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風俗講究
終于迎來了每年一次的端午節(jié)。是的是的,這種具有中華民族優(yōu)良美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歷來深受國人喜愛的。還記得開創(chuàng)浪漫主義題材詩歌的人?對哦。屈原是也。魯迅曾贊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曲《離騷》,唱盡了對國家百姓的無限熱愛,唱出了自己深沉的肺腑。當時楚國形式危機,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jīng)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唯有泊羅江能夠囊壞屈原的情懷了罷!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驅兇辟邪是個這個節(jié)日的重頭戲。佩戴五彩繩、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是人們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關于辟邪一說,在現(xiàn)代家居風水設計里也很有講究。
端午節(jié)的核心是驅邪除瘟。端午節(jié)節(jié)日裝飾的特點在于辟邪。端午節(jié)風水辟邪裝飾物艾蒿、菖蒲這兩種植物都有強烈的芳香,同時具有藥性。古人用它們治病,也用來辟邪,因此有所謂“戴艾葉療一切鬼氣”的說法。

艾蒿和菖蒲
艾蒿、菖蒲這兩種植物都有強烈的芳香,同時具有藥性。古人用它們治病,也用來辟邪,因此有所謂“戴艾葉療一切鬼氣”的說法。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經(jīng)常是同時使用,即所謂“艾旗、蒲劍”、“艾虎、蒲龍”,所以本節(jié)將它們放在一起介紹。
1.艾人、艾虎、艾旗
用艾蒿制成的端午飾品有艾人、艾虎、艾旗等等。
晉代已經(jīng)開始把艾蒿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fā)展為掛艾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各階層的人民一起到郊外踏百草——就是到草地散步游玩。把從野外采來的艾蒿捆成一個人的模樣掛在門上。這就是后來長期流行的掛“艾人”的習俗。把艾蒿捆成艾人,為的是提高艾蒿辟邪的功能??墒菫槭裁慈说男螤罹湍芴岣甙锏谋傩肮δ苣?《荊楚歲時記》沒有說明。按照常理,這個人應該是一個能夠驅邪的神仙。
宋朝人把所掛的艾人稱為張?zhí)鞄?。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端午節(jié),人們用艾蒿和其他草編成張?zhí)鞄煹哪?,懸掛在門額上。張?zhí)鞄熂磸埖懒?,他原本是東漢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門徒們把他崇拜為法力無邊的神仙,尊稱張?zhí)鞄?。他的后代世居江西龍虎山,世襲張?zhí)鞄煹拿?。既然張?zhí)鞄熌軌蝌屝?,用艾蒿制作的“張?zhí)鞄煛本透茯屝傲恕?BR> 除了艾人,還有艾虎。宋朝人用艾蒿編成“虎頭”形狀掛在門上——這就是后人所說的“艾虎”。艾虎有掛在門上的,也有戴在頭上的。不過,戴在頭上的艾虎比較小巧。《歲時雜記》關于宋代制作艾虎的兩種方法是:“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蚣舨蕿樾』?,粘艾葉以戴之。”因為是戴在婦女頭上,所以非常小,最小的只有黑豆那么大,女工之細巧可見一斑!人們?yōu)槭裁纯粗欣匣⒛?因為古人認為老虎能夠吃鬼,鬼都害怕老虎。因此,艾虎的驅鬼辟邪能力比單獨的艾或艾人更上一層樓!

明清時代用艾十分普遍。門上插艾,身上佩帶艾人、艾虎的習俗遍及全國。
使用艾蒿做裝飾的習俗一直流傳到現(xiàn)代。民國時期河北中部地區(qū)的端午習俗包括門上插艾、男女頭上都戴艾。男人戴在耳邊,女人戴在發(fā)髻。目前,全國還有很多地方程度不同地保留著端午用艾的習俗。
2.蒲人、蒲劍、蒲鞋
用菖蒲制成的飾品有蒲人、蒲劍、蒲鞋等等。
宋代以后,常常用菖蒲刻成人的形狀來辟邪,這就是蒲人。明代沿襲這種習俗。高濂《遵生八箋》記錄明人習俗云:“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蘆形,佩以辟邪。”
明清時代,北京城流行端午節(jié)穿蒲鞋。蒲鞋,就是用菖蒲葉編織的鞋。根據(jù)清代朱彝尊《日下舊聞》所記:北京城習俗,無論地位高低,每年端午節(jié)都必買新的蒲鞋,穿蒲鞋過節(jié)。蒲鞋,現(xiàn)在可能失傳了。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端午專用鞋只有幼兒穿用的老虎鞋、五毒鞋。
菖蒲的葉子又直又尖,形狀類似寶劍,美其名曰“蒲劍”。民眾信仰中,寶劍具有驅魔鎮(zhèn)妖的能力。把菖蒲稱為“蒲劍”,就是看重它的辟邪作用。隨著歷史發(fā)展,最初只在門上掛艾蒿的習俗,慢慢發(fā)展為同時懸掛菖蒲和艾蒿,并合稱為“蒲劍、艾旗”。
古代不僅民間有使用艾蒿、菖蒲的習俗,宮廷也有此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代,每逢端午節(jié)宮廷匠人就用菖蒲雕刻張?zhí)鞄熛?,四周用染成五色的菖蒲葉子加以裝飾。皇帝還用扇子、艾虎等賞賜大臣。明代也有用艾虎賞賜大臣的禮儀。《大明會典》記載:“端午節(jié)文武百官俱賜扇,并五彩壽絲縷。若大臣、經(jīng)筵官,或別賜扇及彩絳、艾虎諸物,各以品級為等?!鼻宕鷣碜砸獯罄膶m廷畫家郎世寧于1732年畫了一幅《午瑞圖》。畫面上青瓷花瓶中插菖蒲、艾蒿和盛開的石榴花、蜀葵花。宮中檔案說此圖“端陽節(jié)備用”,表明當時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習俗。
由此可見,端午節(jié)習俗在宋、明、清三代的宮廷和歷代民眾之中普遍流傳,端午是全民族共同的節(jié)日。
五毒符、五毒衣
1.五毒的含義與功能
這里所謂“五毒”,是指人們心目中五種有毒或有害的動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人們所說的五毒有一些區(qū)別。有三種說法比較常見:一說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說則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說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把這些動物稱為“五毒”,主要是一種民間思想觀念,并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按照科學觀點,這些動物不都是有毒的。比如壁虎就沒有毒性。蛤蟆略有毒性,但毒性不大。只是在古人心目中,它們都是高度危險的動物。
五毒圖案的使用目的共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它們的兇惡面目驅逐各種邪氣從而保護人,即辟邪。另一種是為了消滅它們,免得它們給人造成傷害。
2.以毒攻毒的五毒符、五毒衣
古人為了抵御端午時節(jié)的邪氣,通常懸掛、張貼神像(如張?zhí)鞄?、鐘?或者各種符咒。把五毒圖案用作驅邪方法的時候,五毒圖案實際上也是一種巫術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五毒模型或圖案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歲時雜記》記載,宋代端午節(jié)男女把艾蒿(或人工仿制艾蒿)插在頭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裝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蟲之類,及天師形相……”。這里的五毒不大可能是真實的動物,應該是模型或者圖案。明清時代,婦女頭戴五毒圖案的裝飾品廣泛流行?!兜劬┚拔锫浴酚涊d明代北京婦女端午節(jié)也有在頭上“簪五毒、五瑞花草”的習俗。
兒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襲,所以,兒童服裝上出現(xiàn)五毒圖案最多,甚至出現(xiàn)專供兒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舊俗給幼兒穿五毒衣、五毒鞋。據(jù)說這樣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蟲叮咬。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間習俗,把五毒圖案正式制成“五毒符”贈給施主。清初龐嵦《長安雜興》詩云:“一粒丹砂九節(jié)蒲,金魚池上酒重沽。天壇道士酬佳節(jié),親送真人五毒符。”這是道士所為。清代顧祿的《吳趨風土錄》又記載了尼姑也制作五毒符:尼姑們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箋,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種類似蜈蚣的多足蟲)的形象,贈送給她們的施主。施主們回家貼在門楣或床邊,據(jù)說能夠驅趕毒蟲,稱為“五毒符”。由此可見,道門、佛門都參與到端午民俗活動之中了。
民國時代南京人用五色紙折疊成方形,剪出或畫出五毒形狀,貼在門上或床頭,用來禳災。如今民間剪紙作品中五毒圖案的用途大多如此。
3.以消滅五毒為目的的五毒符、五毒餅、五毒菜
有時候人們把五毒當作所有害蟲的代表,在節(jié)日里驅逐或“殺死”它們,以象征驅逐和殺死所有害蟲。明代呂種玉《言鯖》記載:古代山東地區(qū)并不在端午節(jié)使用五毒符,而是在谷雨日:“……繪五毒符,圖蝎子、蜈蚣、蛇、虺(毒蛇)、蜂、蜮(蛤蟆)之狀,各畫一針刺??技覒?,貼之以禳蟲毒?!碑嬅嫔嫌冕槾潭鞠x,顯然不是想利用它們來驅邪,而是為了殺死它們。不過,呂種玉由此推測最早的五毒圖案是用在谷雨,而不是端午,他的根據(jù)不充分。有可能是當?shù)剞r(nóng)民把端午節(jié)的五毒移植到谷雨節(jié)了。
清代至民國時期,北京、南京都有專門的以消滅五毒為目的的食物——五毒餅、五毒菜等。當時北京富裕人家購買有五毒圖案的糕餅,叫“五毒餑餑”,味道甜美,也用來饋贈親友。這種五毒餅的原料是玫瑰花、蜂蜜、白糖、核桃仁、松仁作餡,外包白面粉酥皮,香甜可口,上面加蓋紅色的五毒形象。民國時代,南京的五毒菜是雜炒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木耳)等五種原料制成。這些食物原料并沒有任何毒性,南京人只是把它們當作五毒的代表使用而已。吃五毒食物,就代表著消滅了五毒,人們由此得到安全。
無論是利用五毒來辟除邪氣,還是象征性地消滅五毒,端午節(jié)有關五毒的習俗各種都跟科學沒有多少關系,它們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形式。人們利用五毒的恐怖形象,提醒大家對各種威脅保持警惕,愛護生命。
五彩絲
五彩絲就是纏在胳膊上的五種顏色的絲線裝飾品。個別也有纏在脖子或腳腕上的。漢朝人首先在端午節(jié)使用五采絲。他們認為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傷害,還可以避免瘟疫。這個習俗從此綿延不絕。
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荊楚地區(qū)流行于端午節(jié)用五彩絲纏在胳膊上,這樣可以不得瘟疫。這和漢代纏五彩絲的觀念基本一致。只是名字變?yōu)椤氨鼙薄4藭€記載當?shù)亓硗庖环N近似習俗——系長命縷,就是用絲線把楝樹葉纏在胳膊上。楝樹葉也具有濃烈芳香,在古人眼里具有驅邪卻病功能。從“長命縷”這個名字可以看出,所謂的“驅邪”實際上就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北朝則流行所謂“合歡索”?!豆沤耦悅鳌芬堆嘀尽氛f:北方人五月五日編制“合歡索”纏在胳膊上。從使用方法看,這個合歡索與古代的五彩絲是同類的飾物。北朝人還繼承了漢代人手戴條達的習俗,改名“彩條達”?!冻鯇W記》記載:“北人五日以什彩纏臂,一名‘彩條達’,又名‘彩條脫’?!?BR> 北宋東京城汴梁端午節(jié)有使用百索的習俗。百索是從五彩絲發(fā)展來的,做法不一,比較華麗。
明代首都北京的習俗是在脖子上纏端午索,主要給兒童使用。根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五月)五日之午前,……項各彩系,垂金錫,若錢者,若鎖者,曰端午索。”這里非常強調(diào)“午前”,可見當時人們心目中端午節(jié)最關鍵的時刻還是“午時”。端午節(jié)強調(diào)午時,正如我們過春節(jié)特別強調(diào)半夜“子時”一樣。
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蠶絲已經(jīng)很少見,一般都改用五色線。民國時期,南京人用五色線編織細繩,名叫長命縷,纏在孩子手臂上。比較復雜的長命縷上還掛一個布制小老虎或布制小粽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纏五色線的習俗還比較常見。
香囊
香囊,指裝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藥物或香料的袋子。各地名稱不一,有香囊、繡囊、香包、香布袋、艾包、雄黃荷包、朱砂袋等等。為方便起見,此處統(tǒng)稱為香囊。
宋代以后的端午節(jié)習俗中常常出現(xiàn)各種袋狀飾品。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棉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裛汗也?!边@種裝了蚌粉的袋子戴在幼兒身上,據(jù)說是用來消除汗味的。能夠除汗味,應該算作香囊??墒怯涗浾咧豢吹剿刮兜膶嵱眯Ч瑓s忽略了它辟邪的精神功能。我們懷疑這說法不準確的理由是:平時孩子也出汗,為什么平時不用,只在端午節(jié)用?所以,這種袋子應該跟后來辟邪用的香囊具有同樣功能。
明清時代香囊成為流行的端午節(jié)飾物。香囊中包裹的東西各不相同,有裝填了朱砂、雄黃一類藥物的,也有裝填了沉香等香料的。萬歷時期浙江《新昌縣志》云:“佩香囊、艾虎?!庇行┑貐^(qū)的香囊中裝的是朱砂(也是古代辟邪藥物),所以叫“朱砂袋”。如清雍正時期《遼州志》云:“系五絲,佩朱砂袋?!?BR> 現(xiàn)代一些地區(qū)如河南、河北、湖北、陜西、山西、四川、廣東等仍有端午佩帶香囊的習俗。河南洛陽的香囊是用硬紙包裹艾葉、雄黃等,折疊成粽子形狀,外邊纏滿五色彩線,掛在小孩子胸前,目的是辟邪。山西太原的香囊與洛陽相似,但是大人、孩子都可以佩帶。只是大人都掛在腰里。湖北武漢的香囊做成菱形,或猴子形狀,使用方法是背在孩子的背上。四川成都婦女在端午回娘家前,用紅綠綢緞做成海椒或金瓜形狀,內(nèi)裝香料,叫做“香包”,掛在孩子胸前。成都也有做香包贈送親友的習俗。
河北南部邯鄲縣的傳統(tǒng)習俗是在五月初四這一天。姑娘們采集艾葉,縫在絲綢小包里,叫“艾包”。艾包掛在胸前衣扣上,或辮梢上。也有裝其他樹葉的。其歌謠唱道:“戴上艾,不怕怪;戴上楊,不怕狼;戴上柳,不怕狗;戴上槐,大鬼小鬼不敢來……”從歌謠可以看出來,艾包里的這些樹葉都是用來辟邪的。河北東部農(nóng)村還有“扔災”習俗。端午節(jié)前一天開始佩帶艾包,端午下午立刻扔掉,稱為“扔災”。意思是把所有災難都拋棄掉。這端午“扔災”的習俗跟某些地區(qū)通過放風箏扔災的習俗非常相似。
小編特別推薦
端午節(jié)放假安排 | 端午節(jié)高速免費 | 端午節(jié)活動 | 端午節(jié)來歷 | 端午節(jié)是哪天
終于迎來了每年一次的端午節(jié)。是的是的,這種具有中華民族優(yōu)良美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歷來深受國人喜愛的。還記得開創(chuàng)浪漫主義題材詩歌的人?對哦。屈原是也。魯迅曾贊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曲《離騷》,唱盡了對國家百姓的無限熱愛,唱出了自己深沉的肺腑。當時楚國形式危機,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jīng)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唯有泊羅江能夠囊壞屈原的情懷了罷!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驅兇辟邪是個這個節(jié)日的重頭戲。佩戴五彩繩、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是人們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關于辟邪一說,在現(xiàn)代家居風水設計里也很有講究。
端午節(jié)的核心是驅邪除瘟。端午節(jié)節(jié)日裝飾的特點在于辟邪。端午節(jié)風水辟邪裝飾物艾蒿、菖蒲這兩種植物都有強烈的芳香,同時具有藥性。古人用它們治病,也用來辟邪,因此有所謂“戴艾葉療一切鬼氣”的說法。

艾蒿、菖蒲這兩種植物都有強烈的芳香,同時具有藥性。古人用它們治病,也用來辟邪,因此有所謂“戴艾葉療一切鬼氣”的說法。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經(jīng)常是同時使用,即所謂“艾旗、蒲劍”、“艾虎、蒲龍”,所以本節(jié)將它們放在一起介紹。
1.艾人、艾虎、艾旗
用艾蒿制成的端午飾品有艾人、艾虎、艾旗等等。
晉代已經(jīng)開始把艾蒿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fā)展為掛艾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各階層的人民一起到郊外踏百草——就是到草地散步游玩。把從野外采來的艾蒿捆成一個人的模樣掛在門上。這就是后來長期流行的掛“艾人”的習俗。把艾蒿捆成艾人,為的是提高艾蒿辟邪的功能??墒菫槭裁慈说男螤罹湍芴岣甙锏谋傩肮δ苣?《荊楚歲時記》沒有說明。按照常理,這個人應該是一個能夠驅邪的神仙。
宋朝人把所掛的艾人稱為張?zhí)鞄?。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端午節(jié),人們用艾蒿和其他草編成張?zhí)鞄煹哪?,懸掛在門額上。張?zhí)鞄熂磸埖懒?,他原本是東漢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門徒們把他崇拜為法力無邊的神仙,尊稱張?zhí)鞄?。他的后代世居江西龍虎山,世襲張?zhí)鞄煹拿?。既然張?zhí)鞄熌軌蝌屝?,用艾蒿制作的“張?zhí)鞄煛本透茯屝傲恕?BR> 除了艾人,還有艾虎。宋朝人用艾蒿編成“虎頭”形狀掛在門上——這就是后人所說的“艾虎”。艾虎有掛在門上的,也有戴在頭上的。不過,戴在頭上的艾虎比較小巧。《歲時雜記》關于宋代制作艾虎的兩種方法是:“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蚣舨蕿樾』?,粘艾葉以戴之。”因為是戴在婦女頭上,所以非常小,最小的只有黑豆那么大,女工之細巧可見一斑!人們?yōu)槭裁纯粗欣匣⒛?因為古人認為老虎能夠吃鬼,鬼都害怕老虎。因此,艾虎的驅鬼辟邪能力比單獨的艾或艾人更上一層樓!

明清時代用艾十分普遍。門上插艾,身上佩帶艾人、艾虎的習俗遍及全國。
使用艾蒿做裝飾的習俗一直流傳到現(xiàn)代。民國時期河北中部地區(qū)的端午習俗包括門上插艾、男女頭上都戴艾。男人戴在耳邊,女人戴在發(fā)髻。目前,全國還有很多地方程度不同地保留著端午用艾的習俗。
2.蒲人、蒲劍、蒲鞋
用菖蒲制成的飾品有蒲人、蒲劍、蒲鞋等等。
宋代以后,常常用菖蒲刻成人的形狀來辟邪,這就是蒲人。明代沿襲這種習俗。高濂《遵生八箋》記錄明人習俗云:“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蘆形,佩以辟邪。”
明清時代,北京城流行端午節(jié)穿蒲鞋。蒲鞋,就是用菖蒲葉編織的鞋。根據(jù)清代朱彝尊《日下舊聞》所記:北京城習俗,無論地位高低,每年端午節(jié)都必買新的蒲鞋,穿蒲鞋過節(jié)。蒲鞋,現(xiàn)在可能失傳了。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端午專用鞋只有幼兒穿用的老虎鞋、五毒鞋。
菖蒲的葉子又直又尖,形狀類似寶劍,美其名曰“蒲劍”。民眾信仰中,寶劍具有驅魔鎮(zhèn)妖的能力。把菖蒲稱為“蒲劍”,就是看重它的辟邪作用。隨著歷史發(fā)展,最初只在門上掛艾蒿的習俗,慢慢發(fā)展為同時懸掛菖蒲和艾蒿,并合稱為“蒲劍、艾旗”。
古代不僅民間有使用艾蒿、菖蒲的習俗,宮廷也有此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代,每逢端午節(jié)宮廷匠人就用菖蒲雕刻張?zhí)鞄熛?,四周用染成五色的菖蒲葉子加以裝飾。皇帝還用扇子、艾虎等賞賜大臣。明代也有用艾虎賞賜大臣的禮儀。《大明會典》記載:“端午節(jié)文武百官俱賜扇,并五彩壽絲縷。若大臣、經(jīng)筵官,或別賜扇及彩絳、艾虎諸物,各以品級為等?!鼻宕鷣碜砸獯罄膶m廷畫家郎世寧于1732年畫了一幅《午瑞圖》。畫面上青瓷花瓶中插菖蒲、艾蒿和盛開的石榴花、蜀葵花。宮中檔案說此圖“端陽節(jié)備用”,表明當時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習俗。
由此可見,端午節(jié)習俗在宋、明、清三代的宮廷和歷代民眾之中普遍流傳,端午是全民族共同的節(jié)日。
五毒符、五毒衣
1.五毒的含義與功能
這里所謂“五毒”,是指人們心目中五種有毒或有害的動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人們所說的五毒有一些區(qū)別。有三種說法比較常見:一說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說則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說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把這些動物稱為“五毒”,主要是一種民間思想觀念,并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按照科學觀點,這些動物不都是有毒的。比如壁虎就沒有毒性。蛤蟆略有毒性,但毒性不大。只是在古人心目中,它們都是高度危險的動物。
五毒圖案的使用目的共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它們的兇惡面目驅逐各種邪氣從而保護人,即辟邪。另一種是為了消滅它們,免得它們給人造成傷害。
2.以毒攻毒的五毒符、五毒衣
古人為了抵御端午時節(jié)的邪氣,通常懸掛、張貼神像(如張?zhí)鞄?、鐘?或者各種符咒。把五毒圖案用作驅邪方法的時候,五毒圖案實際上也是一種巫術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五毒模型或圖案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歲時雜記》記載,宋代端午節(jié)男女把艾蒿(或人工仿制艾蒿)插在頭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裝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蟲之類,及天師形相……”。這里的五毒不大可能是真實的動物,應該是模型或者圖案。明清時代,婦女頭戴五毒圖案的裝飾品廣泛流行?!兜劬┚拔锫浴酚涊d明代北京婦女端午節(jié)也有在頭上“簪五毒、五瑞花草”的習俗。
兒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襲,所以,兒童服裝上出現(xiàn)五毒圖案最多,甚至出現(xiàn)專供兒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舊俗給幼兒穿五毒衣、五毒鞋。據(jù)說這樣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蟲叮咬。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間習俗,把五毒圖案正式制成“五毒符”贈給施主。清初龐嵦《長安雜興》詩云:“一粒丹砂九節(jié)蒲,金魚池上酒重沽。天壇道士酬佳節(jié),親送真人五毒符。”這是道士所為。清代顧祿的《吳趨風土錄》又記載了尼姑也制作五毒符:尼姑們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箋,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種類似蜈蚣的多足蟲)的形象,贈送給她們的施主。施主們回家貼在門楣或床邊,據(jù)說能夠驅趕毒蟲,稱為“五毒符”。由此可見,道門、佛門都參與到端午民俗活動之中了。
民國時代南京人用五色紙折疊成方形,剪出或畫出五毒形狀,貼在門上或床頭,用來禳災。如今民間剪紙作品中五毒圖案的用途大多如此。
3.以消滅五毒為目的的五毒符、五毒餅、五毒菜
有時候人們把五毒當作所有害蟲的代表,在節(jié)日里驅逐或“殺死”它們,以象征驅逐和殺死所有害蟲。明代呂種玉《言鯖》記載:古代山東地區(qū)并不在端午節(jié)使用五毒符,而是在谷雨日:“……繪五毒符,圖蝎子、蜈蚣、蛇、虺(毒蛇)、蜂、蜮(蛤蟆)之狀,各畫一針刺??技覒?,貼之以禳蟲毒?!碑嬅嫔嫌冕槾潭鞠x,顯然不是想利用它們來驅邪,而是為了殺死它們。不過,呂種玉由此推測最早的五毒圖案是用在谷雨,而不是端午,他的根據(jù)不充分。有可能是當?shù)剞r(nóng)民把端午節(jié)的五毒移植到谷雨節(jié)了。
清代至民國時期,北京、南京都有專門的以消滅五毒為目的的食物——五毒餅、五毒菜等。當時北京富裕人家購買有五毒圖案的糕餅,叫“五毒餑餑”,味道甜美,也用來饋贈親友。這種五毒餅的原料是玫瑰花、蜂蜜、白糖、核桃仁、松仁作餡,外包白面粉酥皮,香甜可口,上面加蓋紅色的五毒形象。民國時代,南京的五毒菜是雜炒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木耳)等五種原料制成。這些食物原料并沒有任何毒性,南京人只是把它們當作五毒的代表使用而已。吃五毒食物,就代表著消滅了五毒,人們由此得到安全。
無論是利用五毒來辟除邪氣,還是象征性地消滅五毒,端午節(jié)有關五毒的習俗各種都跟科學沒有多少關系,它們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形式。人們利用五毒的恐怖形象,提醒大家對各種威脅保持警惕,愛護生命。
五彩絲
五彩絲就是纏在胳膊上的五種顏色的絲線裝飾品。個別也有纏在脖子或腳腕上的。漢朝人首先在端午節(jié)使用五采絲。他們認為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傷害,還可以避免瘟疫。這個習俗從此綿延不絕。
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荊楚地區(qū)流行于端午節(jié)用五彩絲纏在胳膊上,這樣可以不得瘟疫。這和漢代纏五彩絲的觀念基本一致。只是名字變?yōu)椤氨鼙薄4藭€記載當?shù)亓硗庖环N近似習俗——系長命縷,就是用絲線把楝樹葉纏在胳膊上。楝樹葉也具有濃烈芳香,在古人眼里具有驅邪卻病功能。從“長命縷”這個名字可以看出,所謂的“驅邪”實際上就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北朝則流行所謂“合歡索”?!豆沤耦悅鳌芬堆嘀尽氛f:北方人五月五日編制“合歡索”纏在胳膊上。從使用方法看,這個合歡索與古代的五彩絲是同類的飾物。北朝人還繼承了漢代人手戴條達的習俗,改名“彩條達”?!冻鯇W記》記載:“北人五日以什彩纏臂,一名‘彩條達’,又名‘彩條脫’?!?BR> 北宋東京城汴梁端午節(jié)有使用百索的習俗。百索是從五彩絲發(fā)展來的,做法不一,比較華麗。
明代首都北京的習俗是在脖子上纏端午索,主要給兒童使用。根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五月)五日之午前,……項各彩系,垂金錫,若錢者,若鎖者,曰端午索。”這里非常強調(diào)“午前”,可見當時人們心目中端午節(jié)最關鍵的時刻還是“午時”。端午節(jié)強調(diào)午時,正如我們過春節(jié)特別強調(diào)半夜“子時”一樣。
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蠶絲已經(jīng)很少見,一般都改用五色線。民國時期,南京人用五色線編織細繩,名叫長命縷,纏在孩子手臂上。比較復雜的長命縷上還掛一個布制小老虎或布制小粽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纏五色線的習俗還比較常見。
香囊
香囊,指裝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藥物或香料的袋子。各地名稱不一,有香囊、繡囊、香包、香布袋、艾包、雄黃荷包、朱砂袋等等。為方便起見,此處統(tǒng)稱為香囊。
宋代以后的端午節(jié)習俗中常常出現(xiàn)各種袋狀飾品。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棉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裛汗也?!边@種裝了蚌粉的袋子戴在幼兒身上,據(jù)說是用來消除汗味的。能夠除汗味,應該算作香囊??墒怯涗浾咧豢吹剿刮兜膶嵱眯Ч瑓s忽略了它辟邪的精神功能。我們懷疑這說法不準確的理由是:平時孩子也出汗,為什么平時不用,只在端午節(jié)用?所以,這種袋子應該跟后來辟邪用的香囊具有同樣功能。
明清時代香囊成為流行的端午節(jié)飾物。香囊中包裹的東西各不相同,有裝填了朱砂、雄黃一類藥物的,也有裝填了沉香等香料的。萬歷時期浙江《新昌縣志》云:“佩香囊、艾虎?!庇行┑貐^(qū)的香囊中裝的是朱砂(也是古代辟邪藥物),所以叫“朱砂袋”。如清雍正時期《遼州志》云:“系五絲,佩朱砂袋?!?BR> 現(xiàn)代一些地區(qū)如河南、河北、湖北、陜西、山西、四川、廣東等仍有端午佩帶香囊的習俗。河南洛陽的香囊是用硬紙包裹艾葉、雄黃等,折疊成粽子形狀,外邊纏滿五色彩線,掛在小孩子胸前,目的是辟邪。山西太原的香囊與洛陽相似,但是大人、孩子都可以佩帶。只是大人都掛在腰里。湖北武漢的香囊做成菱形,或猴子形狀,使用方法是背在孩子的背上。四川成都婦女在端午回娘家前,用紅綠綢緞做成海椒或金瓜形狀,內(nèi)裝香料,叫做“香包”,掛在孩子胸前。成都也有做香包贈送親友的習俗。
河北南部邯鄲縣的傳統(tǒng)習俗是在五月初四這一天。姑娘們采集艾葉,縫在絲綢小包里,叫“艾包”。艾包掛在胸前衣扣上,或辮梢上。也有裝其他樹葉的。其歌謠唱道:“戴上艾,不怕怪;戴上楊,不怕狼;戴上柳,不怕狗;戴上槐,大鬼小鬼不敢來……”從歌謠可以看出來,艾包里的這些樹葉都是用來辟邪的。河北東部農(nóng)村還有“扔災”習俗。端午節(jié)前一天開始佩帶艾包,端午下午立刻扔掉,稱為“扔災”。意思是把所有災難都拋棄掉。這端午“扔災”的習俗跟某些地區(qū)通過放風箏扔災的習俗非常相似。
小編特別推薦
端午節(jié)放假安排 | 端午節(jié)高速免費 | 端午節(jié)活動 | 端午節(jié)來歷 | 端午節(jié)是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