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的儒道佛融合功名觀

字號: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菜根譚》的儒道佛融合功名觀”歡迎閱讀僅供參考,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
    

    自古以來,儒、道、佛三家之間的紛爭未嘗有止歇之時。自唐以來,禪宗興起,蔚然風行。之后歷經(jīng)宋元,其教義越來越向勢力最強的儒家思想靠攏,同時也不斷為儒家思想所吸收。到明代,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大分支已經(jīng)走向式微,漸漸失去其宗教性,然而其哲學思想的影響力卻反而增強。明代洪應明所著的《菜根譚》,便是儒道佛思想互相滲透的一個典型。
    《菜根譚》是一部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爐的小書。既然如此,其中就必然涉及人生觀的沖突:儒家講積極進取,道佛主張消極靜觀。僅就儒佛而言,對“功”、“名”二字的見解,幾乎正好相反。那么在這個問題上,《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又是怎樣調(diào)和兩種觀念的呢?
    對于“名”,洪應明持的是認可的態(tài)度?!皸氐赖抡呒拍粫r;依附權勢者凄涼萬古。故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敝厣砗笾跤谏爸?,其中隱隱有現(xiàn)世苦修換來來世幸福的佛教觀念的影子——孔子也談到“名”,但身后之事,孔子是從來不講的。這已經(jīng)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和佛教相結(jié)合的很好一例了。
    既說“名”,就必然要提到“功”,因為在一般的觀念里,“功”是取得“名”的主要途徑。但《菜根譚》的作者卻認為,“功”是一條非常危險的途徑。其中蘊涵了道家的觀點,即“功”代表“滿”,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所以“功”離開“過”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就“若業(yè)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nèi)變,必召外憂”這句來看,不管怎么說,“功”總還是正面的,只是不可求“滿”罷了。
    總之,洪應明對于“功名”二事并不反對,這還是一種儒家的積極態(tài)度。但是“功名”對人的自我修養(yǎng)有著種種的危險——比如上面提到的,求“名”有“寂寞一時”,也有“凄涼萬古”;求“功”有滿盈之患;此外還涉及人情冷暖、時運窮通、性情變異等等,這一切,都是要靠佛道思想來調(diào)節(jié)的。其中的有些話,反映了道家思想,諸如:“真廉無廉名,圖名者正所以為貪?!庇秩纾骸疤幨啦槐匮Γ瑹o過便是功。”說的是求功名則可,卻不可刻意求之。
    尤可玩味的是佛教思想在《菜根譚》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求取功名,自是美事,當然還要取之有道,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然而,作者又據(jù)佛教思想對此提出質(zhì)疑,認為無論有道還是無道,“功名”之事都只是本性之外的俗事。如果說以道德取“功名”勝于以權力取“功名”,那么更高的境界應當是視功名如草芥,如無物,心中保持清凈,不為外物所累,從而得以自見本心。
    他認為,功名只是勞心之事,有之固然不錯,無之則更有閑趣?!榜婷蝗籼用ぃ毷潞稳缡∈麻e?”“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兢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雖然說,“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jīng)綸”,但兩相比較,則是“羨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淡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足見情牽名利為易,而得趣山林為難。言下之意是,正因其難,所以尤其可貴。“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狈鸺乙詨m世為苦海,“墮塵情”者必然有許多“煩惱”,有許多焦慮。所以又說:“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飧,位分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根據(jù)儒家思想,將“好名者”與“好利者”分出“人品星淵”,將勞心的統(tǒng)治者和瀕死的乞討者“位分霄壤”;而在佛家看來,“好名”與“好利”同是心為外物所縛,“營家國”者與“號饔飧”者無非“煩惱”二字。想通了這一切之后,結(jié)果便是“權貴龍驤,英雄虎戰(zhàn),以冷眼觀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是非蜂起,得失猬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由此而對一切無動于衷,獨持本心,超然世外。
    從《菜根譚》的結(jié)構來看,前卷以儒家思想占上風,即就功名論功名,功名可以取,只是要取之有道,守之有道。后卷則以佛教思想占上風,認為最高境界是舍棄功名,什么都不取,以保持心性的靜默與自由。綜合來看,務實和超越并不矛盾:前者是立足點,后者是目標。而無論是以務實為基礎還是以超越為目標,其根本都在于自我修煉。換言之,自我修煉的目的,既可以是治國平天下,以贏取功名為結(jié)局,也可以是超脫于整個世界,同時拋棄功名。如果這入世和出世之間真的可以隨意切換,那么單從個人的本心來看,便是確實達到了理想的自由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