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防腐保鮮所用之冰是天然冰。因此,每到冬日必須鑿冰、藏冰,春天來臨,要開冰、出冰。當(dāng)時的王室或朝廷都將其作為一件大事安排,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吏主持管理。周代掌冰的官吏稱為“凌人”,積冰日凌,凌即是冰。
到了冬天,下令斬冰,主要是征調(diào)農(nóng)民服此勞役。《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最后一節(jié)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寫的就是農(nóng)民在冬天為王室采冰和藏冰之事。所采之冰塊還得藏進凌陰,凌陰即冰窖。“三其凌”是要求采冰必須達到預(yù)計用冰量的3倍。如果來年計劃用冰10立方米,那么,藏冰至少30立方米。到了春天,便要開冰出窖。
唐貞元十年的進士張匯,寫過《觀藏冰》的詩:
寒氣方窮律,陰精正結(jié)冰。
體堅風(fēng)帶壯,影素月臨凝。
冬賦凌人掌,春潮命婦升。
鑿來壺色徹,納處鏡光澄。
詩人寫將要采的冰,“體堅”、“影素”,收藏的冰如“壺色徹”、“鏡光澄”,說明采冰的要求也很高。
凌人掌冰,是在太宰之下主管此事,其下屬還有府、吏、胥、徒。及至春秋戰(zhàn)國,各諸侯國的采冰、藏冰依照舊法,也十分盛行。“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見《左傳·昭公四年》)。山人、縣人、輿人和隸人,雖是些低級官吏,但都不會親自動手,取之、傳之、納之和藏之,都是監(jiān)督農(nóng)民來干。
古人信天神,每逢藏冰或者出冰,都有一套祭禮儀式,以求司寒保佑。司寒是北方之神,也即水神。每年,最早取出的冰用來祭祀祖先?!抖Y記·月令》記:“仲春之月……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寢廟。”炎夏來到,凌人要奉天子之命,按制度規(guī)定,分冰給王族、臣僚,叫做“頒冰”。頒冰之制一直沿襲到明清,受冰者都視其為一種殊榮。
古代藏冰之處,都修筑在地面之下,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用來藏冰,如同冰窖,通稱凌陰;另一類用來保存食物,如同冷藏庫,其冰則從冰窖運來,這類冷藏庫的名稱很多,有凌室、冰室、冰井等。另有冰廚,則是備有冷藏設(shè)備的庖廚。
春秋時期,江南的吳、越都有冰室?!对浇^書·越絕外傳記·吳地傳》:“閶門外郭中冢者,闔廬冰室也。”《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更說:“勾踐之出游也,休息石室,食于冰廚。”
東漢建武十三年,曹操在鄴城建三臺,中為銅雀,南為金虎,北有冰井?!段憾假x》注:“冰井臺有冰三室。”《水經(jīng)注·濁漳水》記:“北曰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shù)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20世紀(jì)7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陜西鳳翔和河南新鄭,發(fā)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凌陰和冰室,設(shè)計科學(xué)周密,使我們了解到古代修筑的地下冰庫和冰藏室的情況。
在今陜西鳳翔縣城南,雍水河畔,曾是春秋時期秦國的雍城。城中偏西有一處宮殿遺址,其西北,發(fā)現(xiàn)一個建在夯土基中部的大型窖穴。窖口東西長10米,南北長11.4米,深2米,四壁呈斜坡形,底小口大。窖底東西長6.4米,南北長7.3米,底邊四周夯筑寬0.7~0.8米、高0.32米的二層臺。窖底鋪有與二層臺等高的砂質(zhì)片巖,以備融冰滲水。這個窖穴,即是秦國當(dāng)年藏冰的凌陰。
在西回廊正中,開辟了上寬1.7米、下寬0.8米、深1.8米,呈等腰梯形的通道。通道上由東向西設(shè)計了5道相距不等的閘門,直達窖底,稱為槽門。藏冰完畢,落下閘門,5道閘門之間,可能填以稻糠之類,以隔絕外界氣溫。在第二道閘門之西的通道底部,鋪設(shè)了水道。水道與白起河相通。水道底部與鋪設(shè)片巖的窖底大體處于同一平面,顯然,這是為了排除窖內(nèi)融化的冰水。據(jù)測算,這座冰庫可納冰190立方米。
在凌陰遺址內(nèi)的出士物,還有玉璧、玉圭等,看來,這些都是在納冰和取冰時,祭祀水神司寒遺留的禮玉。
古人用冰,在《周禮·天官·凌人》中,講得很清楚,主要用于食物防腐、保鮮及大喪寒尸。
明清時期,富貴人家夏季用冰桶祛署降溫。冰桶口大底小,呈方斗形,以黃花梨木等硬木制成,腰部上下用銅箍箍兩周,桶的兩側(cè)還安裝了銅環(huán)便于搬運。桶口有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用以啟蓋。桶底四角各有腿足,足下有托泥,可隔濕防潮。桶內(nèi)掛錫里,放入冰塊,飲食瓜果之類則放在冰上。因為桶內(nèi)四周掛錫,與桶板隔絕,所以融化的冰水也不會浸潤桶板。冰桶的底部有小孔,以泄冰水。這樣的設(shè)計,精巧科學(xué),讓我們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