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說課稿:過秦論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教師資格考試欄目為大家分享了“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說課稿:過秦論”,希望對考生能有幫助。想了解更多關于教師資格考試的訊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網(wǎng)站的更新。
    開場白: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過秦論》。
    一、說教材
    《過秦論》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作者賈誼在本文中論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寫好議論文。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三篇,是因為學生已經(jīng)對古人的議論文寫作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習本課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古人寫作議論文的技巧。為了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并實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掌握文言學習方法、學會議論文寫作的技巧,我將本文擬定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采用“說史析文論英雄”的評書演講方式,疏通文意,歸納文言文字、詞、句基礎知識。
    由于本班學生基礎較好,掌握字詞基礎的能力較強,所以,根據(jù)大綱和考綱對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具體要求,我把重點放在了第二課時,我對第二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二、教學目標:
    1、 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2、 掌握本文所體現(xiàn)出的議論文寫作技巧。
    3、讓學生在感悟大秦人的奮進精神的同時,對“施仁義”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體會。
    (設計意圖:根據(jù)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不能很好主動探究并學以致用的現(xiàn)狀,我擬確定以上教學目標。前兩個目標比較常規(guī),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訓練思辨能力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議論文寫作技巧。這里特別強調(diào)第三點目標,這是課本上和傳統(tǒng)的教學中沒有提到的。這一設計著重在于激發(fā)學生作為秦人后代的自豪感,學習大秦人的奮進精神。并結合現(xiàn)實,理解“施仁義”的現(xiàn)實意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根據(jù)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分析導致其迅速滅亡的原因。理解文章層次及寫作意圖,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1、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2、結合學生寫作實踐,學習鑒賞本文的議論文寫作技巧。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認識“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本課屬于自讀課文,應該更側重于讓學生自主探討,并從中有所收獲。所以,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來鑒賞本文,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有目的學習,從而實現(xiàn)學有所獲的目標。)
    四、教法、學法:
    教法:誦讀法、引導分析法
    (設計意圖: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引導分析法進行教學。因為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tài),如節(jié)奏、語調(diào)、語氣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引導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載的道,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能力。)
    學法:互助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設計意圖: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會,在本課教學中始終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第一課時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本節(jié)課依然采用學生互助討論、教師引導的方法讓學生去理解文章。通過讓學生將本文與所學過的兩篇古代論文與自己的作文進行比較鑒賞,達到知識遷移、前后聯(lián)系、融會貫通的目的。從而用所學的技巧來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課前誦讀課文,并配以影視劇《大秦帝國》的視頻、音樂片段。
    (設計意圖:課前閱讀是我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一個常用舉措,利用課前準備的時間讓學生誦讀所學文章,這樣有兩個目的:一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盡快進入課堂角色,熟悉課文;二是可以節(jié)省課堂上的有效時間,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探究討論?!洞笄氐蹏酚耙暺文康氖牵阂灰饘W生的學習興趣,二讓學生感受大秦帝國的氣勢,為本節(jié)課的討論打下一個情感基礎。)
    (二)探討主題:
    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節(jié)課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論點。我在此處設置了幾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強食”在文中演變?yōu)榱?ldquo;強肉弱食”。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 、陳涉四種力量用符號“〈”連結排列起來。然后,按例句“‘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文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弱:陳涉的實力 < 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 < 秦國的實力 < 秦王朝的實力(強),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設計意圖:基于上節(jié)課的學習,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學生很容易將文章中的幾種力量進行大小排列。用數(shù)學公式來表示課文內(nèi)容, 激起學習興趣, 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至于找文中對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 需要反復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運用原句, 也能促使學生細讀課文, 理解文句詞語,抓住重要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學習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過程, 也是自學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兩步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既是上節(jié)課內(nèi)容的延伸,又為本節(jié)課著重分析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2、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設計意圖:該討論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發(fā)開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閱讀語段,篩選信息,學習歸納。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認真自讀課文,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1—3段時,感受大秦人的奮進精神。)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 請從課文中挑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設置意圖:本題目的在討論“仁義不施”的表現(xiàn)及作者的寫作旨意。在討論中,強調(diào)教師點撥, 精簡知識講授; 強化誦讀自學,將理解文意與理解語言緊密結合, 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思維訓練。將“仁義不施”這一抽象道理具體化, 訓練了學生篩選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維深刻性訓練、鑒賞評價訓練、語言訓練都得到落實。)
    4、同學們能不能結合現(xiàn)實談談對“仁義不施”的思考。同時結合我國當前的基本政策,說說“施仁義”的意義。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更深一層認識“施行仁義”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賈誼的一片良苦用心。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黨的親民政策,培養(yǎng)學生熱愛黨和政府的情感。)
    
教師資格證說課稿 教師考試備考輔導 教育學資料 教育心理學資料 綜合素質(zhì)資料 教育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