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

字號:


    書信是人與人往來的一種方式,在讀了《查令十字街84號》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一)
    聶魯達在信里如此寫到:“用寫信的方式告別,免得我們相互對著流淚?!眳s不知,有多少見字如面的信箋,在斑斑淚痕里面目全非。
    寫信在這個即時通訊工具花樣百出的年代,或許已經(jīng)成為了某種過于文藝的象征。有時候,我們在櫥窗里為明星片駐足,卻不在舍得花時間寫一頁信紙,期待收信人撫平折痕的心境。而明信片,大都不過是到此一游的形象代言??蛇€有人會在信里寫,“見字如面”,一訴離情?
    兩三個小時讀完了這本以20年書信往來為主體的書,很感慨和唏噓,他們從最開始相識的時候,書信的文字還很拘謹,后來海蓮越來越隨意,以至于會說出:“大懶蟲,別呆在屋子里無所事事了,趕快給我找書去!”這樣只有相識多年的老友才能說出來的調(diào)侃話語。
    最初相識的時候也是書信往來最平凡的時候,那時幾乎一個月互相會有兩三封的書信,但后來越來越少,有時幾乎半年多才互通一次書信,文字的氣息也隨著年齡的老去亦或是太過熟悉,變得關懷更多一些。雖然相識20年卻從未見過面,也許這是海蓮最大的遺憾,隨著弗蘭基的去世,還有時代的變遷,這家書店終于沒有堅持下去,故事的華美落幕,我合起了書,但情感仍肆意流淌。多么想去看看老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那家舊書店?。挥侄嗝聪胙刂辖秩ヂ犅牶I徯〗愫透ヌm克之間的故事啊。
    時光不老,記憶不去。這世間,隕落的是生命、是街角的那家舊書店,永恒的卻是流淌在書籍中的一花一木、更是書信中那份難以割舍的情緣。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二)
    讀書這件事本身就蘊含著無限的可能。無論是與書中的人物相遇還是與此書的某一任讀者相遇,都是令人向往的事情,尤其是后者,更是許多文學作品中浪漫故事的開端。
    記得在敘事奇特的《寒冬夜行人》里,卡爾維諾就以一對男女讀者從相遇相知到最后結(jié)婚的故事作為主線,盡管在其中負責牽線的是一本印刷“錯誤百出”的書。同樣,《查令十字街84號》也承載著一段與書有關的情緣,作為一部現(xiàn)實存在的書信集,它是一位熱情開朗、終身未嫁、嗜讀經(jīng)典舊書卻窮困潦倒的美國女編劇海蓮·漢芙和一位嚴謹禮貌而不失詼諧、終身奉獻于古書事業(yè)且已成家的英國紳士弗蘭克·德爾二十多年來的書緣與情緣的見證者。
    “查令十字街84號”是英國倫敦一家舊書店“馬克思與科恩書店”的地址,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嗜愛舊書的海蓮看到了這家書店的舊書出售宣傳單,她便試著寄了一份想買的書單過去,而德爾先生就在這家書店負責收發(fā)信件與搜羅舊書,于是一段長達二十年的卻始終未曾謀面的交流就這樣開始了……
    懷著對書名的好奇開始閱讀,慢慢發(fā)現(xiàn),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jīng)”的這本書信集,有著穿越時空召喚人心的魔力。隨著信件上時間的推移,你可以看到他們之間有某種東西在慢慢變化:女主人公以自己特有的熱情活潑叩擊著大洋彼岸一個嚴肅認真、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的心,而那位先生也以自己的幽默恰到好處地回應;他們對對方的稱呼也越來越溫和,像相識多年的老友一般;一個欣喜地接納一本又一本喜歡的書,一個默默地搜集對方喜歡的書……這個故事像每個愛書人想象中的那樣,穿過承載前人思想的書本,與冥冥之中的另一個人相識,相知,然而,最終卻沒有像每個人都盼望的圓滿結(jié)局那樣,甚至一生都未能相見。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一貧如洗的海蓮是不幸的,她甚至由于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湊齊去一趟魂牽夢縈的英國的錢,直到最后得知德爾先生去世的消息以后,仍然沒能成行,只是拜托朋友,“若你們恰好途經(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讀來令人心酸不已。然而,那樣純粹、隱秘而又會心的一段感情,又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啊。就像柏拉圖說的那個寓言:每個人生來都是被劈成兩半的,世界之大,人海茫茫,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能遇到另一半的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人大概都是最幸運的。海蓮能夠在一次偶然的買書活動中遇到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德爾先生,這樣的幸運大概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吧。
    讀一本書就像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而這次的世界,沒有私欲,沒有占有,沒有貧窮的悲苦,沒有困境下的茍且,有的只是閱讀好書的欣喜,一絲不茍的純粹,心與心的交流以及跨越大西洋的溫暖。
    有生之年,愿你我都能遇到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號”,找到那個似曾相識的老友。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三)
    查令十字街84號》是一本書信集,書信中傳達了美國作家海蓮·漢芙和英國倫敦馬克斯和科恩書店的主人弗蘭克·德爾之間的書緣與情緣。
    書中收錄了漢芙與科恩書店二十多年間往來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溝通橋梁。這是愛書之人的相互交流,漢芙愛書,視書如珍寶,她喜歡讀舊書,在得知科恩書店藏有許多古書之后,性情率真,熱愛古書的漢芙毫不猶豫地將書單和錢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書店。而德爾也是很盡心盡力地為漢芙找書。一段神奇的書緣之旅就此開始了。因為漢芙對書的熱愛,因為漢芙對他人的信任,因為德爾的真誠和誠實。
    《查令十字街84號》被稱為“讀書人的圣經(jīng)”。書中體現(xiàn)讀書之人對書的熱愛和尊敬,體現(xiàn)了漢芙別樣的讀書態(tài)度,絕不將書束之高閣。此書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讀書人的關注,人們紛紛傳閱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號在多年以后成了倫敦的一個景點,一個讀書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來,這二十年長期不斷的通信,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書商與買書人之間的交易,愛書之人的相互對話,也是一段情緣,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漢芙從一開始就把書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匯款方式,她也從來沒有質(zhì)疑過德爾幫她算的賬。而德爾的行為,盡顯英國的紳士之風,不僅盡力為漢芙找書,誠實地算賬,就連躍于信紙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禮。
    漢芙的善良,同樣也是深深打動了包括德爾在內(nèi)的科恩書店的每一個員工,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漢芙給科恩書店寄去了許多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盡管她自己過得并不如意。通過跨越海洋的信件與包裹,他們彼此問候,相互溫暖。這是情緣,由書而起,不只是書緣,比愛情更大,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懷。
    這本書一出版便在英國風行,曾被英國大肆宣揚成是英國文學的復興。其實這種說法不說是錯,但未免過于生硬,這本書信集只是愛書惜書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恫榱钍纸?4號》這本帶有溫度的書信集,溫暖著每個人的心,同時,也喚起了到時人們對書籍,對文學的關注。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四)
    這是一個窮困潦倒卻樂觀自信的小作家和一個古板舊書商之間的通信來往,結(jié)集出版后卻被奉為“全世界愛書人的圣經(jīng)”。何以被奉為圣經(jīng)?我并不太理解。
    海蓮,生活拮據(jù),以寫字為生,結(jié)實儒雅又富有學識的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在長久的通信中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和友誼。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賞的芬尼小姐,因為一本詩集而對濟慈發(fā)生愛情。
    海蓮與弗蘭克的第一封信,是請求弗蘭克幫忙找一些書,弗蘭克則回復她關于書的情況。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們的信從中規(guī)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蓮成為“弗蘭克先生的漢弗小姐”,弗蘭克是“海蓮的弗蘭克”。連那間海蓮一生從未踏進的書店,也在海蓮的朋友們口中變成了“海蓮的書店”。他們的交流在談論書之外,開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蘭克的妻子和兒女以及他的同事們也先后加入了為海蓮寫信的隊伍,海蓮在郵寄書款之余,也會為處在困難中的“英國朋友”們寄去一些生活物資。雖然他們從未見面,海蓮卻已經(jīng)像是老友般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好奇弗蘭克妻子諾拉對海蓮的態(tài)度。后來在諾拉與海蓮的通信中,諾拉坦誠自己曾經(jīng)嫉妒過海蓮,因為弗蘭克是如此喜愛讀海蓮的信,而自己卻從未與丈夫有過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話讓我腦補了這樣一個故事。妻子偶然發(fā)現(xiàn)丈夫經(jīng)常與一位美國女士通信,兩人你來我往,每當收到信,丈夫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然后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認真而沉浸地回信?;蛟S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們的玩笑話里捕捉到一絲曖昧訊息,女人的好奇心總是很強大的,有一天,她終于看到了那些信,從信里,她感覺到那位美國女士學識淵博,且幽默風趣,與丈夫志趣相投,與自己截然相反。雖然信的內(nèi)容毫無茍且,坦蕩光明,她仍然出于一個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試著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諾拉能向海蓮坦誠自己曾經(jīng)的嫉妒心,說明她早已解開心中的芥蒂,在后來的交往中,海蓮多次為諾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資,諾拉也贈送海蓮一條鄰居老太太親手織的圍巾。這兩個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結(jié)成了友誼。
    我一直認為文字比語言更容易走進他人的內(nèi)心。人在寫作的時候,其實是與自己對話,一支筆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著此時此刻的真實想法,剖析著自己的內(nèi)心,而在語言交流中,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違背自己的本意,因此,文字能比語言更加打動人。頑固地不愛沈從文的張兆和不是也沒躲過沈從文的“情書攻擊”嗎?
    或許二十多年的書信往來早已讓信之彼端的兩個人有了超越友誼之外的情誼,海蓮的朋友和弗蘭克的同事們的揶揄和調(diào)戲就是證明。然而這些“調(diào)戲”并沒有讓這段感情最終發(fā)展成為愛情,他們的關系,最終是發(fā)乎情,止乎禮。
    在生活最苦悶的時候,海蓮借酒澆愁,也只是說一句,“弗蘭克,能夠懂我的人只有你了。”書信,讓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穩(wěn)固而安全。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誠,純粹。這樣的情感已經(jīng)鮮少在現(xiàn)實中存在了。遺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這位英國紳士到死也沒有見到自己在腦海里描繪過千遍的“美國來的女游客”,海蓮也在無盡的思念中終未踏上她熱愛的那片土地。唏噓之后,我又感到慶幸,“相見不如懷念”,幸好,他們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純真的那份記憶?!叭绻銈兦『寐愤^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斑@一句,已勝過千言萬語。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五)
    初次捧起這本書,藍白相間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張簡易且略帶模糊的圖片印在正中,充滿了年代感和文藝氣息,我想這該是符合作者往常寫作劇本時的獨特品味,而對于閱讀完整本書的讀者們來說,這樣的設計別具一格且充滿畫面感和故事帶入感,而內(nèi)容上,作者用書信獨白來闡述和描繪故事,更是本書的另一精彩看點。
    我?guī)е┰S疑問,開啟這場書海之旅。我起初對于查令十字街84號這個地方僅僅局限于認為只是一個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書籍的地方,能夠提供精神糧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從整個寫作的背景來看,美國和英國之間的故事,國家之間的戰(zhàn)士和政治歷來都會和本國人民息息相關,永遠也擺脫不了現(xiàn)實下槍林彈雨和冷熱交替的殘酷。但從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一家書店的各工作人員之間的這根情感紐帶,整整堅持了20年之久,從一個普通購書者(簡單書信的往來)到相互幫助的好心人(實際利益上的相互關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對待。也正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才會有如此難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們也不難想象,最后的結(jié)局注定是充滿遺憾的,一直到書店里的工作人員相繼離開、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戰(zhàn)爭或饑餓或疾?。?,弗蘭克和他的同伴們始終未能見到海芙小姐,最終也只是一個留在腦海、從書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
    反倒如果最終作者將結(jié)束改為偏美好的氛圍,我倒覺得與自身也與現(xiàn)實情境不符,相對比較不合理,也就沒什么值得讀者們思考和總結(jié)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說道:即便人都離開了,可書店還在,永遠在那里,作者依舊可以回味這份美好的記憶,從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遠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讀完整本書,讓我最感動當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工作人員之間20年之久寫的書信往來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個戰(zhàn)爭且充滿憤恨的年代,怎么會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將心比心,真切往來,將自我心中善意給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帶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終用行動在證明他們的善意,這個時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輝不受任何負能量所影響,人們進行著他們最本真的行為和使命。本書讓發(fā)印象最深刻一句話,她寫道:“你們?nèi)羟『媒?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帶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書我才明白,虧欠二字屬實,情感上的虧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對于未能見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們永遠是遺憾的,對于只能用書信來表達情感永遠是無奈的,對于無法弗蘭克等人在心里永遠的情感累積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這句話深深表達出了作者對于他們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虧欠與內(nèi)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對于這個時代無限的感慨與悲哀。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