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則”與“靈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嗎?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稱:“屈原者,名平”。而屈原在其《離騷》中自述:“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薄罢齽t”與“靈均”到底是不是屈原的名和字呢?至今異說紛紜,尚無定論。
1、化名說。郭沫若認為《離騷》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是一個疑問。他在《屈原研究》(1)中說:“要說是屈原自述其名號,何以他不說名平字原呢?舊時的人有以為這是屈原的小名和小字的,我看這種解說也未免吃力,在我的意思,以為正則和靈均是屈原的化名?!辈⒄f:“文學(xué)作品慣用化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屈原在我們中國要算是最先發(fā)明了這個例子?!?BR> 2、隱名說。清王夫之在《楚辭通論》中認為:“平者,正之則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隱其名而取其義,以屬辭賦體然也?!边@里所說的隱名取義,是指隱屈平、屈原的名字于正則、靈均的含義之中。姜亮夫說:“平即天秤本字,即準(zhǔn)則之意。靈,美好也。均,等于‘ ’,原田之類者也。……正則也即是平,靈均也即是原?!?2)清王邦采在《離騷匯訂》中,對屈原為什么隱其名與字解釋說:“嗟夫,文字之禍自古而然哉!……‘正則’隱其名矣,‘靈均’隱其字矣,夫非憂讒畏譏之意乎?”意思是說屈原不直說真實名字,是為了隱名避禍。
3、置謎說。游國恩在《屈原》(3)中認為,屈原的“正則”、“靈均”是“置覆設(shè)謎,來教人射猜。因為《離騷》多用比興、隱喻的手法。這個地方如果直說‘名余曰平兮,字余曰原’,就不但嫌其直率,而且詞句也不調(diào)諧”。并舉例說,戰(zhàn)國時象莊子的作品,造作名號,而暗中別有寓意者極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正則”、“靈均”并非屈原的名字。
4、隱喻說。宋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說:“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正則、靈均各釋其義,以為美稱耳?!彼魏榕d祖在《楚辭補注》中說:“正則以釋名平之義,靈均以釋字原之義?!本J為“正則”、“靈均”隱喻“平”、“原”的意義。王逸《楚辭章句》解釋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diào)也。言正平可法則者,莫過于天;養(yǎng)物均調(diào)者,莫過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為平以法天,字我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養(yǎng)民也?!彼囊馑际钦f“正則”、“靈均”隱喻著某種意義,即平正是天的象征,原均是地的象征。毛慶《詩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詩》(4)說:“‘正則’、‘靈均’是暗示‘平’和‘原’的隱語,并非屈原的真實名字?!?BR> 5、小名說。宋馬永卿《賴真子》說:“正則、靈均,則其小字、小名也?!瘪R永卿還舉例說司馬相如少時就有“犬子”的小名。清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也沿襲此說。游國恩在《離騷纂義》(5)中反駁這種說法,他說:“屬臆說,小名興于兩漢,盛于六朝,前此則未之聞,所謂無征不信者也。”褚斌杰在《楚辭要論》(6)中說:“其實‘正則’、‘靈均’亦根本不象什么小名,純屬揣測?!?BR> 6、筆名說。此說始于今人孫作云。他在《天問研究》(7)一書的《前言》中說:“屈原姓屈。名平,字原,筆名正則、靈均。中國人有筆名,大概是從他開始的?!睂O作云自己也說為“大概是”,可見是一種推測,或者說是設(shè)想,因此,此說不確。
7、寓言說。明代李陳玉在《楚辭箋注》中說:“不說出名字,以正則代名,以靈均代字,又是一樣寓言?!贝苏f與朱熹的“隱喻”說類同。
總的來說,“正則”、“靈均”是美名、美字,是“嘉名”(8),而且是《離騷》的有機部分,更是全詩思想內(nèi)容,是與象征藝術(shù)手法的構(gòu)思緊密相連的。因此,據(jù)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地》說“大野曰平,廣平曰原”??芍捌健迸c“原”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隱其名而取其義”之說是有道理的,即將“平”、“原”隱喻于“正則”、“靈均”之意中。
注釋:
⑴郭沫若《歷史人物?屈原研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年9月。
⑵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⑶游國恩《中國文學(xué)史讀物?屈原》,中華書局,1980年5月。
⑷毛慶《詩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詩》,三聯(lián)書店。1996年4月。
⑸游國恩《離騷纂義》,中華書局,1982年7月。
⑹褚斌杰《楚辭要論》,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1月。
⑺孫作云《天問研究》,中華書局,1989年3月。
⑻《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