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考行測資料分析每日練習(11.15)

字號:


    國考行測包括數(shù)量關系,資料分析等各類題型,每個題型都有各自的特點及解題思路,本欄目將每天提供一些試題給廣大考生們練習,今天整理了2019國考行測資料分析每日練習(11.15),希望給給大家?guī)椭?BR>    2019國考行測資料分析每日練習(11.15)
    1.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之──美世(Mercer)公司近日發(fā)布的《2012全球生活成本調查》稱,東京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國香港名列第9位,中國內地的上海和北京分別名列第16和第17位;紐約是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但排列在全球第33位。美世公布的“生活成本”,特指政府機構和跨國公司派駐海外人員在各個城市的生活成本。這與通常講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是一回事。混淆兩種不同的“生活成本”,不僅無助于科學比較,而且容易導致情緒化傾向。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上海、北京的生活成本未高過紐約 B.混淆“生活成本”概念造成了曲解
    C.不同國家城市的生活成本不可比較 D.我國大城市居民生活成本不是很高
    2.中國長江以南的居民最初來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災與持續(xù)不斷的人口壓力迫使?jié)h族逐漸離開黃河流域,遷移到南方,如南宋時就有一次南遷高峰。但是人口流動常常是不易察覺的,通過將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統(tǒng)計制表,歷史學家現(xiàn)在能夠說,早在3世紀就有相當數(shù)量的移民開始渡過長江,進入擁有季風氣候、熱帶叢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長,13世紀晚期移民數(shù)量達到高峰,之后開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對穩(wěn)定。此時,中國大半人口已住在長江以南。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
    A.描述長江以南的人口遷入史 B.介紹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C.分析中國古代人口大規(guī)模遷移的原因 D.說明人口壓力與人口流動之間的關系
    3.近期網上流傳一種觀點,認為暴利的眼鏡行業(yè)造就了近視眼。一些網友稱商家只會一味推銷眼鏡,其實近視后視力仍可恢復,但眼鏡戴了就摘不下來了,因此能不戴眼鏡盡量不要戴。這引發(fā)不少人對眼鏡店唯利是圖、賺取暴利的斥責,進而引起關于“越戴眼鏡越近視”的討論。然而臨床研究表明,當青少年時期近視現(xiàn)象被誘發(fā)出來后,不管戴不戴眼鏡,近視程度都會不斷加深。這是因為正在成長發(fā)育的青少年,他們的眼球也在發(fā)育,因而近視的度數(shù)并不穩(wěn)定。但只要準確檢測出近視度數(shù),眼鏡不會成為加深度數(shù)的罪魁禍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佩戴近視眼鏡之后仍可以恢復視力 B.佩戴眼鏡與近視加深完全沒有關系
    C.近視加深與佩戴眼鏡沒有必然聯(lián)系 D.眼鏡商家并非僅因暴利而推銷眼鏡
    4.在自然界中,組成強子的夸克之間趨向于強作用力的平衡,要想徹底地打破這種平衡,用目前的高能加速器還不足以實現(xiàn),在原子中,運動中的電子總是盡可能處于能量最低狀態(tài);在生物運動中,生物體內的各種運動也具有平衡的趨向,維持代謝的平衡是生命能夠存在下去的基本條件。在社會領域,生產關系有著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任何事物、要素和運動形式都具有自身趨向平衡的本性
    B.任何事物都處在各種內部和外部相互平衡作用的系統(tǒng)中
    C.任何運動存在的不平衡都源于事物內部趨向平衡的運動
    D.任何事物或要素可以通過自身“調節(jié)”趨向一種新的平衡
    5.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銷售額增速為近5年來最低,其中方便面銷售更是大幅下降,有研究者以為低收入退休人員數(shù)量上升,是快消品消費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同一資料還顯示,與健康、旅游和娛樂等相關的行業(yè),增速都達到了兩位數(shù),其中酸奶銷售額增長了。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被認為“健康”的食品,消費者對品質、個性化商品與服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不再僅僅滿足于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而是更為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
    根據(jù)這段文字可以推斷( )
    A.快消品消費下滑主要是因為低收入人數(shù)量上升
    B.酸奶代替了方便面成為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寵兒
    C.方便面在人們心中“不健康”印象逐漸被接受
    D.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重心開始轉移
    參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B。本題考查中心理解。文段采用分—總結構,先引用美世公司的調查數(shù)據(jù)設置“疑問”,為何紐約排名靠后?接著論述該公司的“生活成本”數(shù)據(jù)來源并非普通居民的生活成本。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混淆無助于比較,還容易導致情緒化。B 項中“造成曲解”和原文“情緒化”是同義轉述。因此,結合選項應該選擇 B 項。C、D 兩項在原文中并沒有論據(jù);A 項不是文段對比的結論。故正確答案為 B。
    2.【解析】A。本題為中心理解題。文段首先通過說明中國古代人口由北向南遷移的原因“周期性的天災與持續(xù)不斷的人口壓力”,并描述了不同時間段人口遷移的過程,“此時,中國大半人口已住在長江以南”人口重心由北向南的遷移完成。整段文字是對遷移的描述。因此,結合選項應該選擇 A。B 項文中并未提及;C  項人口遷移原因在段首即有交代,但是文中沒有進一步進行分析;D 項與文段第一句話的意思相近,但屬于片面信息,排除。故正確答案為 A。
    3.【解析】C。文段首先介紹了近期網上流傳的一種觀點,即能不戴眼鏡就不戴。并說明這一觀點引發(fā)了對眼鏡店的斥責和關于“越戴眼鏡越近視”的討論。接著通過“然而”轉折后強調,近視程度加深和佩戴眼鏡無關,并對這一觀點加以解釋說明。故轉折后觀點為文段重點,C 項是對觀點句的同義替換。A 項,“佩戴近視眼鏡之后仍可以恢復視力”文段中沒有提到,無中生有,排除。B 項“完全沒有關系”表述絕對,排除。D項“眼鏡商家”為轉折前內容,非文段重點,排除。故正確答案為 C。
    4.【解析】A。文段首先指出自然界中事物的本性是趨向平衡的,隨后提到在原子及生物運動中也具有平衡的趨向,最后說明社會領域的生產關系有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趨勢,即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fā)展也趨向平衡。提取共性可知,文段強調事物具有趨向平衡的本性,對應 A 項。B 項“內部和外部相互平衡作用”、C 項“運動存在的不平衡”和 D 項“自身‘調節(jié)’”均為無中生有,排除。故正確答案為 A。
    5.【解析】D。文段首先介紹了快消品消費下滑的現(xiàn)象及其原因,即低收入退休人員數(shù)量上升。接著通過“不過”轉折強調說明,更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故文段轉折后的內容為文段敘述重點,對應選項為 D 項。A 項,為轉折前內容,非重點,排除。B 項,“成為消費市場的寵兒”無中生有,無法推出,排除。C 項,“方便面”不是文段談論的重要內容,偏離重點,排除。故正確答案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