了,您也不顧。蘇軾以前聽您詳細(xì)說過這件事,難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許我蘇軾把話說完嗎?”司馬光聽完笑了起來。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去世,享年66歲。
蘇軾和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學(xué)習(xí)文章,后來得力于天賦。即使是嬉笑怒罵的言語,也都能寫成文章誦讀。他的文章博大豐富,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從文章產(chǎn)生以來,(這種情況)大概也是很少見的。
宋史蘇軾傳讀后感
世人都說蘇軾曠達(dá)、豪放,這一點我無可否認(rèn),說蘇軾是繼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蘇軾也畢竟不如李白,因為李白是純道教的思想,他的詩才會有綺麗譎詭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衷……但見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從精神上追求永遠(yuǎn)不朽,永遠(yuǎn)成仙,永遠(yuǎn)解脫,而道教的始祖是戰(zhàn)國的道家,他們主張“無為”,李白便不再屑于從政,揚(yáng)長于名山之間,飄逸于大川之上,就連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蘇軾就沒有那么幸運(yùn),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賦決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滾,從來沒有人想過,被天賦所操縱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這種問題就類似于從未有人想過“我”看地見,聽得見是好是壞?蘇東坡自己也沒想過,因為他有太多的天賦,他對政治很有主見;他寫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學(xué)識淵博,他很幽默……常人難得有一樣天賦卻容易被埋沒,尤如一顆閃閃發(fā)光的鉆石被放在眾多發(fā)光的鉆石中間。其實每一項能力都是天賦,常人總覺得“個個都出類拔萃,便沒有出類拔萃”了,于是天賦也就是這樣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腦子的人都會覺得有才能有個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會埋沒了自己,這也是同樣的道理,蘇軾便是很有腦子的,他的天賜樣樣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光憑這一點,王安石就該好好反省自己。其實,蘇軾的曠達(dá)、灑脫,不來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給他一些啟發(fā),便更多的是來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卻又來自于他用博學(xué),拿一肚子的學(xué)識開玩笑,足夠看出此人是多么聰明。
他幽默說明很關(guān)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腦子里儲存的知識玩弄,說明他善于用思考處理知識,這樣的人難道不聰明嗎?這樣的聰明能換到呆貴的笑聲,難道不曠達(dá)嗎?蘇軾像雜技藝人一樣玩著自己的天賦,別人只能在一旁羨慕,很多東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蘇軾的曠達(dá),絕非只是哈哈大笑,對自己的遭遇孰視無睹,他有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練地操弄這些天分來應(yīng)對各種變故,因此他的曠達(dá)中還多有一樣。否則,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則,他怎么會在沉浮的仕途中從不絕望,人們都說是,這可絕不是樂觀那么簡單,任何人都可擁有樂觀,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擁有自信。伏爾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腦子買票中獎回國;李敖被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天天鍛煉身體,思考人生,并為女兒寫了一部簡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窮探天下之理,還創(chuàng)作了《拘幽操》蘇軾有了自信,便覺得世上并沒有值得擔(dān)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層,所見之事見比他人更遠(yuǎn),這是“曠”,所想之事比他人更開,這是“達(d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