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會話課教學實習報告

字號:


    大學生實習是一段彌足珍貴的經(jīng)歷,可以收獲許多有用的教學經(jīng)驗,當然也會汲取不少教訓。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帶來的范文“漢語會話課教學實習報告”,歡迎閱讀。
    漢語會話課教學實習報告
    20xx年新春伊始,我在xx大漢語文化學院參加了為期4個月的對外漢語教學實習。雖說先前也曾有過一些零星的中小學文史課、暑期國際班漢語課的教學嘗試,但完全獨立承擔大學本科留學生的一門課程——102級會話課,卻還是第一次。對外漢語漢語教學側(cè)重于二語語言點的運用和操練,不同于國內(nèi)語文課堂上文學分析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本科漢文專業(yè)出身的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新年過后,伴著料峭春寒,留學生們便陸續(xù)從異國他鄉(xiāng)來到XX。2月下旬我略帶忐忑地走上講臺,見到了我們102-6班的19名學生,開始了第一次的會話課。第一次課前的準備時間不是很充足,但我還是花了不少功夫,把課文全部錄入PPT,又把PPT精心修改了一番。課后,室友問我的感受。我很含糊,答曰“沒什么好的感覺,也沒什么壞的感覺,反正是稀里糊涂撐下來了”。我想這也許是大多新手教師初登講臺的感覺吧,一切都在一種未知的迷茫中嘗試著,摸索著,不僅僅是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還包括學生的性格、漢語水平、偏好等等。
    而后的日子里,我大體保持著最初的教學思路和方式,但是隨著集體備課時老師耐心的指導、糾正,以及對學生各方面了解的深入,在教學細節(jié)上我時有變換,一直沒有停止摸索和嘗試。常常覺得這班可憐的留學生就這樣無辜地充當了我教學實驗的犧牲品,負罪感油然而生。好在這班來自日、韓、印尼的學生們不約而同地保持了亞洲國家“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一直對我十分友好,課上也非常配合。光陰在不知不覺中淌過,曾經(jīng)以為很漫長的三四個月實習期就這樣在寒去暑來中悄然流逝,細細回首著自己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成長歷程,不禁感慨萬千。當然,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我所收獲的,除了感性方面的快樂,更多的,應該是理性方面的反思、經(jīng)驗、教訓以及成長。
    一、教學效能感及其變化
    培養(yǎng)和提高教學效能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技能,對教學過程推進和教學效果都有重要影響。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主觀判斷,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對學生的指導等行為,從而影響教師的工作效率。于是我告訴自己,樹立自信心是做好教學工作的第一步。
    我們班上的19名學生均來自亞洲國家,以韓國、日本居多,還有兩名印度尼西亞學生。大家的漢語水平大體相當,屬于初級偏上等,但在這個班級內(nèi)也略呈好、中、差不等的差異。一般來說,亞洲國家的學生不如歐美學生那么活躍、善談,少有積極踴躍回答問題的,口語能力往往略次于書寫及書面表達能力。而我擔任的恰好是以說練為主的會話課,于是,怎樣活躍課堂氛圍成了我的一大難題。
    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的語言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經(jīng)驗還比較欠缺,外加我的性格不是很外向,不屬于那種特別活潑幽默的老師,對自己的靈活應變能力和組織能力也缺乏信心。因此,雖然我在課前做了較為充分的備課工作,但登上講臺時還是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不過我相信自己終能以一貫的沉穩(wěn)、踏實和足夠的耐心、熱情來打動我的學生。
    教學效能感的確定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教師的性格和主觀判斷能力,二是教師實際的教學能力,三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評價。我知道,樂觀積極的教師會以飽滿的熱情、認真負責的心態(tài)開展教學工作,適時總結(jié)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能力的提高,對教學內(nèi)容的傳達、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學生的學習思考、作業(yè)水平及運用能力都滿懷信心,推動教與學兩種行為的完美結(jié)合和相互促進,即使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都能及時合理地進行處理,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我深知自己和如此優(yōu)秀的教師還相去甚遠,成長之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認為,只要多向優(yōu)秀的老師們學習、交流,認真?zhèn)湔n并適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適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策略,讓每堂課都能比前一堂進步一點點,那么這次實習工作之于我的意義也便凸顯出來了。
    好的教學效能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正如信心和判斷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學效能感是隨著教學實踐的推進而變化的。在這4個月的教學實習過程中,我漸漸地感覺到自己教學效能感的變化。通過一次次集體備課時老師對我的指導,通過自己不斷的反思與調(diào)整,隨著和學生們交流了解的深入,我從最初登臺的底氣不足、生硬死板到后來的從容自然、靈活應變,從最初的不善于組織學生發(fā)言討論到后來的經(jīng)常組織討論、表演,課堂氣氛也從最初的沉悶呆板變成了后來的積極活躍、言笑晏晏。這些變化雖然未必那么明顯,但卻是真實地存在著。于是我漸漸地對自己的教學有了信心,覺得自己較先前更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了,上起課來也越來越靈活自如了。
    二、教學意識及其變化
    教學意識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包括課堂意識、情境意識、互動意識、問題意識、反思意識等幾個方面。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活動,教師需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而缺乏教學意識的教師,即使掌握了很多專業(yè)基礎知識,也難以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
    課堂意識表現(xiàn)為教師應有明確清晰的教學計劃,能夠綜合把握主次、詳略,能在課堂上合理分配、充分利用時間。在實習的前幾節(jié)課,我常常難以把握主次、詳略,常會在一些不必要的問題上浪費時間,重點問題上卻也并未完全讓學生弄明白。整個課堂進度上也稍顯滯后。在與老師、同學交流之后,我漸漸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在自己備課的過程中標清主次,有時還看著時間做些試講、演練,在實際講課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要更好地控制整個課堂進度,在一些問題上須收放自如,切忌浪費寶貴時間。
    情境意識表現(xiàn)為教師應善于設定各種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讓學生通過提示自己進行思考。我曾在對外漢語教學法課上學到過一些設計情境的例子,覺得那些例子都巧妙無比,但自己實際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常常絞盡腦汁卻依然無法設計出很好的處理語言點的方式。在培養(yǎng)教學情境意識方面,集體備課時老師的建議和PPT上的例子給了我很多示范,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隨著教學進程的不斷推進,我漸漸地丟掉了最初的死板、拘謹,多了些靈活善變。不僅是挖掘生活中的見聞來設計情境,就是不大的教室里的每個人、每張桌椅、窗外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學中的道具,來幫助學生理解。
    互動意識和問題意識方面我做得尤其不好,常常自顧自地講課、說解,而忽略了和學生的交流;提問時常常機械地注視著PPT大屏幕,而忽略了這是和學生的對話;常常是我提問題請同學來回答,而忽略了讓他們發(fā)揮積極主動性,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我想,起初課堂氣氛無比沉悶的最大原因便在于此。我反思了自己的性格、態(tài)度、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也去聽了老師的課,通過對比尋找自己的失誤點。我也嘗試著用眼神、動作和全班同學交流,設置更多的引導性問題,盡量抽時間組織學生討論和表演,也經(jīng)常鼓勵他們思考、發(fā)問,偶爾還加進幾句和課堂內(nèi)容有關的俏皮話或幽默例子。實習到后半學期,我的課堂氣氛終于活躍了起來,學生們也對我更友好、親切了。
    作為一名教師,你的統(tǒng)觀全局能力、控制時間能力、設計教學能力、交際表達能力,甚至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短期內(nèi)這些影響也許是很微妙、難于察覺的,但時間久了,便會在不知不覺中構(gòu)成教師持久的教學風格甚至人格魅力。在樹立教學意識方面我需要做的努力還很多,還應該多向優(yōu)秀的老師們請教、學習。
    三、課文生詞,句子,課文處理方式
    由于會話課是以操練句型和語段表達為主,故而從第一次課開始,我便把大部分課堂時間用在了句子和課文的處理上,并未給生詞過多的處理時間。
    通常一課結(jié)束的時候,我會把預習生詞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下次新課開始的時候,或者我領著學生一起讀兩遍生詞和重要詞組,或者挑學生先讀,每人讀一個生詞,讀對的話大家跟著齊讀一遍,讀錯了我會先糾正發(fā)音,再領讀一遍,之后便開始處理課文。在單詞發(fā)音方面,我們班學生大多數(shù)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但也有不少同學對于“四聲”和“舌尖前音、舌尖后音”把握不準,尤其是印尼學生,他們最靠近中國的南方方言區(qū),分辨這些音成了他們的一大難題。因此我特別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發(fā)音,課下他們找我練習時我也很耐心地幫忙。
    這樣的處理單詞方式的確節(jié)省了不少課堂時間,幫助學生正音后他們的發(fā)音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學生在課下不把預習當作業(yè),新課前對單詞的意思仍不明所以,直到領讀時才開始查電子詞典,手忙腳亂,顧此失彼。于是后來的課上,我把所有的生詞都作為一個語言點放在課文里,和重要句型一起處理,以便加深學生的記憶。在課文中講解生詞時,我覺得圖片解釋法和例句解釋法都很有效,前者一目了然,適用于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講解,后者便于領會意義及用法,以便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適用于副詞、介詞、量詞等的講解。
    每次備課整理PPT時,我把所有的課文都打在PPT上,把課文分成若干部分,分別在每部分的課文中圈出重要句型、語言點及生詞,略修改超鏈接,使得每一個語言點對應一個講解,課上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置若干問題,一邊通過提問來串講課文,一邊操練句型、語言點和生詞。串講完一部分之后,再添加一個復述課文的超鏈接,點同學來填空,時間充裕的話大家再一起填空,復習課文內(nèi)容,加深理解和記憶。
    對于重點句型和語言點的處理,最初缺乏經(jīng)驗的我總是試圖用一大段話來解釋其意義和用法。然而從學生迷茫的眼神里,我知道自己長篇大論的解釋是多么的令人費解,接下來的操練過程中,學生仍然錯誤百出,有些錯誤甚至讓人忍俊不禁,例如將“早晚非感冒不可”理解成“早上和晚上都會感冒”。為此我頗感失落。亓老師聽課之后的一番點評與建議點醒了我。會話課應該盡可能把開口說話的機會讓給學生,教師不能像對中國學生那樣拼命解釋詞義和用法,因為長篇解釋對外國學生來說非但難起作用,反而徒增負擔。之后,我便聽從老師的建議,一點點改掉自己長篇解釋的習慣,嘗試通過設計提問或者給出較多例句來引導學生自己領會語言點的意義,然后再進行操練。語言點操練的方式大致包括:造出例句挖空重點詞讓學生填空、給出前半句讓學生造出后半句、給出圖片或設計提問讓學生利用語言點來回答,等等,其難度依次遞增。這些方法都是很有效的,只是有時因為我的例句或問題設計不當導致學生難以回答。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要再三斟酌,根據(jù)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思維方式,設計簡明易懂的例句和問題來引導課堂的操練。
    全部課文和重點練習題處理完之后,倘若時間富余,那么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組織一些小的即興討論或表演,不僅引導了學生繼續(xù)操練新詞和語言點,還有利于加深其對課文內(nèi)容和中國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不過我只嘗試過三四次即興表演,大多數(shù)時候由于未能很好地控制課堂時間而不得已放棄組織這些活動。通過本次實習,我明白了科學合理地控制課堂時間也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重要素質(zhì),自己還需要在更多的教學實踐中去練習。
    四、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
    課堂教學語言既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離不開的教學工具,又是直接關系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外漢語課堂有著不同于國內(nèi)漢語教學課堂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具有解釋功能和學習功能的雙重性,符合學習者需要的可接受性,語音、詞匯、結(jié)構(gòu)、話題、文化等的受限性,等等。
    在實習的初始階段,也許是由于緊張和拘束,我很少使用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外加對學生語言程度不甚了解,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使用的教學語言過于復雜,經(jīng)常冒出一些讓學生費解的生僻詞匯,如“哪位同學自告奮勇來回答下這個問題”、“來北京之后你還適應嗎”;對語言點的解釋也較為繁瑣,如“‘哪兒能呢’是反問,實際上表示否定,意思是‘不能’、‘不會’”,“‘可不是嘛’和我們表面看到的意思也不一樣,它實際上表示肯定、贊同,有強調(diào)‘事實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樣一來學生大都聽得云里霧里、不辨東西,做作業(yè)的時候還是會造出“-你怎么又在這兒摔倒了?-可不是嘛,我從來沒有摔倒過”這樣的句子來。
    后來,接受了老師的建議之后,我盡可能地提醒自己,在課堂上少說話,把時間和機會更多地交給學生。盡可能地設計簡短的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來控制學生的思路,使其一步一步地自己領會一些語言點的用法。此外,充分利用豐富形象甚至夸張的語調(diào)變換,來引導學生體會語言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失為課堂教學的一個佳策。例如“要說感受嘛,咱多少還是有點的”一句中包含了中國人特有的感情色彩,這種謙虛中略帶得意的意味,要給外國人講明白著實不易,但通過眼神、姿態(tài)等的配合,外加夸張的語調(diào)來重復幾遍,然后再加之以大量的例句操練,學生就會漸漸領悟其中的意味了。類似的還有“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沒什么大不了的”等。此外,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也會在很多情況下發(fā)揮作用,比如講解“發(fā)抖”、“告辭了”、“松了一口氣”等語言點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對外漢語教師還應該收起內(nèi)向和拘謹,要活潑、自然、放得開,甚至有一些表演天賦。起初也許是因為和學生們還不太熟悉,我顯得比較拘謹,在課堂上語調(diào)平淡,不太懂得利用對語調(diào)的控制來吸引學生、講解語言點。隨著同他們了解的深入,我漸漸地放開了一些,同時也體會到了控制重音、語調(diào)、利用肢體語言在推動課堂順利進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此外,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尤其是會話課課堂,教師還應該極力避免說一些無用的“廢話”。比如,課前過多的寒暄、語言點啰嗦的解釋、長篇大論的講故事、重復學生的或正確或錯誤的回答、對學生過繁瑣的贊揚或批評等,這些都是忌諱,會嚴重耽誤課堂時間,減少學生實際操練的機會。在力避“廢話”精簡課堂用語方面,我已經(jīng)做了一些嘗試,有了一些進步,但仍需不斷改進。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大學生實習報告 | 畢業(yè)實習報告 | 頂崗實習報告 | 認識實習報告 | 參觀實習報告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大學生實習報告 | 畢業(yè)實習報告 | 頂崗實習報告 | 認識實習報告 | 參觀實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