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魯迅寫他從幼年到晚年的回憶,是一部散文集。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朝花夕拾讀后感2020”,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生朝花夕拾讀后感2020(一)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小時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伙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舍的結(jié)束游戲回家。每逢佳節(jié),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于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伙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yè)操勞。每封佳節(jié),也不在出去和伙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yōu)質(zhì)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xiàn)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貞浧鹉切┩戡嵤?,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cè)ツ抢锵硎苤喝盏年柟猓锶盏那屣L,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無論現(xiàn)在能否實現(xiàn)。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后有了這么多感動。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初中生朝花夕拾讀后感2020(二)
第一次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卻是初中課本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內(nèi)容豐富,生動有趣。出自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魯迅是位在世界文壇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我一直擔心自己讀不懂他的書,但對童年美好向往的我,還是迫不及待的翻開書。
魯迅那個年代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相比之下,我們簡直是被寵壞的孩子!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住在高高的樓房里,穿著舒適的棉衣,各種家電使我們冬天不覺得冷,夏天不覺得熱,平時上上網(wǎng),打打游戲機……但是一想到百草園,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聽說過“叫天子”、“張飛鳥”,也不知道什么油蛉、斑X蝥……更別說“拍雪人”了。
小時候我又很多親密的小伙伴,幾乎每天都要聚在一起你追我趕,講笑話和鬼故事。后來,我們都上了中學,只有在早晨上學時才偶爾見上一面,最好的就是打個招呼,多數(shù)都是當沒看見。想到這里,誰會不心痛呢?
魯迅先生十分熱愛大自然,在書塾那種嚴肅、古板的環(huán)境中,盡管只有一個小花園可以休閑作樂,不及百草園,但也給了魯迅先生難得的快樂。
以前,我去農(nóng)村的奶奶家玩耍,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我并不喜歡。上坡有大片大片的田野,種著玉米、大豆、花生、土豆和地瓜。農(nóng)民夫妻在莊稼地里辛苦地工作。奶奶總會帶我去田野玩耍,我一步一步地在石子路和土地之間的路牙上,架起雙臂,搖搖晃晃地跟在奶奶身后。奶奶經(jīng)常會抓來些知了、蟈蟈或者螞蚱,養(yǎng)在罐子里,可有趣了。科技水平當然不及游樂場,但也是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現(xiàn)在生活忙碌了,學習加緊了。假期里上不完的輔導班,使我接到奶奶打來的電話的幾率高了不知多少倍,聽著奶奶那滄桑的聲音,有時隱隱聽到爺爺咳嗽,我常常潸然淚下。
現(xiàn)在的我經(jīng)常望著天空,聽著樓上小玩伴的鋼琴聲,感受著一個個黑白琴鍵的高低起伏,合上書,閉上雙眼,浮現(xiàn)出魯迅爺爺慈祥的面容,幻想著,我還是一個孩子,小孩子……
初中生朝花夕拾讀后感2020(三)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作者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復述出來。在他童年里過的不是很好。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敘了魯迅童年時期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面寫的百草園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xiàn)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初中生朝花夕拾讀后感2020(四)
狄德羅曾經(jīng)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是呀,只有讀書,才會讓人變得聰明。在暑假期間,我也讀了一本書,叫《朝花夕拾》,清晨的花傍晚時再去摘,會散發(fā)淡淡的清香,韻味無窮。一如作者幼年的時光到了暮年再去細細回味。 書中有不少是對童年溫馨的回憶。不同的童年滋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這一章節(jié)。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文中的大致內(nèi)容是:魯迅家后院有一個很大的院,叫百草園,那里面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紫紅的桑椹。還有許多小昆蟲,例如胖胖的黃蜂,輕捷的云雀,還有在唱歌的蟋蟀……這里就是他的樂園。那還有一個關(guān)于美女蛇的傳說,一看到這“美女蛇”讓我又害怕又忍不住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傳說。懷著這種復雜的心情讀完這個傳說,還好是個比較完美的結(jié)局。(你想知道什么傳說嗎?自己去看書吧,哈哈!)
他寫的景物栩栩如生,讀著讀著,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采摘野花野果,與伙伴一起捕鳥,雖然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講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這不禁是我想起我的習作來,每次都那么枯燥,讀起來索然無味。哎,開來我真得多讀一些名著,好好學學作家們的文筆。最終,魯迅先生被送到了“三味書屋”里去讀書,結(jié)束了在百草原的自由生活,過起了無趣的讀書生活。先生對他們很嚴厲,有一次魯迅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結(jié)果,先生很不高興地說:“不知道!”有時候還要他們罰跪,跪完后再叫他們讀書。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的私塾這么嚴厲,動不動就會被罰,而現(xiàn)在就不同了,現(xiàn)在我們讀書的條件多好呀,不但學校的學習條件非常好,而且還有下課的活動時間。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好好學習。
認真讀完這本書,覺得獲益匪淺,怪不得有人說“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才會獲益不少”。
初中生朝花夕拾讀后感2020(五)
進了初中,發(fā)現(xiàn)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選自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注釋也總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xiàn)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y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jié)的人,“這藤野先生,據(jù)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lǐng)結(jié);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zhì),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
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吹竭@,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jīng)》,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jīng)》。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
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結(jié)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nóng)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nóng)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后,范愛農(nóng)竟?jié)M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nóng)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
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jié)果讓父親“已經(jīng)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焙髞怼案赣H”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于父親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nèi)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 朝花夕拾讀后感更多魯迅作品讀后感 | ||||
| 狗貓鼠讀后感 | 阿長與山海經(jīng)讀后感 |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 | 五猖會讀后感 | 無常讀后感 |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 | 父親的病讀后感 | 瑣記讀后感 | 藤野先生讀后感 | 范愛農(nóng)讀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