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矢留學CEO季鐵軍20年展望:讓教育+科技煥發(fā)無限可能

字號:


    金矢留學是我國專注于藝術留學的優(yōu)秀機構,收到了眾多留學生的追捧。出國留學網的小編整理了金矢留學CEO季鐵軍20年展望:讓教育+科技煥發(fā)無限可能!歡迎閱讀。
    一、概述
    1998到2018,是金矢留學不斷發(fā)展壯大的20年,也是季鐵軍不斷蛻變的20年。
    20年,從上海一間簡易的辦公室,發(fā)展到在競爭激烈的留學市場屹立20年、仍然于諸多領域保持著領頭羊地位,金矢留學走過了它的成長史,也肩負起了作為“教育者”的責任。
    20年,從伯明翰大學畢業(yè)歸國,到“咬定教育不放松”,季鐵軍的人生,也在不斷實現(xiàn)著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中走向圓滿。
    “我給自己打60分,剛剛及格”。回望過去,季鐵軍保持著知識分子一貫的謙虛。在家與國之間、自我和社會之間,季鐵軍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著生命的意義,踐行著他的“匹夫”之責。
    二、金矢20年見證留學行業(yè)和當代中國雙重巨“變”
    金矢留學,發(fā)展到今年,已經是第20個年頭。
    20年間,同期而起、曾叱咤江湖的“留學大佬”并不在少數(shù),然而如今安在的,卻已不足十家?!叭绻偃サ綦m然保留了名字,但創(chuàng)始人已經失去了控股權的,整個中國應該不足五家?!奔捐F軍如是說。
    金矢的20年,正趕上經歷著翻天覆地巨變的中國。
    1996年,全國出國留學總數(shù)僅有5000人左右;而這個數(shù)據,在2017年,已經接近60萬。
    1996年,中國大陸境內的世界500強企業(yè),記錄為零;到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yè)中,已經有113家中國大陸企業(yè)上榜。
    1996年,中國GDP總額位居美、日、德、意大利、英國之后,僅是臺灣的2.9倍;2016年,中國的GDP總額,已經是臺灣的23.3倍。
    盡管已經過去20年,但是季鐵軍仍然牢牢記得,在英國的課堂上,所經歷的扎心一刻。“MBA的教授打開世界五百強全球分布圖時,整個中國大陸地區(qū)一片空白。”
    1996年前往英國留學,季鐵軍回憶,當時班里有五個同學來自中國大陸。而包括自己在內的這五個人,正是班里最窮的一個群體。
    20年間,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留學行業(yè)的“變”,也從未停止過。
    “從公費出國為主到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自費出國;從舉一家之財力到父母一年的收入便可供學生出國;從班里最窮到班里最露富的群體;從一個微不足道的留學輸出市場,到全世界所有留學目的國最大的供給市場,如此的巨變,除了中國,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出其右?!奔捐F軍如此介紹。
    作為中國最早的留學中介機構之一,金矢留學,正是留學行業(yè)和中國巨變的見證者。
    三、四易人生目標 只求“此心光明”
    20載光陰,金矢留學走過了稚嫩期、度過了轉型期,也熬過了低谷期。在2015年,金矢留學總營業(yè)收入額破億,成功步入中大型公司行列,并在近十年,一直保持著30%的平均年增長率。
    金矢留學成功,離不開季鐵軍處世哲學的滋養(yǎng)?!拔覐暮蝸?,我往何去?當我們最終面對生命的句號時,我們能否坦然、無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的季鐵軍,常常思考人生哲學,并希望可以如王陽明先生般“此心光明”。
    投身教育之前,季鐵軍曾數(shù)易人生目標?;貞浧疬^往歲月,季鐵軍說,“回頭看,自己花的時間有點長”,并提醒20歲的年輕人,“請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適合你的人生?!?BR>    盡管如此,季鐵軍的人生路,走得平穩(wěn)而目標清晰。每一步,都在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邁進。
    少年時的季鐵軍,曾對浩瀚無垠的星空有著無盡的遐想,期望選擇天文學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yè)。不久,季鐵軍發(fā)現(xiàn)星際航行的“夢”太過遙遠,于是改學地球物理,希望可以用腳步去丈量地球的奧秘。
    然而事與愿違,在南京第一地質調查大隊工作四年,季鐵軍再次感受到自己和“探索地球奧秘”的距離。于是,考研,師從中國知名的瞬變電磁物理專家,畢業(yè)后轉向商界,為上海界龍集團尋找并開拓新的業(yè)務領域、甄別篩選投資并購項目,體驗了一把投行精英的工作內容。
    這段經歷,觸發(fā)了季鐵軍出國讀MBA的想法。加之太太已經優(yōu)先取得了伯明翰大學全獎攻讀博士的機會,季鐵軍的出國留學路,自此順理成章。
    學成歸國,季鐵軍仍沒有立刻入行教育,而是應聘了全球最大的工程公司英國克瓦納石油天然氣公司,任大中國區(qū)營銷總監(jiān)。
    這樣一直持續(xù)到1998年,全球石油行業(yè)遭遇大蕭條。
    季鐵軍辭職并開啟留學服務之路,自此機緣成熟。
    四、“不爭而得”的管理哲學:欲利己者必先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