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中藥學三大重點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提供“2017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中藥學三大重點”供廣大考生參考,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網(wǎng)站的更新!
    2017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中藥學三大重點
    重點一:中藥的性能
    1、四氣確定依據(jù)
    是依據(jù)藥物作用于人體后的反應總結而成。凡是能治熱證的藥物,多屬寒涼或涼性;能治寒證的藥物,多屬熱性或溫性。
    如黃連可以清熱瀉火,便屬寒性;干姜可溫中散寒,則屬熱性。
    2、五味確定依據(jù)
    一是藥物的真實滋味;
    二是藥物的功能。
    3、升浮與沉降藥物確定依據(jù)
    (一)藥物的質地輕重
    (二)藥物的氣味厚薄
    (三)藥物的性味
    (四)藥物的效用
    4、歸經確定依據(jù)
    (一)藥物特性
    (二)藥物療效
    5、各種味道藥物功效
    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活血作用。
    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作用。
    澀,能收、能斂。同酸味一樣有收斂固澀作用。
    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
    重點二:中藥的配伍
    1、單行
    即應用單味藥就能發(fā)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如獨參湯,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
    2、相須
    即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強清熱瀉火效果等。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兩藥同用,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茯苓能增強黃芪的補氣利水效果。
    4、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殺半夏。
    6、相惡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害反應。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8、詳解
    在藥物七情中,單行既不增效或減毒,也不增毒或減效,臨床可據(jù)情酌選;
    相須、相使表示增效,臨床用藥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殺表示減毒,應用毒烈藥時需考慮選用;
    相惡表示減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則上應絕對禁止。
    重點三:方劑與治法
    1、常用的治法
    (一)汗法:是通過發(fā)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
    (二)吐法:是通過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
    (三)下法:是通過蕩滌腸胃,瀉出腸中積滯,或積水、蝦血,使停留于腸胃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四)和法:通過和解或調和的作用以達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種治法。
    (五)溫法:是通過溫中、祛寒、回陽、通絡等作用,使寒邪去,陽氣復,經絡通,血脈和,適用于臟腑經絡因寒邪為病的一種治法。
    (六)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以清除火熱之邪,適用于里熱證的一種治法。
    (七)消法: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之結,使之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
    (八)補法:通過滋養(yǎng)、補益人體氣血陰陽,適用于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療方法。
    2、組方原則
    (一)君藥
    (二)臣藥
    (三)佐藥
    (四)使藥
    3、組成變化
    (一) 藥味加減變化
    (二)藥量加減變化
    (三)劑型更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