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字號:


    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您整理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www.liuxue86.com/rudangshenqingshu/)查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帝國主義列強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封建中國的大門。從此,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yōu)榈蹏髁x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就決定了反帝反封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由于階級的局限性,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艱難的嘗試中都失敗了。中國革命必須由先進的階級、先進的政黨來領導。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為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而建立起來的,她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一、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發(fā)展和人民斗爭深入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一) 近代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和辛亥革命
    1近代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曾經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獨領風騷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當歐美一些國家從17世紀中葉開始確立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yè)革命的時候,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統(tǒng)治者卻盲目地以中央帝國的“康乾盛世”而自傲,自我封閉,拒絕擴大與外國的交往,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輝煌之中。原來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國的歐美國家,這時已遠遠地跑在中國的前面。
    在此之前,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刺激了這種發(fā)展,對中國社會經濟起到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另一方面,則促進中國城鄉(xiāng)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給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這種情形,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兩個方面的重大變化。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并沒有使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變成一個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
    上述重大變化,使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遥腥A民族淪落到沉重苦難和極度屈辱的境地。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聯(lián)合壓迫,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政治進步,成為民族災難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第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是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如何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解決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問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2辛亥革命
    20世紀中國最初的革命領導者是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近代工業(yè)的初步發(fā)展,中國社會內部新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初步成長起來,從而引起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但是,由于這時無產階級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它所參加的某些斗爭,還處在民族資產階級的影響之下。1905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發(fā)起成立了同盟會,提出了實質上是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政治綱領,并努力用革命手段來實現(xiàn)這個綱領。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終結,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社會進步的閘門,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并為此后革命斗爭的發(fā)展,特別是為后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它是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所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孫中山因領導這場革命而成為20世紀初期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一個完整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一個能夠領導這場革命走向勝利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究其根本原因,是領導這場革命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具有很大的軟弱性,它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同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shù)的下層勞動群眾嚴重脫離,并害怕發(fā)動他們。這樣,就使得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力量更沒有勇氣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行到底。
    辛亥革命以向舊的反動勢力的妥協(xié)而告終,革命的果實落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封建勢力依然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盤根錯節(jié)。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一個也沒有解決,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后、分裂、動蕩、混亂的苦難深淵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它的失敗,給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深刻的啟發(fā),使他們逐漸領悟到必須另外探尋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二)辛亥革命后中國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中國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中國的產業(yè)工人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近代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1912年全國產業(yè)工人有60余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工業(yè)出現(xiàn)了“黃金時代”,工人階級得到空前迅速的發(fā)展,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全國產業(yè)工人達到200萬左右。
    中國的無產階級同各國無產階級一樣,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同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lián)系,富于組織性和紀律性,因此,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進步、具有遠大前途的階級。此外,產生和成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產階級,還具有不同于其他各國無產階級的特點:第一,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三重壓迫,因而具有改變自己悲慘境遇的強烈要求和對于壓迫者的反抗意識,具有最堅定的革命性。第二,中國工人階級人數(shù)雖少,但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多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大連等大城市中,便于組織和團結,易于形成強大統(tǒng)一的政治力量。第三,中國工人階級大部分是破產農民出身,同廣大的農民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容易與農民結成同盟并發(fā)動和組織農民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無產階級的斗爭也容易得到農民的支持和幫助。這些特點和優(yōu)點,使中國工人階級成為近代中國一個特別能戰(zhàn)斗的、最革命的階級。
    辛亥革命后,工人的斗爭有了較大發(fā)展。從1912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有記載的工人罷工達到130多次,超過了辛亥革命以前數(shù)十年的總和。工人在斗爭中逐漸意識到團結起來斗爭和反抗的意義,開始出現(xiàn)帶有政治性質的罷工和斗爭。但是這個時期的工人斗爭,從總體上來說,大多數(shù)還是自發(fā)性質的經濟斗爭。工人參加的某些政治斗爭,還是在民族資產階級提出的口號下進行的,工人組織基本上處在秘密結社和封建幫會勢力的影響之下。盡管這時的中國無產階級人數(shù)較少,年紀較輕,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階級的歷史使命,仍然是一個自在的階級,但是它終究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和領導力量,它的發(fā)展為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奠定了社會基礎。
    (三)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辛亥革命沒有使中國走上獨立、富強、民主之路,中國人民依舊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與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倒行逆施相呼應,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逆流;從西方學來的多黨制、議會制,成為各派軍閥、官僚、政客借以爭權奪利的工具;1915年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再次記錄下中國的奇恥大辱;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據(jù)一方,并以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爭奪為背景,相互之間展開愈演愈烈的軍閥混戰(zhàn),使國家陷于長期的分裂和動亂之中。
    舊的道路已被證明在中國行不通,必須尋求新的出路。于是,中國的先進分子從消沉、苦悶和彷徨中走出來,再次在心中燃起熱切的期待,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青年》(后改為《新青年》)雜志,猶如黑夜中的一道閃電,掀起一場空前的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正是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家們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地改造國民性。他們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為主要思想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zhàn)。通過批判封建主義的正統(tǒng)思想——孔學,沖破了遏制新思想的羅網(wǎng),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機勃勃的、革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學。當封建主義在社會生活中占據(jù)支配地位的時候,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這場革命由于發(fā)生在與中國同樣是封建壓迫嚴重、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對深受封建壓迫和貧窮落后之苦的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質文明不高,不能阻止社會主義之進行”。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先進分子傾向于社會主義,同時也推動了他們去認真了解和研究指導十月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十月革命中,俄國工農大眾在社會主義旗幟下所進行的革命和所取得的成功,更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給他們帶來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開始涌入中國。經過反復探求,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李大釗是中國頌揚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他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四)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以前所未有的徹底程度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沉重打擊了以北洋軍閥政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造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革命形勢,以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姿態(tài),成為中國民主革命新舊兩個階段的界碑,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五四運動最初是愛國學生的游行示威運動,在北洋軍閥政府的嚴厲鎮(zhèn)壓下一度轉為低潮。從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工人率先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運動,參加人數(shù)達六七萬。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如星火燎原般蔓延全國20多個省區(qū)100多座城市,這標志著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tài)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突破了青年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發(fā)展成為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guī)模的群眾性革命運動。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進一步由學生逐漸轉向工人。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釋放被捕學生,并宣布罷免親日派官僚。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五四運動的直接斗爭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先進的知識分子紛紛創(chuàng)辦刊物,編輯書籍,組織進步團體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僅在五四運動后的一年中,就出現(xiàn)400多種刊物。在各種學說競起爭鳴的形勢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十月革命的道路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社會主義思想潮流中,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也開始出版,《共產黨宣言》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的中文譯本也問世了。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準備了條件,為20世紀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在五四運動中,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重新認識了工人階級,并把這種認識同社會主義聯(lián)系起來。五四運動之后他們開始“往民間去”,到工人中辦學校、辦工會,投身到工人運動中。馬列主義通過先進知識分子的介紹逐步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這些人后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骨干,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準備。
    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舉行了由共產主義者組織的我國第一次群眾性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紀念活動?!缎虑嗄辍烦霭媪?ldquo;勞動節(jié)紀念專號”,北京還出現(xiàn)了要把土地、工廠收歸勞動者所有的傳單。這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已經開始和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之后,中國的先進分子進一步深入工人群眾中間,為工人辦事,創(chuàng)辦勞動補習學校,組織工人聯(lián)合會,出版各種以工人為對象的刊物,向工人進行通俗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指導工人群眾的革命斗爭。這些活動使馬克思主義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并同工人運動進一步結合起來,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初步發(fā)展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黨的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有國內各地及旅日早期黨組織的代表李達、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還有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大會由張國燾主持,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出席大會,并熱情致詞。大會的中心任務是討論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7月30日晚,會場突然遭到暗探的偵察和法租界巡捕的搜查,被迫休會,代表們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舉行最后一次會議,完成了大會的全部議程。
    大會討論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guī)定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qū)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聯(lián)合第三國際。黨綱明確提出,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黨綱還包含屬于黨章性質的一些條文,規(guī)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大會還通過了《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并對開展工人運動的組織和宣傳等工作作了具體規(guī)定。大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有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是革命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國出現(xiàn)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為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時起就是走在中國社會發(fā)展前列的先進政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滿懷信心地以改造中國為己任,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開始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1946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確定“七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
    (二)中國共產黨的初步發(fā)展(黨的二大)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2人,代表195名黨員。大會發(fā)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分析了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tǒng)一中國使它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大會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決議案》,號召全國的工人、農民團結在共產黨的旗幟下進行斗爭;同時聯(lián)合全國的一切革命黨派,組成民主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以掃清封建軍閥和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的政治的獨立國家。大會通過了《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和《中國共產黨章程》,這是黨成立后的第一個黨章,對黨員條件、黨的各級組織和黨的紀律作了具體規(guī)定。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關于“工會與共產黨”的決議案》、《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和《關于少年運動的決議案》等。大會選舉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陳獨秀被推選為委員長。
    中國共產黨的二大后,黨集中力量從事工人運動,領導了香港海員罷工、京漢鐵路大罷工等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從而為中國各族人民指明了現(xiàn)階段革命斗爭的任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