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起源

字號:


    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乞巧節(jié)或七姐誕,始于漢朝,是流行與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祈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那么七夕起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國留學網小編為您解答,歡迎閱讀。
    七夕起源
    七夕節(jié)的起源
    七夕節(jié)的起源問題已經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七夕節(jié)何以形成、何時形成、在起源上與牽??椗裨捰袩o關聯(lián),這是在考證七夕節(jié)起源時無法回避的三個方面。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諸說并立。在辨析七夕節(jié)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關系時亦兼論二者各自起源,但學者們在七夕節(jié)起源問題上并未達成共識。就七夕節(jié)與牛郎織女神話的關系問題來看,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二者本無關系,在各自發(fā)展中于某一時間合而為一;二是認為二者是一非二,在起源上具相互衍生的關系。到底是牛郎織女的的傳說造就了七夕佳節(jié),還是七夕佳節(jié)正好遇到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得以流傳至今呢?這就要從兩者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的時間先后來看了。
    關于牛郎織女傳說的典籍記載,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二為《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神女,不可求死。”這些記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這幾句話描述了織女沒有織布,牽牛不拉車,顯然,此時描繪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主要還是作為帶有農耕文明和家庭手工業(yè)文明的象征的兩個星宿出現(xiàn),并沒有出現(xiàn)傳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關系和相關情節(jié),這時的織女與牽牛并沒有產生男女關系。后來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東漢時期,演繹成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史記》里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里,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系。而作為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由此可見,對牛郎織女二星的歌詠,從周末經春秋戰(zhàn)國,再由漢初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流傳數(shù)百年間,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而那時候的七月七日已經是規(guī)模不小的歲時節(jié)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剛開始時只是作為一個節(jié)令。從歷史文獻來看,七夕節(jié)起源時間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與星象、物候密切相關。
    據(jù)說七夕的節(jié)日在戰(zhàn)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jù)明代羅頎《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與所載時間相隔太遠,恐不足信。關于七夕乞巧風俗最早的記載當數(shù)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文中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后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中時,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愛連’。” 又載:“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于襟褸。”這兩條記載都可以說明,西漢初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漢代這些風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由此可見,七夕并非是牛郎織女傳說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節(jié)日。
    關于七夕節(jié)的起源,我們可以從七夕風俗中去探尋。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自然的崇拜?!短接[》卷三十一引東晉周處《風士記》:“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是視為谷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蠶神,谷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至于在七夕拜牽牛和織女二星,是因為兩星的運行七月顯得最為突出。
    “七夕”也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據(jù)《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shù),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所以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独m(xù)齊諧記》記載:“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為時間上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因此,在七夕風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風俗,都是源于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豐收美滿之意。對時間的崇拜,也延伸到對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風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風俗。楊琳在研究七夕節(jié)的起源時,結合民俗學相關原理、結合類書、文人筆記、地方志等相關記載資料,對七夕節(jié)的起源問題作了詳細的辨析:七夕節(jié)的成因在于“七在古代文化中是個具有生殖魔力的數(shù)目,古人將七月七日作為節(jié)日是崇拜七這個神秘之數(shù)的結果,其實質是對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在七夕節(jié)這天往往會進行乞子的活動。
    七夕節(jié)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與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結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時期,百姓長期處于戰(zhàn)亂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愿望在現(xiàn)實中很難實現(xiàn),于是便向傳說中的人物去乞求。此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善,并與七夕節(jié)相互融合,七夕節(jié)成為普遍的節(jié)日。除了乞巧的習俗外,七夕節(jié)在此期間還多了乞求富貴、長壽、生子的習俗,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也成了人們的情感寄托。由于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在封建社會又通常被視為繁衍后代的工具,生下男嬰因而成為女性為提高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為七夕節(jié)民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過分別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和七夕節(jié)的探源可見,七夕節(jié)的起源主要來自古代人民對星辰、對自然以及時間的崇拜,其起源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毫無關系的。但隨著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fā)展演變及其故事中傳達的人類情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融合交匯的。
    節(jié)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shù)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shù)字崇拜現(xiàn)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shù)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jié)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饵S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fā)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y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后的牙齒長齊,發(fā)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fā)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fā)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shù)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吨芤?middot;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huán),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七夕起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