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你帶來的“頸椎病的癥狀及其治療方法”,更多內容請訪問出國留學網。
頸椎病的癥狀及其治療方法
頸椎病介紹: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xiàn)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xiàn)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fā)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jié)失穩(wěn),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fā)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并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病因:
頸椎病是一種頸椎退行性疾病,頸椎間盤及頸椎附件退變是本病的內因,各種急、慢性頸部外傷和受寒是導致本病的外因。
(一)內因:在一般情況下頸椎椎間盤從30歲以后開始退變,軟骨板開始并逐漸骨化,通透性隨之降低,髓核中的水分逐漸減少,最終形成纖維化,縮小變硬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進而導致椎間盤變薄,椎間隙變窄。由于椎間隙變窄,使前、后縱韌帶松弛,椎體失穩(wěn),后關節(jié)囊松弛,關節(jié)腔變小,關節(jié)面易發(fā)生磨損而導致增生。由于以上因素使頸段的脊柱穩(wěn)定性下降,椎體失穩(wěn),故椎體前后形成代償性骨質增生??傊?,椎體后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等部位的骨質增生以及椎間孔變窄或椎管前后徑變窄是造成脊髓、頸神經根、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壓的主要病理基礎。
(二)外因:頸椎的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是引起頸椎病的外因。由于跌、扭、閃或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均可使頸椎間盤、后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頸椎周圍各韌帶及其附近軟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破壞了頸椎的穩(wěn)定性,促使頸椎椎體及附件發(fā)生代償性骨質增生。若增生物刺激或壓迫鄰近神經、血管和軟組織就會出現(xiàn)各種癥狀。此外,頸項部受寒,肌肉痙攣,使局部缺血缺氧,也可引起臨床癥狀或誘發(fā)各型頸椎病。
癥狀:
頸椎病的癥狀不僅僅表現(xiàn)在頸部,全身都會有體現(xiàn)。
(1)頸部癥狀:頸項部疼痛,頸部僵硬感、頸部強直、活動受限、頸部肌痙攣、頸活動困難、有捆綁感、“發(fā)紂”、頸部脹筋感、“落枕”感等。頭部常偏向一側、抬頭、低頭困難、旋轉困難。
(2)上肢癥狀: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運動和感覺障礙、痛覺過敏、有觸電感,手指麻木或蟻行感、手部無力、沉重感、持物不穩(wěn)、震顫麻痹等癥狀、上肢肌萎縮、肩周活動受限。
(3)下肢癥狀:下肢可出現(xiàn)放射性痛、冷、麻、涼、或熱竄痛、無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下蹲,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或休息后剛起來加重,少有活動后好轉,再活動后又加重。與天氣變化有關,遇冷加重,遇熱減輕,或不明顯等。重則肌萎縮、跛行、功能下降。
(4)眼部癥狀(頸眼綜合癥):不能睜眼,只能閉目平臥,眼脹、眼沉、睜眼無力、伴視物不清、視力減弱、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在頸部過度活動時出現(xiàn)眼痛、眼肌痙攣、一過性失明、結膜充血等癥狀。
(5)頭痛:放射痛、竄痛、麻痛、脹痛、沉痛、熱痛、涼痛、局部痛、前額痛、兩側痛、巔頂痛、輕痛、中痛、重痛,重則“碰墻”止痛,甚則嘔吐。
(6)頭暈目眩:頭痛、眩暈、甚則惡心、嘔吐、一過性失明伴頭昏、頭沉等,甚則有欲暈倒的感覺或突然暈倒、過后蘇醒、已如常人。
(7)記憶力障礙:記憶力明顯下降、丟三落四、到此位忘記做此事、昨天的事情記不清楚、甚則是否吃飯都不能記憶。
(8)心臟(頸心癥):心悸、心慌、氣短、胸悶、憋氣、思想恐懼感、心前區(qū)疼痛等頸性冠心病的表現(xiàn)(心電圖無相應的改變)。
(9)高血壓(頸高癥):血壓升高、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甚則惡心、嘔吐等癥狀。血壓升高、沒有規(guī)律、忽高忽低、藥物降壓降之又升、升之又降、或治療后血壓降至過低等。
(10)膽囊炎(頸膽癥):腹痛、腹脹、惡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膽區(qū)疼痛等癥狀。
(11)慢性咽炎(頸咽癥):咽部稍有充血或變紫、進食無礙、口干舌燥似有異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12)半身不遂(頸性半身不遂):單側肢體偏癱、麻木、竄脹,甚則口角歪斜、語言功能障礙、穿鞋脫襪困難、行走不穩(wěn)等,腦CT基本正常。
(13)自汗癥(頸自汗):肢體發(fā)熱、發(fā)紅、單側肢體或一個肢體或頭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出現(xiàn)多汗,過時自然消退,不定時的發(fā)作。
(14)無汗癥(頸無汗):肢體發(fā)涼、怕冷、單側肢體或一個肢體或頭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出現(xiàn)少汗,甚則全身絕對不出汗,干燥不適,情緒不穩(wěn)。
(15)失眠(頸性失眠):失眠不能入睡,用鎮(zhèn)靜藥物逐漸加量才能入睡,短時間內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久則影響工作和學習,各種方法治療效果差。做夢:惡夢、長夢、做事夢、工作夢、交友夢、無規(guī)律夢等。
頸椎病可能引起的并發(fā)癥:
1、吞咽障礙: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干咳,胸悶等癥狀,這是由于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fā)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2、視力障礙:表現(xiàn)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xiàn)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fā)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fā)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征:表現(xiàn)為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于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表現(xiàn)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早期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7、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xiàn)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后遺癥,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這是由于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頸椎病的治療:分為中醫(yī)和西醫(yī)治療
中醫(yī)治療:
1.寒濕阻絡型:頭痛或后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ji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藥。
2.氣血兩虛夾瘀型: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yǎng)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藥: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yǎng)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3.氣陰兩虛夾瘀型:眩暈反復發(fā)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臥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wěn),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yǎng)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藥: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yǎng)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4.脾腎陽虛夾瘀型: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蚣{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藥:熟地、棗皮、炮干姜、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藥、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yǎng)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干姜、淮山藥、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西醫(yī)治療:
1.藥物治療
可選擇性應用止痛劑、鎮(zhèn)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2.運動療法
各型頸椎病癥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tài)時,可開始醫(yī)療體操以促進癥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癥狀急性發(fā)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癥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后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3.牽引治療
“牽引”在過去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但近年來發(fā)現(xiàn),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后,特別是那種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
牽引不但不能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相反牽引拉直了頸椎,反而弱化頸椎生理曲度,故頸椎病應慎用牽引療法。
4.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癥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癥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癥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5.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后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6.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癥狀,有助于手法治療后使患椎穩(wěn)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癥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7.嚴重有神經根或脊髓壓迫者,必要時可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預防:
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fā)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wěn)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3、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4、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fā)展為頸椎病。
5、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6、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7、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8、中醫(y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jié)退變的作用。
頸椎病的飲食禁忌:
頸椎病在急性期除了合理治療外,還應該注意飲食調整。有些朋友沒有忌口,照樣吃一些湯和啤酒,結果引起椎體病灶處水腫,反而加重癥狀。
凡是滋陰功效的食材都可以增加肌體內的水分。常見的食物有:銀耳羹,鴨架湯,涼茶,排骨湯,啤酒等。腰腿痛的病人食用后會感到肢體沉脹不適,甚至疼痛加重。
凡是抗利尿功能的食品也可以引起椎體病灶處水腫,也能加重癥狀。許多成品 瓜子中含甘草成分,甘草是可以“保水”的。雪碧等含苯甲酸鈉的飲料,在飲用后常引起小便減少,體內水分增加,照樣能加重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