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司考行政法知識點:行政訴訟

字號:


    2017年司法考試已拉開序幕!出國留學網(wǎng)司法考試欄目發(fā)布“2017司考行政法知識點: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希望可以幫到廣大考生,了解更多相關詳情,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網(wǎng)站的更新!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受案范圍是指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行政爭議的種類和權限。這里的關鍵問題有:
    1.行政爭議與民事糾紛的區(qū)別。所謂行政爭議,是指因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實施公務活動而發(fā)生的法律爭端,與民事糾紛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
    (1)主體不同。行政爭議的一方當事人通常是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公務組織,而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通常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法律依據(jù)不同。如果爭議的發(fā)生原因是公法適用行為,應當認定為行政爭議。行政機關是否應當適用公法,應當由法院作出客觀的判斷;在客觀上應當適用公法時,即使行政機關認為應當適用私法,其行為引起的爭議也屬于公法爭議。
    (3)原因和過程不同。發(fā)生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的爭議,應當認為具有公法的性質。
    (4)權利義務不同。行政機關享有的權利具有獨占性。如果行政機關行使了只有它才能行使的權利,履行了只有它才能履行的義務,因此引起的爭議就具有了不同于一般民事糾紛的行政性質。
    (5)公權力因素。行政機關行使公權力的行為以及利用公權力形成的便利條件的行為,屬于公法行為,因此引起的屬于行政爭議。
    (6)目的不同。行政機關以行政管理或者公務為目的實施的行為引起的爭議通常是行政爭議。
    (7)有利于相對人或者爭議的解決。以行政訴訟方式解決爭議對相對人有利或者有利于爭議的解決的,應當賦予有關爭議以行政爭議的性質。在具有兩可的情況下,當事人享有選擇權。
    上述標準并非絕對,有些法律爭端客觀上就是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的混合或者競合。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注意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的區(qū)別之外,還需要考慮如何處理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的關系。
    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經(jīng)專利管理機關調解后一方或雙方反悔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訴訟的,以及專利管理機關作出行政處罰后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服以專利管理機關為被告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各應作為何種案件受理的批復》(1995年7月7日)的規(guī)定。專利侵權案件中有關賠償責任和賠償數(shù)額的糾紛,若專利管理機關調解后,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反悔的,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專利管理機關依據(jù)專利法第60條(現(xiàn)行專利法第65條)的規(guī)定,作出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的處理決定,若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對專利管理機關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以專利管理機關為被告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
    2.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的區(qū)別。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行為具有個人行為和公務行為兩種可能性,只有公務行為引起的爭議才屬于行政爭議。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區(qū)別標準主要是:
    (1)身份。只有具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身份的人才有權實施公務行為。
    (2)名義。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以所在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的行為才有可能是公務行為,確定名義的主要標準是制服、證件等公務標志。
    (3)權限。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職務關系委托權限內實施的行為才是公務行為。 (4)時間和地點。在上班時間和辦公場所實施行為通常是公務行為。
    (5)目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以公務目的實施的行為才屬于公務行為。
    (6)關聯(lián)性。只有與公務密不可分的行為才是公務行為。
    上述標準不是絕對的,應當綜合應用,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認定。
    3.行政爭議的種類。行政爭議的種類和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從主體來看,行政爭議可能發(fā)生在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行政機關與行政機關、行政機關與公務人員、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甚至發(fā)生在國內行政機關、外國的行政機關、外國人或者國際組織之間;從發(fā)生原因來看,可能是因外部行為,也可能是因內部行為而發(fā)生的爭議;從內容來看,可能是因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和解釋而發(fā)生的爭議,也可能是因為事實的調查和認定而發(fā)生的爭議。所有這些爭議,可能是法律性質的爭議,也可能是政治性或者純粹技術性問題而發(fā)生的爭議,并非都適合通過行政訴訟的途徑解決,因此產(chǎn)生了行政訴訟與其他法律救濟途徑在行政爭議解決方面的銜接和協(xié)調問題,這首先要求劃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爭議的種類和范圍。
    4.哪些行政爭議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受一個國家的憲政體制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傳統(tǒng)和學理研究等多種主客觀原因的制約。具體而言:
    (1)公民基本權利保護。從基本權利保護這一法治國家的要求來看,憲法在設定公民基本權利的同時,就意味著設立了相應的行政訴訟救濟制度。只要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了行政機關管理活動的影響,公民就可以起訴。換句話說,基本權利保護和****保障要求將一切影響公民基本權利的行政活動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職能分工體制。每一種國家權力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專長,只適合處理特定的問題。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因受其專業(yè)、程序的限制,并不適合也不可能處理所有的行政爭議。因此,職能分工體制客觀上要求限制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3)司法政策。在基本權利保護和憲政職能分工體制的矛盾協(xié)調中,人民法院的基本立場影響著法定受案范圍的實際運作效果,人民法院在受案范圍大小的確定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和裁量權,往往通過司法解釋和個案中的法律解釋調節(jié)受案范圍的大小。
    (4)學理研究。學界有關公共利益、行政行為、事實行為、受案范圍、審查范圍、原告資格等基本概念的解釋,是影響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