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古晉史話

字號:


    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國學頻道編輯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古晉史話,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www.liuxue86.com)查看。
    中原文化:古晉史話【一】
    雁北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雁北地處塞外,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歷史上是中原漢族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長期互相爭奪的地方。一般說來,中原漢族政權比較穩(wěn)定強盛,雁北即統(tǒng)一于全國范圍之內,也比較安定繁榮。中原漢族政權稍弱,雁北一帶即成為互相爭奪的戰(zhàn)場,經濟上必然遭到很大破壞。如果中原政權腐敗和內戰(zhàn)不休,雁北即北北方少數(shù)民族占領。因此,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雁北一帶一直是漢族人民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地方,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各足族人民和睦相處,互相往來,逐漸融為一體。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據(jù)載,雁北一帶上古屬冀州,春秋時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有林胡、樓煩等部。戰(zhàn)國時,趙國的勢力擴展到這里,趙武靈王曾胡服騎射,向北開拓疆土,傍陰山筑長城,與匈奴、樓煩、林胡為界。當時雁北一帶為少數(shù)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統(tǒng)一時,一直處于北方的匈奴成為秦的強敵。秦始皇筑萬里長城防匈奴。秦末漢初,匈奴在冒頓單于統(tǒng)治下,武力達到了空前未有的強盛。它滅東胡,敗渾庚,征樓蘭,擁騎兵三十萬。西漢初年,連年侵入邊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成為邊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三十萬北擊匈奴,被冒頓騎兵四十萬圍于平城,用陳平秘計才算解圍。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時間里,西漢政權一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任其在邊境地帶肆虐。
    當時的雁北一帶,居民是極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約只有馬邑一座小城。到漢景帝時,由于經濟上的逐漸繁榮,軍事實力也逐漸增強,漢與匈奴的軍事力量對比發(fā)生了變化,匈奴只能“小入盜邊”。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zhàn)爭。漢兵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馬邑人聶翁壹誘匈奴主力,準備一鼓聚殲,不幸謀泄未成。從此就拉開了討伐匈奴大戰(zhàn)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漢派將軍衛(wèi)青、霍去病連續(xù)三次討伐匈奴,大敗之。匈奴內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遠逃荒漠。不久首領郅支單于被漢擊殺。從此匈奴親漢,北方邊境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現(xiàn)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漢后,漢安置降眾于朔方(內蒙)、云中(雁北)一帶,稱為屬圍。從此,匈奴在雁北一帶定居。
    為了發(fā)展邊疆經濟,漢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時,曾大量從關中移民充實塞外,曾一次移民七十萬口。并在塞外筑城,設郡縣。雁北一帶出現(xiàn)了很多城廓。據(jù)《漢書·地理志》載:僅雁門一郡,即領縣十四,有戶一萬三千一百七十六,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就這樣,從中原北移的漢族人民與降漢的匈奴部落在雁北一帶和平共處,共同生活,開始了雁北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漢與匈奴人民互相交流文化,互相學習生產技術,共同為開發(fā)雁北奮斗。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他們的思想一致了,生活一致了,習俗也無多大差異了,經幾代人的努力,這兩個民族也就漸漸融而為一了。
    王莽篡漢,中原兵起,塞外雖被波及,但還比較安定,只是中間曾被據(jù)邯鄲獨立的王郎統(tǒng)治過一個短時期。劉秀統(tǒng)一天下后,塞外人口雖然有所減少,但仍不失繁榮景象。南匈奴單于分部屯于云中、雁門、代郡等地,助漢守邊,和漢族人民和平相處。這種狀況一直維持了西漢、東漢兩個時期,約三百余年。這中間,雁北雖然也發(fā)生了幾次大戰(zhàn),如漢平息盧芳的叛亂,擊敗烏桓的入侵等。但雁北的整個形式還是穩(wěn)定的,人民生活也是安定的,生產有所發(fā)展,經濟趨向繁榮。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黃巾起義后,中原大亂,戰(zhàn)禍連年不絕,繁榮的黃河、長江流域,也是“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荒涼景象。雁門關外雖然沒有直接遭受戰(zhàn)禍,但在中原朝廷無暇顧及邊防的時候,北部的烏桓、鮮卑乘勢而起,由東向西擴展勢力。遠逃的匈奴又返回擾邊。塞外邊境又出現(xiàn)了不安定的局面。據(jù)《晉書》載: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三國時,曹魏為了邊境居民免遭騷擾,“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置一縣領其民,合為新興郡”(《后漢書》志第三十三)。西晉時,取劉琨議”自脛嶺以北并棄之“(《晉書》地理卷十四),就是說把雁北關外建立的城郭即不復存在了。從此,塞外三百多年的繁榮時期結束。
    此后,便是西晉時期的十六國大亂,雁門一帶又被一部新起的少數(shù)民族——鮮卑部占領。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東胡鮮卑族本來是居住在遼西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東漢桓帝時,檀不愧建國。檀不愧死后,部眾離散。魏晉時,鮮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繼興起,這些部落乘中原大亂之機,紛紛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國,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當時的雁北一帶較長時間都為鮮卑拓拔部占領。拓拔部正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度階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時黃河流域正經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壞,塞外高原在這些游牧部落的統(tǒng)治下的經濟也不可能發(fā)達。
    西晉初期(310)晉朝封鮮卑首領猗盧為代公,割剄領以北地(代縣勾注山以北)給猗盧。314年進封代王,建都盛樂(呼市南)。之后鮮卑內部混亂,互相殘殺。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統(tǒng)一諸部,又開始強盛起來,但不久被前秦苻堅擊敗,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孫拓拔圭繼代王位,改國號魏,他東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參合陂大破后燕軍,占領了黃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稱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北朝。從此,鮮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帶出現(xiàn)了第二次經濟繁榮時期,桑干河兩岸又開始建立城邑。天興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帶)領八郡、十四縣。
    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農業(yè)生產得到了發(fā)展,據(jù)《魏書》載:跋謂毗曰:“壘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為產甘,各相勸勵”(《北史·和跋傳》)。燕風出使前秦時對苻堅說,魏:“控弦之士數(shù)十萬,見馬一百萬匹,”堅曰:“云中川自東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猶未盡?!边@些片段的記載說明,處于畿內地的雁北地區(qū)生產是大發(fā)展了,這一時期,鮮卑族又與漢族人民逐漸融合,這種狀況大約維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隨著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帶由畿地再次變成了邊疆,處于鮮卑北方的柔然逐漸強盛。魏在外長城設懷荒等六鎮(zhèn)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恒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縣寄自肆州(忻州),從此,塞北經濟再次遭到破壞。北齊時,雖然再次統(tǒng)一北方,但由于時間短促(僅20余年),經濟未來得及恢復。恒州一帶又被滅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領。公元563年,突厥與周通婚,出騎兵十萬,自恒州分三路進關,合周兵攻齊晉陽,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雁被各州縣再次名存實亡。綜合這一時期,雁北一帶又融合了鮮卑族,氏族等諸多的少數(shù)民族。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原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多年的戰(zhàn)亂,到南北統(tǒng)一的社會繁榮時期——隋王朝時,雁北一帶仍為突厥占領。隋文帝離間突厥內部,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缽略軍。沙缽略逃走。突厥分東西兩部。隋再次收復塞外。這時雁北一帶僅有馬邑、定襄兩郡,馬邑郡統(tǒng)縣四,戶四千六百七十四,定襄郡統(tǒng)縣一,戶三百七十四。(《隋書》)人口如此稀少,可見其經濟狀況了。但這種狀況也沒有維持多久。隋末,中原大亂,突厥再次成為北方強國?;囊鶡o恥的隋煬帝曾到北境游玩,遭到突厥始畢可汗騎兵的襲擊,慌忙逃回雁門,突厥兵圍雁門,城中兵民死守,等待援軍到來方才解圍,突厥望北撤去。之后,雁門各郡雖屬隋,但實際為突厥所占據(jù),隋末大亂時,馬邑劉武周起兵反隋,就是依靠突厥起兵的。
    唐初,李世民兼并割據(jù),打敗據(jù)并州稱帝的劉武周和割據(jù)朔方作亂的梁師都,擊敗突厥兵。630年,突厥被唐滅,從此雁被一帶再次為中原所有。此后的三百年,塞外雖然仍是邊防要帝,但生產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經濟沙鍋內進入了第三此繁榮時期。
    天寶初,默啜興起,經常深入內地擄掠人畜,唐朔方節(jié)度使王忠嗣破默啜,再次鞏固邊防。據(jù)《新唐書·王忠嗣傳》的突厥軍作戰(zhàn)?!疤鞂氃?,北討奚怒,戰(zhàn)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辈ⅰ爸笸?、靜邊二城,徙清塞,橫野軍實之”“自朔方至云中袤數(shù)千里,據(jù)險要筑城堡,斥第甚遠。”據(jù)說唐時的金城縣舊城即是王忠嗣所筑。這說明唐中葉以后,雁北的經濟又逐漸趨向繁榮。   但是,唐末至五代后晉天福年間,雁北一帶又換了主人,經濟也再次繁榮。這與李克用父子在此經營多年是分不開的。
    據(jù)《五代史》載,唐德宗時,有一部號“沙陀”的突厥部落歸順唐朝,被當時唐朝的河東節(jié)度使范希朝安置載“定襄神武川之新城”(《中國通史》考在大同南百里),后來首領朱邪赤心助唐討藩叛亂,因軍攻被封為大同節(jié)度使,并賜姓李國昌。世居雁北,其子李克用生于金城天王村(應縣城北),李國昌把金城縣治遷到天王村(即今應縣城),李克用英勇善戰(zhàn),尤善騎射,一眼眇,人稱“獨眼龍”,有騎兵一萬,號沙陀軍。878年,李克用殺唐大同防御使段父楚,占領云州。后被唐擊敗,逃于韃靼。881年黃巢起義軍入長安,唐德宗詔任李克用出兵破黃巢,后封為晉王,占據(jù)太原。李克用死后,子李存勖繼晉王位,滅后梁建后唐,即后唐明宗。因為李嗣源是應州人,所以改應州為彰國軍,并在應州城建立祖廟,當時的雁北外無強敵(契丹勢力還未觸及),內擁皇室,況且李嗣源政治較清明,生產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這樣,雁北一帶又為沙陀族所居,后來,這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也與漢族融合了。
    遼、金、元、明、清時期的民族的大融合
    五代前期的安定局面并沒有維持多久,李嗣源死后,代唐而立的后晉高祖石敬瑭(李嗣源女婿),為了取得中原政權,拜北方契丹主為父,出賣國土,換取兒皇帝名號。936年,石敬瑭即皇帝位。派桑維翰為使,割幽、薊、瀛、涿、檀、莫、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十六州給契丹。此后的三百多年,雁北一帶長期與中原分離。
    北宋初年,趙匡胤曾試圖奪回被遼割去的燕云十六州,沒有成功。986年,宋太宗分三路取燕云。西路軍潘美、楊業(yè)曾收復云、應、寰、朔四州。但是由于東、中兩路失敗,西路軍也只好收兵回雁門。這期間,雁北歸宋僅三個月時間。但是宋兵撤走時,將云、應、寰、朔四州部分人民遷回雁門關內。
    宋遼大戰(zhàn)后,遼主派禮部侍郎刑抱樸(應州人)鎮(zhèn)撫州民。經遼統(tǒng)治者的多年經營,經濟才逐漸恢復和發(fā)展起來,這期間也正是遼王朝的鼎盛時期,邊境也相安無事。這從遼清寧二年建筑的、耗資巨萬的應縣木塔和清寧八年建筑的大同華嚴寺可以看出來。遼主敢于在邊境地帶大興土木,說明這時期的雁北一帶生產有了發(fā)展,經濟趨向繁榮。
    此后又經過六十多年,女真族金興起,遼朝衰敗。公元1124年,金滅遼。從此,繼契丹之后,女真族又成為雁北的主人。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興起,從1271年開始,連年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每過一地,大肆擄掠,處于邊陲之地的雁北又遭到了戰(zhàn)亂的禍害。這次戰(zhàn)亂一直延續(xù)了近二十年。直到1230年7月,蒙古軍窩闊臺部攻下天成堡,經西京(大同)至應州,在雁門關與金兵激戰(zhàn),破代州,占領山西。從此雁北又歸屬蒙古。蒙古族在與漢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從民間流傳的夜滅元朝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激烈。但是,盡管這樣,各族人民卻在長期的斗爭生活中,逐漸融合了。
    由于金元以來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殘酷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加上當時連年發(fā)生的水、旱災荒,雁北的經濟也遭到很大的破壞。人口大量逃亡。明初,明成祖為了發(fā)展邊疆經濟,曾從山西腹地大量移民充實塞外。據(jù)洪洞古大槐樹碑文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于燕、趙、齊、魯之境,并在洪洞廣勝寺設局駐員,發(fā)給憑照川資。至今,雁北一帶很多家譜記載,祖上是由洪洞大槐樹遷來。這說明,明朝初年,雁北的居民再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遷徙、交流,從而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的進一步發(fā)展。北方邊境的韃靼、火篩屢次侵入雁北一帶,明朝統(tǒng)治者也多次出兵整套。但外患終未解除。明朝末年,興起的后金兵也曾進入雁北靈邱、應縣一帶。清朝,雁北沒有經過大的戰(zhàn)亂,經濟由所發(fā)展,而且逐步移來一部分滿族人民。使幾千年以來的民族大融洽更穩(wěn)定地向前發(fā)展。
    綜上所述,由于雁北歷史上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所以,自秦以來的二千二百多年,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區(qū)。從現(xiàn)在的許多地名、語言和人民習慣中,仍可看到許多痕跡。譬如應縣的村莊明名稱就有:“韃子營”(大營)、胡疃、胡寨等。但是,“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征服了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生產關系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在和漢族人民的不斷交往中,很快被漢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們在和漢族人民相處中,發(fā)展了經濟,交流了文化,逐漸與漢族融合,形成了我們今天人口繁衍的中華民族。
    中原文化:古晉史話【二】
    山西古都知多少
    近年來,我國歷史地理學界興起了一門新的分支學科——中國古都學。中國古都學將古都定義為:凡中國古代獨立王朝或政權的都城(含陪都),有一定的年代,其遺址的現(xiàn)代地理位置確切,距現(xiàn)在有關城市較近,都可叫作古都,都是中國古都學研究的對象。
    山西歷史悠久,戰(zhàn)略地位重要,古代曾有19個王朝或政權在其境內建都14處,根據(jù)上述古都的定義標準,這些都城都屬古都。
    山西建都政權最多的古都當屬省會太原市。太原古稱晉陽,從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到前425年趙獻子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晉陽為趙國都城29年;十六國時期,氐族所建的前秦政權在晉陽建都2年;唐末五代,沙陀貴族李克用的晉政權以晉陽為都17年;五代十國時期劉崇所建北漢政權在晉陽建都29年。此外,北齊、唐、后唐等政權還以晉陽為“別都”,陪都達百數(shù)十年之久。
    山西建都時間較長的古都城市還有侯馬市、大同市、臨汾市和夏縣。侯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絳,是著名諸侯國晉的都城,從公元前585年營建到前370年遷都屯留,晉陽以此為都達216年;大同市古稱平城,從公元398年到公元493年,此城為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北魏政權的都城96年。此外,大同還是契丹族所建的遼政權和女真族所建的金政權的陪都;臨汾市古稱平陽,從公元前453年到前416年,平陽為韓國都城38年;秦漢之際,西魏王魏豹以此為都2年;十六國時期,從309年到318年,匈奴左部帥劉淵所建漢政權以此為都10年。夏縣古稱安邑,從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到前365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地為魏國都城89年。
    除此而外,建都時間較短(不足15年)的山西古都城市計有:屯留縣,公元前370年到前359年,為晉國都城12年。沁水端氏鎮(zhèn),前359年到前349年為晉國都城11年。長子縣,從386年到394年,為西燕政權都城9年。朔州市,古稱馬邑,隋末唐初從617年到620年為定揚可汗劉武周都城4年。長治市,古有黎亭,十六國時期從305年到308年為劉淵漢政權都城4年。離石市,304年為劉淵漢政權都城1年;唐初619年到620年為劉王劉季真割據(jù)政權都城2年。陽高縣,東漢初稱高柳,從公元40年到41年,為漢帝盧芳割據(jù)政權都城2年。方山縣,古有左國城,公元304年到305年為劉淵漢政權都城2年。隰縣,十六國時期稱蒲子,公元308年到309年為劉淵漢政權都城2年。
    中原文化:古晉史話【三】
    唐代晉陽多寺廟
    被稱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晉陽,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乃全國佛教活動的中心之一。內外遠近眾多的寺廟伽藍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晉陽的佛教盛況?!杜f唐書·裴休傳》“太原……近名山,多佛寺”。元好問《威德院功德記》“并州,唐以來圖經所載,佛踏廟處示他郡為尤多?!备鶕?jù)現(xiàn)有古籍記載,唐代晉陽的佛寺廟院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前朝所建寺廟。這類寺廟一般規(guī)模大,名氣高,香火盛。最早的有東漢建安年間建的普光寺,該寺唐初賜名普照寺,唐中宗時避天后武則天諱而改名普光寺。北魏時在陽曲縣西三十里虎狼山建有冶平寺,東魏權臣高歡在晉陽城內建的定國寺等都是唐代名剎。北齊時在晉陽城外建的寺廟有:崇福寺,天保二年(551年)高僧永安建,武則天時御史大夫魏元忠曾為其撰寫《崇福寺鐘銘》。法華寺,在晉陽城西十五里的蒙山,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原名開化寺,寺后依山刻佛像,高二百尺(66.66米)。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造高大佛閣,以庇尊像。李淵鎮(zhèn)晉陽,曾到此寺瞻禮。夜夢化佛,遂起兵建唐。童子寺,在晉陽西十里的龍山,天保七年(556年)弘禮禪師建,寺內有石刻造像,高一百七十尺(63.3米)。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曾于顯慶六年(661年)來此瞻禮。
    二是由官衙名宅改建的寺廟。晉陽多前朝官衙名宅,唐代為了保存這些建筑,將其改為佛寺,供人瞻禮。這類寺廟有,高歡在天龍山的避暑行宮改為天龍寺;并州尚書省改為大基圣寺;王韶宅先改為百官寺,又改為解脫寺;斛律明月宅,唐改為正覺寺;蕭(王禹)宅,改為開元寺;宇文述宅,李淵晉陽起兵于此發(fā)端,因此改為義興寺。
    三是唐代新建寺廟,主要有奉圣寺,在晉祠南,武德五年(622年),鄂國公尉遲恭將自己的別墅指出建佛寺,唐高祖李淵賜名“十方奉圣禪寺”。尉遲恭晚年皈依佛門,在此寺棲居。崛(山圍)寺,在陽曲縣西三十里崛9山圍)山上,貞元二年(786年)建,初名三教堂,后改為多佛寺。此外,唐代在晉陽及其附近新建寺廟還有千佛寺、圓通寺、龍泉寺、華塔寺,閑居寺等。
    唐代晉陽大佛寺
    唐北都晉陽佛教興盛,寺廟眾多,著名的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
    大佛寺創(chuàng)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有位名叫澄空的和尚,年二十歲,他在晉陽汾水以西建寺后,誓愿要在寺中鑄一高七十尺的巨型鐵佛。于是澄空四處化緣,用了二十年的時間聚集金炭,開爐鑄像,不幸佛像沒有鑄成。澄空稽首懺悔,繼續(xù)為鑄佛不遺余力。又過二十年,已是唐初,二次開爐造佛又遭失敗。年過六旬的澄空和尚仍不灰心,矢志不移,決心再次精心準備,誓在有生之年造成佛像。又是二十年艱辛努力,三次開爐造佛,遠近僧俗萬人,前來觀瞻鑄佛盛況。澄空登上百尺爐巔,對觀眾高聲喊道:“我年輕時就發(fā)下大愿,鑄寫大佛,現(xiàn)已八旬,曾兩次造佛不就,這次如再遭違心,這輩子恐難以完成夙愿了。今日開爐,我將與金液同鑄佛像。如果大佛造就成功,五十年后吾將為佛再建重像?!庇^眾聽后無不人人淚下,號泣諫之,但澄空決心以死明志。等到爐口開啟,金液噴射,澄空向眾人揮手致謝后,飛鳥一般縱身跳入滾滾鐵流之中。佛像終于造就,其相莊嚴端妙,毫發(fā)胥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大佛寺遂成晉陽城中著名寺院。唐玄宗開元年間,節(jié)度使李(日高)鎮(zhèn)守晉陽,看到佛像為風日所侵,便捐資七萬緡,建重閣以護之,名曰“平等閣”。此距澄空捐軀造佛正好五十年。此后,大佛寺更具盛名,遠近僧俗紛紛前來頂禮膜拜。直到宋初,宋太宗平北漢火燒晉陽城,大佛寺及佛像一起隨城焚毀。
    中原文化:古晉史話【四】
    山西票號知多少
    山西票號在近代中國經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清代到民初活躍在中國金融業(yè)近百年,山西票號有多少,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說法:
    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陳其田著《山西票莊考略》(以下簡稱“考略”),全國票號有60家,其中山西票號52家。
    1985年5月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盛慕杰主審的,供高等財經院校試用教材《中國近代金融史》(以下簡稱“近代史”)稱:有票號32家,其中平遙、祁縣、太谷23家,南邦2家,地址不祥的7家。
    1996年6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由張鞏德主編的《山西票號綜覽》(以下簡稱“綜覽”)稱:山西票號有43家,南邦票號8家,共51家。
    1982年8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以下簡稱“文史資料”)第20輯,楊固之等所寫《天津錢業(yè)史略》一文稱:山西票號盛時達34家,外邦票號3家。以上四種刊物所列的票號名稱有一部分是共同的,有一大部分是各不相同的。但這些刊物所列名號都是有出處的,有根據(jù)的,如“考略”提出山西票號是根據(jù)《支那經濟全書》《支那半月刊》《晉商盛衰記》和范椿年的《山西票號之組織和沿革》以及其它出版物和經理們提供開列的。其它也都有各自的根據(jù)。
    根據(jù)四種刊物綜合起來,全國共有票號90家,其中山西票號80家,外省票號10家。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在三種以上刊物都有的31家。
    其中四種刊物都有的17家,計有:日升昌、蔚泰厚、蔚盛長、新泰厚、天成亨、協(xié)和信、協(xié)同慶、百川通、乾成亨、蔚長厚、合盛元、元豐久、三晉源、存義公、志成信、協(xié)成乾、蔚豐厚。
    三種刊物上有的14家,計有:寶豐隆、大德通、大德恒、大盛川、世以信、綿生潤、大德川、大德玉、聚興和、聚興隆。
    其中有外省的4家:天順祥、義善源、阜康、源豐潤。
    二、在兩種以上刊物上有的7家。在“綜覽”和“近代史”上有的,有:日新中、大德興、謙吉升、其德昌。在“綜覽”和“文元史資料”上有的,有:大慶。在“考略”和“近代史”上有的,有:胡通裕。三:只在一種刊物上有的52家。
    “考略”25家:有:中興和、天德隆、裕源涌、恒隆光、公合全、大美玉、福成德、公升慶、長慎涌、永泰發(fā)、恒義隆、長順涌、蔚豐泰、天盛恒、蔚泰永、乾隆長、蔚成亨、新豐厚、永泰慶、長盛川、自成信、百川達、大德祥。南邦的:浚川源、恒濟。
    “綜覽”13家:有:云豐泰、松盛長、義盛長、祥和貞、匯源涌、永泰慶、永泰裕、興泰魁、三和源、大德源、義成謙。南邦:楊源豐、晉益升。
    “近代史”8家,有:廣泰興、聚發(fā)源、萬成和、承光慶、義興永、隆盛長、萬盛長、光泰永。
    “文史資料”6家,有:天成厚、志一堂、源利通、同慶豐、蔚豐長、元順長。
    以上所列票號名單,仍可能有不完善,不準確之處。但可以說是至今為止最全面的一個名單,基本可以反映山西和全國票號機構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