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字號:


    紅塵繁雜離人世,愿得十里桃林避人界!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歡迎參閱。內(nèi)容僅供參考,了解更多關于國學經(jīng)典的內(nèi)容,請關注出國留學國學欄目。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作者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東晉詩人、辭賦家。名潛,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后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先生(陶征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于世。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xíng),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qiān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字詞解釋:
    一、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便要還家)
    二、一詞多義
    ①之: 忘路之遠近(助詞,的)
    漁人甚異之(代詞,代漁人所看到的景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詞,這,代良田美池桑竹)
    具答之(代詞,代村民)
    處處志之(代詞,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
    聞之(代詞,代這件事)
    ②尋: 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尋病終(時間名詞,不久。)
    ③中: 晉太元中(年間)
    中無雜樹(中間)
    其中往來種作/村中聞有此人/此中人語云(里面)
    ④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⑤聞: 村中聞有此人(聽說)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聽到的事情)
    ⑥舍:便舍船(舍棄)屋舍儼然(房舍)
    ⑦作:其中往來種作(勞作)
    設酒殺雞作食(做)
    ⑧遂:遂于外人間隔(于是,就)
    遂迷后遂無問津者(終于)
    ⑨其:欲窮其林(代詞,這)
    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代詞,他們的)
    得其船(代詞,他的)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代詞,他,代漁人)
    三、古今異義:
    ①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古);交通運輸(今)。
    ②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古);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不管(今)。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妻子和兒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古);沒有出路的境地(今)。
    ④芳草鮮美:鮮美,鮮艷美麗(古);味道新鮮可口(今)。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不足為奇>(古);不充足,不滿(今)。
    ⑥緣溪行:緣,沿(古);緣故,緣分(今)。
    ⑦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請(古);延長、延伸(今)。
    四、詞類活用:
    ①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
    ②漁人甚異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于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BR>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后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對照翻譯: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依靠打魚為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小河兩岸生長,在幾百步的范圍內(nèi),中間沒有別的樹木。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盡頭看看究竟。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林在小河的發(fā)源處就到頭了,緊挨著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漁人丟下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里很窄小,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前面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的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的小路,交錯相通,能聽見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著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里的人見了漁人,竟然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以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的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給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上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有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便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求訪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