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司法考試《行政訴訟》考點: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

字號:


    2018年司法考試報名即將開始,出國留學網為考生們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試《行政訴訟》考點,希望能幫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小編的及時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試《行政訴訟》考點: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和《行訴法解釋》第1條第2款,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形包括:
    一、國家行為
    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tài)、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它區(qū)別于一般行政行為的突出特點是:
    (1)政治性。國家行為涉及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重大利益,往往是中央政府協(xié)調各種沖突,對國家重大利益和整體利益作出選擇和安排的行為。國家行為往往涉及國家政治制度的整體,如三權分立的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職能分工制度等。政治性是國家行為與一般的行政行為的根本區(qū)別所在。
    (2)靈活性。國家行為主權性和政治性決定了它必須具有靈活性。為了確保國家的安定和利益,中央國家機關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判斷,不能也沒有必要事先設定可供選擇的方案。
    (3)秘密性。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許多國家行為都秘密進行,不向社會公布。
    從司法解釋和相關理論來看,國家行為有對外、對內兩種含義:
    1.對外意義上的國家行為,指經國防部、外交部等中央國家機關,在國際事務中,代表整個國家行使國際法權利和履行國際法義務的國防、.外交行為。與一般行政行為的區(qū)別在于:
    (1)名義。對外國家行為通常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義實施。一般的行政行為通常以特定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
    (2)相對方和客體不同。對外國家行為的對象是另一個國家、國際組織等國際法主體,針對國際關系事項。一般行政行為的對象則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針對國內具體行政事務。
    (3)依據不同。對外國家行為的依據包括憲法、國際慣例、國際條約,而一般的行政行為通常依據國內法中次于憲法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和行政規(guī)章。
    2.對內意義上的國家行為,是指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特定國家機關,在對國內全局性、重大性的國家事務中,代表整個國家對內實施的統(tǒng)治行為。它區(qū)別于一般行政行為之處在于全局性和危急性,即對內的國家行為處理的是涉及國家統(tǒng)一、領土完整、政權存亡、基本政局能否穩(wěn)定的危急問題,主要是為了防止國家分裂、應對災害等而采取的宣布總動員、進入緊急狀態(tài)和其他緊急措施。
    二、抽象行政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和發(fā)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行為,具體包括:
    (1)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guī)的行為;
    (2)國務院各部委制定部門規(guī)章的行為;
    (3)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qū)所在市的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規(guī)章的行為;
    (4)行政機關發(fā)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行為,即針對不特定對象發(fā)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沒有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的原因是:
    (1)抽象行政行為可以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和上級行政機關監(jiān)督的方式確保其合法性。
    (2)抽象行政行為的對象范圍大、不確定,其合法性問題不適合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三、行政機關對其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公務員權利義務的各類決定的統(tǒng)稱。除了獎懲、任免決定之外,行政機關的內部人事管理行為還包括行政機關對其工作人員作出的培訓、考核、離退休、工資、休假等方面的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監(jiān)察機關作出的開除處分行為是否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答復》(2000年Il月1日)將監(jiān)察機關作出的開除處分決定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
    行政訴訟法沒有將這類內部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主要原因是:這類行為往往涉及高度經驗性的判斷。例如,機關領導對工作人員日常工作態(tài)度和水平的印象,需要靠日積月累形成,人民法院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如果這類行政行為影響公務員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四、法律規(guī)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這里所說的“法律”指限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guī)范性文件。目前作出了這種規(guī)定的法律是:
    1.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了兩種最終裁決的情形:
    (1)國務院的復議決定。第14條規(guī)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guī)定作出最終裁決。
    (2)省級人民政府的自然資源權屬復議決定。第30條第2款規(guī)定: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qū)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征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2.出境人境管理法規(guī)定了兩種最終裁決:
    (1)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作出的有關普通簽證、外國人居留決定為最終決定。第36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作出的不予辦理普通簽證延期、換發(fā)、補發(fā),不予辦理外國人停留居留證件、不予延長居留期限的決定為最終決定。
    (2)針對外國人和其他境外人員的強制措施的行政復議決定。第64條規(guī)定:外國人對依照出境人.兄管理法規(guī)定對其實施的繼續(xù)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該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決定。其他境外人員對依照出境入境管理法規(guī)定對其實施的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適用此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