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

字號:


    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zhí)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惑”。“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本內(nèi)容為大家提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
    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
    詞語出處:《趙樸初居士釋佛》書。漢語拼音:[[yǒu] [lòu] [jiē] [kǔ]]。
    詞語解釋:漏”就是煩惱。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zhí)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煩惱的種類極多。貪(貪欲)、嗔(嗔恨)、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組成六根本煩惱。由于煩惱造種種業(yè)。。
    詞語詳解:
    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zhí)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
    煩惱的種類極多。貪(貪欲)、嗔(嗔恨)、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組成六根本煩惱。由于煩惱造種種業(yè)。
    業(yè)(Karma)就是行為(身業(yè))、言語(口業(yè))、思想(意業(yè))的活動。
    煩惱和業(yè)引生未來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煩惱,又造業(yè),又生身心,生死輪回沒有休歇。而生死輪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論,一般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所愛分離之苦)、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世間有無量的苦??嗖皇枪铝⒌淖约荷饋淼?,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
    注: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的色、受、想、行、識因煩惱而生,又能生煩惱,所以叫取蘊。五蘊剎那遷流變壞,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有漏皆苦的佛教解釋
    有漏皆苦的“漏”是煩惱的意思。為什么漏了就是煩惱呢?在于宗教的修持,要講究六根(即眼耳鼻言身意)的內(nèi)守,不能內(nèi)守,即是外漏,或稱心攀緣于外,心隨物轉(zhuǎn),則煩惱多生,所以有漏就是有煩惱。
    何為煩惱?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zhí)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做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煩惱的種類極多,三毒貪嗔癡加上慢、疑、惡見,為六根本煩惱。貪即貪欲、嗔即嗔恨、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等叫做癡、慢即傲慢、疑即猶疑、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為惡見。
    由于煩惱而造種種“業(yè)”。業(yè)即業(yè)果,分口業(yè)、身業(yè)、意業(yè),分別對應言語、行為和意識。即無明中的意識,造成煩惱,又影響言語和行為,造諸業(yè),業(yè)又轉(zhuǎn)而影響身口意,又再不停地造業(yè),如此輪回不休。由業(yè)而引起轉(zhuǎn)生時,或生天人、或生阿修羅、或生人道、或生地獄、或生鬼道、或生旁生。由此而來的生死輪回,永遠沒有停歇。
    煩惱和業(yè)引生未來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煩惱,又造業(yè),又生身心,生死輪回沒有休歇。而生死輪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論,一般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所愛分離之苦)、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世間有無量的苦??嗖皇枪铝⒌淖约荷饋淼?,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
    注: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地色、受、想、行、識因煩惱而生,又能生煩惱,所以叫取蘊。五蘊剎那遷流變壞,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俱舍論二十二卷三頁云:唯受一分,是苦自體。所余并非。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頌曰:苦由三苦合;如所應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論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苦性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除此所余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為苦。何謂為可意非可意余?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諸樂受,由壞成苦性。如契經(jīng)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如契經(jīng)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眾緣造故。如契經(jīng)言:若非常;即是苦。如受,順受諸行,亦然。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四)
    四法印當中,第一印——諸行無常是印定一切由因緣造成的有為法都是剎那滅的自性,下至連兩個剎那的常住也沒有,這就全盤認定了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而有為法中的特殊部分——有漏法的周遍苦性,就要由第二印——有漏皆苦來進一步認定。也就是要觀察:一切被煩惱和業(yè)驅(qū)使著的五取蘊,或者是受著逼惱的苦受本身;或者暫時有樂的感受,但它是壞滅自性,一旦變壞就使心陷入憂苦,所以與苦相連;或者不苦不樂時隨逐有無數(shù)煩惱種子和苦種子,而成為結(jié)生后蘊引發(fā)后來種種苦的主因。
    由此就斷定一切由惑業(yè)因緣造成的有漏蘊純一是苦的自性,其中沒有絲毫真實的安樂自性。這就給極廣大輪回范圍中的每一剎那的顯現(xiàn)做了統(tǒng)一定性,也就是由惑業(yè)緣起的特有規(guī)律得出了有漏皆苦的結(jié)論。
    這以后觀念就有徹底的改變。凡是世間說樂的地方,在你眼里都認定是苦。比如,世間說生是樂,你說生是苦;世間說健康是樂,你說健康是苦;世間說年輕是樂,你說年輕是苦;世間說家庭是樂,你說家庭是苦;世間說享受是樂,你說享受是苦;世間說財富、權(quán)利、名譽是樂,你說財富、權(quán)利、名譽是苦;世間說有漏禪定是樂,你說有漏禪定是苦;世間說做富翁、做總統(tǒng)、做轉(zhuǎn)輪王、做天王是樂,你說這些全是苦。
    這樣的見解會讓一切世間感到震驚。這是超出一切世間凡情的見解,世間一切宗教、學術(shù)都不能開示這一真理,無數(shù)人做夢也想不到它。
    這是諸佛和出世間圣者現(xiàn)量照見的真諦,能有幸值遇它并且學習、生信,是生死凡夫長劫流轉(zhuǎn)過程中出現(xiàn)的極重大轉(zhuǎn)機,從這里開始瓦解掉樂著生死的心,開始引出趣向涅槃的心。它把人從見世間處處有樂的嚴重錯亂中解脫出來,開啟了普見有漏皆苦的智慧眼。
    三、殊勝利益
    【若能如是了知,則會生起從輪回自性中出離之意樂,并將趣入解脫正道?!?BR>    規(guī)律上認定好了從無始至無終的任何輪回現(xiàn)象的自性一概為苦性,再看輪回中的任何法就不再羨慕、不再希求。無論出現(xiàn)高下哪種顯現(xiàn)、哪種受用、哪種暫時的境遇,都平等是苦的體性,經(jīng)由見到輪回純一是苦,就會生起從輪回自性中出離的意樂,就會堅定地趣入解脫正道。
    所謂輪回自性,就是眾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斷上、下輪轉(zhuǎn)的自性。即使升到上界的色界、無色界,仍然在勢力窮盡時遇緣現(xiàn)行煩惱、惡業(yè),而退回到下界苦苦中。原因就是煩惱和業(yè)沒有從根本上止息,所以就不斷隨著惑業(yè)的力量,轉(zhuǎn)生死輪。見到只要身處輪回,就會按這樣無止境地輪轉(zhuǎn)下去,只會無止境地受大大小小的苦,就立誓一定要從這個輪轉(zhuǎn)中超出,這就是求出離的意樂。
    從細分上說,輪回的自性就是五取蘊不斷地從前蘊結(jié)生后蘊,發(fā)誓要止息這個結(jié)蘊相續(xù)的意樂,就是出離意樂。
    這種對輪回的厭離是普遍地厭離,無論世間哪種苦樂舍的境界,都認定為苦。這種認定是徹底的,不留下任何一點樂的執(zhí)著。它的作用是會讓內(nèi)心從原來希求輪回的趣向整個反轉(zhuǎn)過來,決定地尋求解脫,全心全意地尋求解脫。這樣把心完全轉(zhuǎn)向解脫道之后,戒定慧各方面的修行就真正地啟動,就開始貫注于解脫道的修行。
    這是由深細觀察世間苦性得到的效果,和粗淺、籠統(tǒng)地認識輪回的苦不同。苦見得深細,看到每個剎那都有問題,取舍也會跟著變得精細。也就是在見到種種世間相都是苦相,種種世間因緣都是苦因之后,就會有警覺、有正念,非常小心地避開生死業(yè)因,非常用心地趣向解脫。
    這個求解脫的意樂一旦穩(wěn)固起來,占據(jù)心中的主導地位,之后一切修行就會被它攝持,身口意的所作所為全部轉(zhuǎn)向解脫道,像少欲知足、遠離紅塵、修頭陀行、護持凈戒、念無常、苦、空、無我等等,整個一套修行就真正上了軌道。
    以前正因為對苦諦的認識很粗淺、很含糊,所以沒有強大力量攝持住心、堅定地朝向解脫道。實際狀況還是處處受樂的顛倒妄想支配,在輪回里不斷妄想攀求。正見上沒有打開,行為就基本是顛倒的、糊涂的,舉步動念都是造生死業(yè)、都是在增長生死。而真正通達了苦諦,方向和做法就會跟原來完全相反,意樂上是強有力的想盡快脫出生死的愿望,行為上是時時止息貪、止息我執(zhí),會在出離意樂的引導下堅持戒定慧的梵行,會著重息滅我執(zhí)和煩惱,這就真正趣入了解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