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科學史,最有趣的莫過于看那一個又一個的偉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那么大家知道《科學的歷程》讀書心得怎么寫嗎?以下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科學的歷程》讀書心得”,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查看。
《科學的歷程》讀書心得【一】
親近科學最好的途徑,可能就是從了解它的歷史開始。《科學的歷程》是老師在課堂上向我們推薦的一本書。剛開始感覺課外閱讀科學類書籍負擔很重,因為我本身對科學類的問題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當把書看下去的時候,我卻發(fā)現了不少科學的可愛可讀可學之處。
科學史是溝通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橋梁,全面理解科學,是我們的社會走進科學時代之后的內在要求。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人類科學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從東方、希臘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紀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紀這個高技術時代。最后,作者強調現代科學正處在十字路口上,未來的科學怎樣發(fā)展,人類文明如何進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個值得全人類關心的問題。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要看到潛在的東西。
作者吳國盛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研究橫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兩大領域,這也決定了本書著述的一些特點。這本書既凸顯了理性思維,又充滿了人文關懷。正如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席澤宗評價這本書的時候認為:“寫得有聲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雅俗共賞,曉暢易懂,可讀性極強?!睍?,作者為了“通俗”,比較多地插入了歷史圖片,還有講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頓看蘋果落地,瓦特看開水壺燒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拋球。為了學術,作者又對這些流傳很廣的故事進行了專業(yè)、學術的分析,指出它們是否確實可靠,歷史依據和理論何在。因此這本書能夠被大眾讀者所接納。
全書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作者對此章有詳細的描述,加上老師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講解得比較詳細的緣故,我覺得古希臘的智慧的確能讓人贊嘆不已。
在生活中,我們對希臘的印象是,它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fā)源地,擁有令人向往的愛琴海,現在是歐債危機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但是,我認為古希臘的科學與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才是它真正的標志。
恩格斯說過,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種以后觀點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論自然科學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臘人那里去??茖W成為一種獨立的,占據主導地位的精神典范,是從希臘開始的,兩千多年前希臘人所創(chuàng)造的光輝奪目的文化成就,為現代文明奠定了基礎。圣賢輩出,英才涌動,他們中出現了一大批材質卓越的科學家和科學家,他們都已成為以后許多學科的開山鼻祖。
希臘人獨特得科學成就及其傳統(tǒng)的產生,有其自然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條件。由于航海和貿易的發(fā)達,經濟的繁榮,城市的興起,給希臘人創(chuàng)造新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亞里士多德說過,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需要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好奇、閑暇和自由。幸運的是,希臘人具備全部三種條件。好奇,可以保證科學研究的系統(tǒng)性和純粹性。閑暇和自由則是保證好奇心的重要社會條件。
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對于現代人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F在大部分人對于學術的研究,具有過多的功利性。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所謂的專家學者,讓人感覺真實的、純粹的知識道理遙不可及。這大大阻礙了科學、知識的研究發(fā)展。關于對待科學的純粹性,我們必須向古希臘人學習。
在璀璨的科學史上,希臘出現了多種學派,它們也擁有各自的代表性觀點。例如米利都學派——尋找構成萬物的基本材料(萬物本源是水);畢達哥拉斯學派——強調數學研究,萬物都是數;愛利亞學派——主張萬物變化只是假象,不變才是本真;還有原子論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個人擁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幾乎被所有現代人知道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歐幾里得及其《幾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說。
雖然希臘科學體系的理性傳統(tǒng)對后世影響極大,但是它也是有嚴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臘科學過度重視理性,而輕視經驗。希臘科學重視理論建設,而輕視知識的應用,重視理論科學,輕視技術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對于歷史的描述融合了兩種編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國與西方的內容,科學思想史與技術史、社會史又有著適當的比例搭配,整本書感覺脈絡比較清晰,同時又有著作者比較多的個人色彩,可以進行吸收過濾。
閱讀此書,猶如有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帶領我走進未曾深入接觸過的科學歷史旅程,不僅讓我對科學史有所了解,還能帶領我對此進行思考,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
《科學的歷程》讀書心得【二】
在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潮中誕生了近代科學,而近代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驅神”的過程。這個“神”既指宗教中人格化的神,也指的是在人們思想中,支配和干預自然世界運作的神秘力量。在這場科學革命誕生出了實驗觀察加邏輯推理的方法,此外還形成了一種還原論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方式有力的撕破了很多自然現象中“神”的面具。
16世紀的上半葉,年青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指出了是太陽,而不是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央,從而拉開了近代科學革命的序幕。當時的天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主張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包括太陽,都圍繞著地球的圓形軌跡旋轉。這個學說很符合宗教以及當時普通人關于人類位于宇宙中心的幻想,因此在提出后的一千四百年中被奉為經典。可令人尷尬的是,這個模型的運行結果與實際的天文觀測數據有時不符合。為了彌補這個差別,托勒密以及后繼者不惜在模型中的行星軌跡上又加上了一些額外的小圓形軌跡,稱為“本輪”。越來越多的天文學數據導致了行星軌跡中的“本輪”越來越多,其模型也變得越來越笨重與瑣碎。但按照哥白尼新學說以及后來開普勒的工作,把太陽置于行星橢圓形軌道的焦點位置,地球作為圍繞太陽旋轉的一顆普通行星,無需加入“本輪”的假設,天文觀測數據與新的模型自然的吻合得很好。當時的歐洲剛剛經過中世紀約一千年的統(tǒng)治,基督教教義牢牢的統(tǒng)治者人的思想??稍诟绨啄岬摹叭招恼f”中根本找不到上帝造物的設計,地球只是一顆圍繞太陽旋轉的普通行星,毫無神奇之處。
根據現在的認識,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一顆行星早已得到證實,宇宙學的觀測表明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廣袤的宇宙還在不斷的脹大之中,根本沒有一個中心。
這場科學革命的高潮是英國科學家牛頓在17世紀發(fā)現的經典力學的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傳說牛頓在樹上蘋果下落的時候,認識到是同一個力,它使得蘋果下落和行星圍繞太陽旋轉。根據這個認識,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的概念,指出宇宙間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間會相互吸引,并且給出了這個吸引力大小與兩者質量與距離的關系。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他的力學定律,英國人亞當斯和法國人勒威耶分別計算出了太陽系的一顆未知的行星——海王星。在牛頓時代,天上的世界被認為是完美的,是為了映襯出塵世的不完美而存在??墒?,萬有引力定律卻告訴了人們,天上的物體和塵世中的物體被同樣的規(guī)律支配。牛頓的力學理論極大的沖擊了當時歐洲知識分子的思想,并發(fā)展出一套機械的宇宙觀。在這樣一個觀念下,宇宙間的萬物都將根據牛頓力學規(guī)律運動,甚至包括“萬物之尊”的人,只不過是一大堆的滑輪、杠桿、彈簧組成的復雜機器,遵守著同樣的規(guī)律。法國的數學家拉普拉斯在19世紀初將這種世界觀發(fā)展到了極致。他假想出了一個“小精靈”,也被稱為“拉普拉斯妖”。這個小精靈具有超強的計算能力,如果你告訴它這個世界目前的初始狀況,那么根據牛頓力學定律,未來的一切都會被這個小精靈計算出來。在這種狀況下,宇宙仿佛一個大的機械鐘表,一切都已注定。
雖然有把生命體看作機器的極端思想,大部分生物學家一直到19世紀初都認為屬于生命體的物質有一種神秘的“活力”,它使得生命物質不同于普通的物質,這種觀點被稱為“活力論”。而在1828年,德國的化學家韋勒在實驗室中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尿素——原本屬于生命體中的物質。韋勒的實驗說明生命體的物質與普通的物質沒有本質的差別,從而把“活力論”送進了歷史的博物館中。隨著有機化學的發(fā)展,發(fā)現所謂的生命物質,如蛋白質,DNA這些生命物質,不過是含有較多C、N等元素的大分子而已。而生命現象不過是一大堆的這種大分子進行化學反應的過程而已。
隨著科學的一步步發(fā)展,自然界中越來越多的神秘面罩被無情的扯下,物理學中猜測行星運動初始狀態(tài)的“第一推動”,生物學中微生物由來的“自然發(fā)生論”,以及地質科學中地貌形成的“災變論”。
但是在經過近五百年的發(fā)展,這種還原論的方法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疑問??茖W家發(fā)現,當你理解了一個蛋白質分子,你遠遠沒有理解一個器官以至于生命體的工作原理。為了理解生命體令人驚異的性質,引入了一個新的詞語emergence(涌現性), 活力論又改頭換面,重新等場了。在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鳥類學家E. Selous 用了“通靈”(Thoughts-Transference)來解釋鳥群飛翔時令人驚異的協(xié)調能力,他當時也并不明白這個詞語的意思,把“幽靈”帶入到了鳥群中。而為了解釋市場整體有序狀態(tài),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引入的那只“看不見的手”,表示市場的有序狀態(tài)來自于一股神秘力量。
部分如何構成整體?這是新世紀的科學任務,這門新科學的名稱是復雜性。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過“我相信,21世紀是復雜性的世紀”,正合我意。
《科學的歷程》讀書心得【三】
“科學”二字總會給我一種親切而又遙遠的感覺。親切是因為我現在所從事工作被稱作“科研”工作,而遙遠是因為離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科學工作還離得太遠,同時也因為實際工作中所參與的是非常具體的工作,并沒有從宏觀上把握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內涵以及歷史。
讀過《科學的歷程》后,首先讓我明白了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學史對于我們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也許是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中國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數教育、技能型教育,這種教育的一個消極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學神話,樹立了不正確的科學形象。首先是將科學理論靜止化、僵化,其次是將科學理論神圣化、教條化,再次是將科學技術化,最后是將科學實用化、工具化。在教科書中紛至沓來的新概念、新術語、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讓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和習慣:這就是真理,學習它、記住它。久而久之,歷史性的、進化著的科學理論被神圣化、教條化,人們不知道這個理論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是這樣,但我們還要相信它是真的。這種教條的態(tài)度明顯地與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將會嚴重的阻礙創(chuàng)新性工作的開展。
讀科學史,最有趣的莫過于看那一個又一個的偉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偉人之所以是偉人,這與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質是密切相關的。自然界萬事萬物,我們可能也會像偉人一樣遇到過,可是最終,為什么我們卻做不出像他們一樣的成績呢?偉人背后的故事告訴我們,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總之,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了解偉人成功的足跡,對于科研工作具有點點滴滴的啟示和激勵作用。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