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防基本知識

字號:


    遇到地震突發(fā)該怎么辦?以下這幾點必須要知道。出國留學網提供有關地震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地震基本常識
    1、什么是地震?
    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叫地震。
    2、地球上一年大約發(fā)生地震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fā)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可能造成破壞的約有100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
    3、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
    地球內部的情況很復雜。從地表到地球中心主要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平均厚度約33公里。大多數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的巖石層里。伴隨地球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比較脆弱的部位,巖層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位錯等變動,于是就發(fā)生地震,這類地震叫構造地震。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是構造地震。
    4、什么是震級?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
    震級是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
    5、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哪幾類
    弱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6、什么叫破壞性地震?
    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地震災害。一般震級大于5級,會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災害,通常稱為破壞性地震。
    7、什么是地震帶?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兩個大地震帶?
    地震發(fā)生較多又比較強烈的地帶,叫地震帶。世界上兩個最主要的地震帶是:①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②喜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帶(簡稱歐亞地震帶)。
    8、為什么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地震帶之間,有些城區(q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它的影響,我國地震活動不僅頻度高,強度大,而且地震活動的范圍很廣,幾乎全國各省均發(fā)生過強震。據統(tǒng)計,我國大陸地震約占大陸地震的三分之一;本世紀以來全球大陸7級以上的強震,我國約占35%。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二、地震的前兆
    地震有前兆嗎?
    地震是地殼運動中巖石應力應變不斷積累、增強,當其超過巖體破裂強度時所發(fā)生的巖體突然破裂。所以,地震的發(fā)生總有一個應力應變長時期積累的過程,當這個過程中應力強度增長到接近巖石破裂強度時,巖石中將出現小的破裂,且其數量和長度隨應力的增長而增大,并因此而導致巖石體積的膨脹,于是在地表就能觀測到地殼形變。微小破裂的發(fā)展一方面使巖石的物理性質如巖石密度、彈性等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還將使地殼中包含的水、氣、汽、油等各種流體開通其活動和流通的渠道。隨著孕震區(qū)巖石應力應變增長,介質物理性質變化和地下流體活動的增強,可以觀測到地震活動性、地殼形變、地下水、地下氣體、地球電場、磁場、重力場等各種觀測量的變化。在臨近地震發(fā)生前還可以觀測到地下水位、水質等的突變,地聲、地光、電磁波干擾、動物習性異常等一系列宏觀異常變化。我們把這些與地震的孕育和發(fā)生有密切聯系的異?,F象稱之為地震前兆。因此地震是有前兆的。
    三、地震的防御
    1、室外應急
    假若地震時你正在室外空曠的地方,這是最慶幸的事。這時不要冒著大地顫動的危險往室內取物或救人。經統(tǒng)計,在地震發(fā)生的那十幾秒至一分鐘時間內,人們進入建筑物被砸傷的幾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蘇傈陽6.0級地震中,有80%重傷員和90%的死者是剛逃到門口或要進門時被砸或被壓所致。要等地震危險期(約一分鐘)過后,再設法去搶救,這時即使家人、鄰里、同學被壓埋在廢墟下,你還是可以搶救他們脫險的。
    當地震發(fā)生時,高層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上碎塊等,會飛落下來。在商店密集的鬧市區(qū),落下物更是多種多樣,如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對人體的威脅相當大。住宅區(qū)的防護墻、石壁、土墻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頂上的瓦片也會飛落,煙囪也可能腰折倒塌。這些情況都要充分估計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時地震,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準備。應該迅速離開變壓器、電線桿和圍墻、狹窄巷道等,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qū)躲避。如果地震時你在山坡上或懸崖下,這時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千萬不能跟著滾石往山下跑,而應沿著垂直滾石流方向奔跑,來不及時也可尋找山坡隆崗、暫躲在它的背后。地震時如果你處在有毒氣體的化工廠廠區(qū),這時要朝污染源的上風處奔跑,如果傷員是氯氣中毒,這時不要進行人工呼吸。
    地震時,室外發(fā)生的事故相當多,橋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橋和高層建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庫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庫可能決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沒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層出不窮的次生災害并發(fā),因此每個人都應根據不同情況,審時度勢,采取靈活的應急對策。
    2、室內應急
    俗語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發(fā)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zhèn)靜自若的態(tài)度。只有鎮(zhèn)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然后才左右搖擺,遠震很少有上下顛簸感覺,都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地聲脆,震動小。一般有感地震和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情況震害都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如果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時,跳樓逃跑好不好呢?事實表明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強烈振動時間只有一分鐘左右,相當短促,從打開門窗到跳樓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人站立行走困難,如果門窗被震歪變形開不動,那耗費時間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腳,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結果把手也砸壞了。另外,樓房如果很高,跳樓可能會摔死或摔傷,即使安全著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來的東西砸死或砸傷。
    根據唐山地震震害調查結果表明,因跳樓或逃跑而傷亡的人數在六種主要傷亡形式(直接傷亡、悶壓致死、跳樓或逃跑、躲避地點不當、重返危房、搶救或護理不正當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時造成鋼筋混凝土大樓一塌到底的情況畢竟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強余震所致。因為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走的剛性外,還有相當的韌性。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摧毀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時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是較為安全的。另外也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wèi)生間等處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跨度小而剛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撐,抗震性能較好。室內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開墻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躲過主震后,應迅速撤至戶外。撤離時注意保護頭部,最好用枕頭、被子等柔軟物體護住頭部。萬一大樓倒塌,就近躲避也會造成一定的傷亡,但這個傷亡的數字必定遠遠低于盲目外逃時在門口擠成一團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其原因在于大樓倒塌總會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這生存空間在堅實家俱和小跨度房間等處形成的可能性較多。所以,相對來說,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地震時,你正在公共場所,如電影院或高層樓房的教室上課或宿舍學習、休息等,當你感到地震時,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頭頂在頭上,選擇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場所,屈身蹲在排椅、課桌或堅實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離到空曠處,若房屋受損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東西,以免接著可能發(fā)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壓埋。撤離時,最好不使用電梯,以訪因停電困于電梯內或發(fā)生其他意外事故。
    1970年我國通海大地震現場搶救時發(fā)現,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門口附近,表明地震時人們在外逃,來不及到達安全地點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無法憑自己的力量掙扎出來,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當然,地震發(fā)生時如果是位于大門或窗戶附近,而屋外又無高樓或危房倒塌覆壓之險,還是應該立即跑出屋外的。唐山地震時,部分位于門窗附近,且行動敏捷的人適時逃出建筑物避震都獲得成功。如鐵路搬道房的一位工人,地震時正在工作間,距門只有2一3米的地方休息,當地面晃動時他立即外逃,到門口時已站立不住,他掙扎著爬向5米外的鐵軌,這時回頭一看,工作間已倒塌成廢墟,本人慶幸沒有傷及。這種因地制宜,從室內逃到室外的應急方法,與人們倡導的就近躲避原則并不矛盾。因為應急本身就是針對男;些來不及跑出室外的人而言的,而這些人也正是地震中可能遭到傷亡的主要對象。
    天津市有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們介紹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經驗,很發(fā)人深思。當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糧庫的平房里,睡覺的位置正對著門。地震時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頂雖然塌落了,他卻安然無恙。而他愛人和兩個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時被突如其來的劇烈振動嚇懵了,未敢從屋內跑出,急忙躲在家俱附近。據現場分析,假如當時他們也向外逃跑,則十有八九會被附近樓房的磚塊砸死。當這位干部全家相聚時,他感慨萬千他說:“我從屋內跑出來揀了一條命,他們娘仨沒有向外跑也躲過了險情,否則咱們很可能見不著面啦!”這事例生動地告誡我們:室內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
    四、地震來到時怎么辦
    1、樓房內家庭成員震時可暫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堅固的家俱下,或躲在樓房衛(wèi)生間等小開間方內。隨手用物件護頭和捂住口鼻,以免砸傷或被泥沙煙塵嗆住。
    2、家庭成員正在用火用電時,要立即滅火和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fā)生火情。
    3、住在高層樓房里的人員不可使用電梯,不要向陽臺跑,尤其不可跳樓。
    4、正在上課的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應躲在課桌和小床下,不要亂跑和擅自離開學校。
    5、在街道上的行人,不要躲避在電線變壓器、煙窗及高大建筑物附近。正在行駛的車輛震前應緊急停車設法停在開闊處。車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車上牢固物件,不要急于外出。
    6、人應遠離石化、化學、煤氣等易爆有毒的工廠或設施,遇火情不可處于下風,宜躲避在上風有水處。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遇到這些現象,應立即沿斜坡橫向水平方向撒離。
    五、家庭防震主要有哪些措施?
    ①家庭建造住房時要考慮防震抗震問題,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②每個家庭成員平時應學習地震知識,盡可能多掌握自救方法,切忌盲目外逃避震、跳樓等;
    ③明確震時的疏散路線和避震地點;
    ④加固室內家具雜物,防止震時翻倒跌落造成傷害;
    ⑤準備避難和營救用品,如手電筒、打火機、半導體收音機,夠3天用的食品和飲用水、藥品等;
    ⑥妥善保管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防止煤爐、煤氣爐等在地震時翻倒、泄漏;
    ⑦分配各人震時應急任務,特別是防火、斷電、保護老人小孩等,避免震時忙亂;
    ⑧學會并掌握基本的醫(yī)療救護技能;
    ⑨在接到短期地震預報后,要隨時注意了解來自政府和地震部門的地震信息;
    ⑩一旦發(fā)生有感地震,在來不及跑到戶外的情況下,盡量躲避在開間小的房間里、堅固的家具下面或墻角等部位,待振動過后,迅速撤離到戶外空曠地,避免后續(xù)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而引起傷亡。
    六、個人如何避震與自救互救?
    1、在震中區(qū),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12秒鐘左右的時間,作為個人,應保持冷靜,做出正確的抉擇。假如你在平房,應當充分利用12秒時間跑出屋外,來不及跑時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緊挨墻根下和堅固的家俱旁,趴在地下,閉目,用鼻子呼吸,保護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擋嗆人的灰塵。正在用火時,應隨手關掉煤氣開關或電開關,然后迅速躲避。在樓房應迅速遠離外墻及其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樓梯間等開間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要外逃或從樓上跳下,也不能使用電梯。在戶外要避開高大建筑物,要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的工廠或設施。在過橋時應緊緊抓住橋欄桿,待主震發(fā)生后即向橋頭移動,正在行駛的車輛應緊急剎車。在工作間應迅速關掉電源閘、門開關、然后就近選擇機器、設備、辦公家俱事先建立的“安全島”內避震,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在公共場所,如車站、劇院、教室、商店、候車室、地鐵等場所的人員、切忌亂逃,要保持冷靜,就地擇物(排椅、柜架等物)躲避,伏而待定,然后聽從指揮, 有序撤離。在有毒氣的化工廠區(qū)域內,要朝污染源的上風處跑,以免中毒。
    2、自救與互救。據統(tǒng)計,唐山大地震,震時被壓埋的人數為57萬人,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達45萬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后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壓人員生存率達99%,由此可見,自救、互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 它要求被埋壓人員(1)有堅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懼心理,相信能脫離險地;(2)不能脫險時,應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消除壓在身上的物體,盡快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等待救援;(3)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用石塊或鐵具等敲擊物體來與外界聯系,保存體力,延長生命;(4)想方設法支撐可能墜落的重物,若無力自救脫險時,應盡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
    互救: 應注意以下幾點:(1)主意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擊聲;(2)要根據房屋結構,先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再行搶救,以防止意外傷亡;(3) 先搶救建筑物邊沿瓦礫中的幸存者,及時搶救那些容易獲救的幸存者,以擴大互救隊伍;(4)外援搶險隊伍應當首先搶救那些容易獲救的是醫(yī)院、學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員密集的地方;(5)救援需講究方法。首先應使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塵土,防止窒息,再行搶救,不可用利器刨挖;(6)對于埋壓廢墟中時間較長的幸存者,首先應輸送飲料,然后邊挖邊支撐,注意保護幸存者的眼睛;(7)對于頸椎和腰椎受傷的人, 施救時切忌生拉硬抬;(8)對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傷員,應盡可能在現場進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醫(yī)院和醫(yī)療點。
    3、什么是最好的自救措施
    從防震的角度來講,各種室內的應急措施都是十分軟弱和有限的,不會阻止住房屋的破壞和倒塌。大量的現場調查說明:地震的致死因素主要是房頂塌落和灰塵嗆悶這兩項。因此自救的防范目標要十分明確:應針對落頂和嗆悶采取措施,切勿因躲避一般落物的襲擊而干擾自己的動作。一句話,寧可受傷不要喪命。
    地震時保持冷靜,地震后走到戶外”是地震自救的通用基調。地震不同于爆炸,房屋倒塌有個時間過程,從地震開始到房屋倒塌大約會有1到3分多鐘的時間,牽動性的破損和倒塌還會更慢。因此地震時最好先不要動,應努力保持站立姿勢,保持視野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
    不要在意室內電燈、重物和設備的掉落,由于城市房間的高度一般僅比人高出14米,即使砸傷不會致命。要針對天花板的塌落位置迅速躲靠,即躲靠在支撐力大而自身穩(wěn)固性好的物件旁邊,如鐵皮柜、立柜、暖氣、大器械旁邊。注意,只能靠近支撐物,不能鉆進去。目的是要利用房頂塌落時墜落的水泥板會與支撐物間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自然空間,人在這個空間既容易呼吸,又便于他人救助,許多人(包括地震專業(yè)人員)都曾經是在這個位置上成功避險過。農村居民應躲靠在土炕邊的地上,炕沿能夠以很大的力度支撐住落地的房梁。這個辦法在邢臺和唐山地震中得到過證實。之所以不贊成鉆進物件里,是因為人一旦鉆進桌椅床柜后便立刻喪失了機動性,視野被阻擋、四肢被束縛,很容易遭受連帶性的傷害,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也為被救帶來不便;躺臥的姿勢更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至少比站立狀加大5倍以上,而且很難機動變位。城市居民還要注意,地震時的粉塵、灰漿、煙霧和有毒氣體的彌漫將會十分嚴重,對于我國大部分以水泥磚瓦為主要材料的城市建筑物和以土石為主的農村房屋來說,更為突出。從地震現場來看,多數遇難者是沒有直接外傷的,主要是由于埋在砂土和瓦礫堆中被灰塵、粉塵的嗆悶而窒息的。這種死亡的比例在一些地震中可以高達60%以上!
    近年的城市地震應急中,敦實的暖氣被人們看好。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絡性結構和彈性不容易被撕斷,使高層居民在地震的大幅度晃動中,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片的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的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被困人員可以采用擊打暖氣片的辦法,經由管道向外界傳遞存活的信息和位置,而暖氣的位置都是靠近外墻的,有利于最快地獲得他人救助。唐山地震中有人就是靠這種辦法獲救的,是城市地震應急措施中的一個新特點。
    城市居民跑到戶外,仍然會面臨復雜的情況:電線、油庫、鍋爐、河堤和高樓都需要躲開,這里容易發(fā)生觸電、燃燒、爆炸、坍塌和落物。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最好的去處是馬路旁邊或寬大的空場地,救護和聯絡也都較方便。如有可能,再抓住一棵樹,樹根會使地基牢靠,樹冠可以防范落物,人員能夠站立,便于應急行動。
    要處在便于被救的位置。地震時的自救和被救是不可分割的。應急時的個人措施一定要考慮到意外,自救要為被救創(chuàng)造條件,務使自己一旦被困,他人能方便搶救。
    震后幾小時內的人員互救是成活率最高的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千真萬確。這個時候沒有機械、沒有警犬,全憑一雙手。調查表明,邢臺地震時,20余萬人曾被埋在廢墟中,震后5分鐘1萬余人自救脫險,30分鐘10萬余人被互救成功。農村中,家庭鄰里彼此熟悉,房子簡單,把房梁從一端掀起即可救人。但這樣高的成功率卻不是城市地區(qū)能夠達到的,因為鋼筋水泥結構一旦倒塌,立刻盤根錯節(jié),除個別部位可以撬開外,幾乎無法拆離;對沉重的磚瓦、板材,更非手工能搬動。唐山地震時,營救者們只好用鋼釬一點點去砸斷亂麻般的鋼筋結構,實在很難啊!事實上,居民間的互救大多是掏挖,在廢墟堆的四個側面向墻體打洞來刨挖,工具的使用要十分慎重,以防誤傷。這個時候,被困人員在房屋內的位置變得至關重要,因為人工刨挖的深度十分有限。顯然,越靠近外墻的人,越容易獲得他人的救助。搶救不分先后,就近為主。在地震災區(qū),醫(yī)生和兒童肯定是優(yōu)先搶救的對象,醫(yī)生的特殊作用是災區(qū)群眾共認的。
    現場救助的首要困難是不知道被困人員的確切位置,城市居民彼此生疏,問題會更突出,營救者們常常處于無從下手的困境。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震剛發(fā)生,我們調查組的幾個同志滴水未進便摸著黑趕往了震區(qū),車行至河北寧河,一位農村婦女拼死攔車,央求我們救她的兒子。但當我們一起來到現場時,都覺得不知從何干起,曾按照這位母親的指點挖這邊刨那邊,但始終找不到被困者,救援失敗。此事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每當想起,心里總覺得難受。相比之下,1975年海城大地震時,有個招待所全部倒塌,水泥板房頂比籃球場還大,又厚又重的壓在上面,3層樓已經砸扁,位于樓房內部的遇難者是無法救出的,只有一樓靠近外墻和暖氣處的一些人員被及時救出。因為營救人員可以從廢墟的四周較快地開出洞口,而被困人的位置又是十分明確的。從方便于他人救助上看,室內的避震位置以"靠外不靠內"為好。
    以前的地震宣傳中還有過“躲到小開間”的說法。這是針對一二層樓房的小開間頂棚跨度小、水泥預制板的支撐好、落頂概率小等等因素而建議的。但對高樓居民而言,不宜提倡。高樓的小開間有三種:廚房、衛(wèi)生間和壁櫥。前二者里安有易燃易爆的爐具、煤氣、液化氣和電器,還有易破易碎的碗碟、鏡子和陶瓷器、墻壁瓷磚;而壁櫥(或小儲藏室)的空間又過小,人員易進難出。目前高層建筑里小開間的隔斷墻多是薄板,不起承重作用,位置又多處于建筑物內部的犄角旮旯,房屋一旦倒塌很難找到它。從自救安全、被救方便上看,這種地方不是地震應急的好去處。
    綜上所述,在采取有利于他人救助的措施時,主要應考慮在室內的有利位置,可本著“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的原則來選擇。也就是說不要靠近爐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以避免遭受失火、煤氣泄露、電線短路的直接威脅;若能靠近水源處,則有利于延長被困人員的存活期;建議不要選取建筑物的內側位置,而應盡量靠近外墻(但是應避開房角和側山墻等薄弱部位)。一旦被困,就要設法向外聯絡,可以利用聲音,如把鬧鐘搞響、擊打家具和金屬、擊打暖氣管、水管;可以利用光,如把手電筒打開;也可以利用電,如打手機報告等。
    七、地震實用信息
    1、信息(一)
    (1)大地震的危險振動期大約只有一分鐘。強裂地震發(fā)生時,在家中的人可暫躲較堅實的家具如床、桌下面、或躲在跨度小、剛度強的小開間的室內暫避,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處。主震后應迅速撤離戶外,撤離時要注意保護頭部,可用枕頭等軟物將頭部護住。要注意關閉煤氣,切斷電源。住在高層建筑里的人不能使用電梯,也不要跑到陽臺上,尤其是不能跳樓。
    (2)正在上課的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應躲在課桌和小床下。要聽從老師的安排,不要亂跑。在影劇院或其它公共娛樂場所的人們應因地制宜躲避到椅子下,舞臺下、樂池、桌子、柜臺兩側,保護好頭部,切不可一齊擁向出口。
    (3)車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車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車。正在運行的車輛因緊急停車,設法停在開闊處。
    (4)如果正在過橋,則要緊緊抓住橋欄桿,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邊轉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員不要在狹窄的巷道停留,不要躲進電線、變壓器、煙囪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人還應該遠離石化、化學、煤氣等易燃有毒的工廠或設施,如遇到引起火災或有毒氣污染時,應迅速向上風方向撤離。
    2、信息(二)
    地震發(fā)生,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避震,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這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災害分析:由于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漸積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巖層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斷裂、錯動,于是就引發(fā)了地震。地震由于相對“頻繁”,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自救法寶: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避震,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這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震動到建筑物被破壞時間很短,如果人身處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身處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遠離危險區(qū),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被埋要保存體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
    必備救生錦囊:身處樓房,千萬不要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