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司馬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更多相關教學反思內(nèi)容,盡在實用資料欄目。
司馬光教學反思(一)
每次教學完《司馬光》后,我總是在拓展延伸階段問:你還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此問題一經(jīng)拋出,小朋友們便嘰嘰喳喳地連比帶劃談論開了???,每次在班上匯報交流時,小朋友們的臉上便會被沮喪之情籠罩著。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孩子年紀小,思維較單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馬光的"砸缸"作比較,還是遜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喪嗎,連老師也覺得異常掃興!可憐我就這樣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這學期,我再教《司馬光》一文時,大膽作了新的嘗試。
師:小朋友,喜歡司馬光嗎?為什么?
生1(邊掰著手指頭邊答):我非常喜歡他。第一:他勇敢,別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點都不慌;第二:他聰明,懂得用石頭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覺得司馬光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平時肯定很喜歡幫助別人,我喜歡他。
生3:司馬光看起來年紀跟我們差不多,卻比我們強多了,我真佩服他!
師:老師也跟大家一樣喜歡司馬光。不過,陳老師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當時在場,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辦法來呢。想不想試試,看看自己在困難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馬光一樣,做到不慌張,能動腦筋想出好辦法呢?
(在老師鼓勵性語言的激勵下,小朋友的情繳被調動起來了。"我們想試一試""老師,你快說嗎""我們肯定不比司馬光差"等等的喊聲充斥著整個班級。我心中暗自竊喜。)
課件出示:
出示畫面:在放學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間鼻子出血不止。
(畫面出現(xiàn)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沒有合攏過,嘰嘰喳喳地與小伙伴們討論著,熱切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解決辦法。在班上交流,我一邊傾聽一邊暗暗驚嘆著: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覷。)
代表1:我趕快把她扶住,讓她把頭抬高,拿出干凈的紙巾幫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這么做鼻血還會流出來嗎?有了,讓她把中指朝上舉,健康課的張老師說這樣鼻血就會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XX的做法讓她把頭抬高。頭一抬高,鼻血不就會流進嘴巴里嗎,惡心極了!我倒覺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這時還止不住的話,咱們可得趕緊問清電話號碼打電話到她家里,請她的爸爸媽媽馬上來接她。
代表4:小妹妹這時肯定是又害怕又難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幫她脫書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嗎?
(說到動情處,這幾個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見此情景,我想請幾代小朋友上臺進行情境表演。沒想到這隨思隨想的環(huán)節(jié),很快把本堂課推向了高潮。)
臨下課之前,我還請小朋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曾遇到過哪些困難或危險,自己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教室里又沸騰開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綻放異彩:
生4:(靦腆地微低著頭):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腳踩到了家里的小花貓貝貝的長尾巴上,它一轉頭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腳背上頓時留下了幾個深深的牙印,還滲出了點血。我趕緊走水池邊,打開水龍頭拼命沖洗頭傷口,傷口被沖洗得干干凈凈的。我趕緊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還帶我去打了預防針呢。
生5:上學期吧,那時我剛入小學沒幾天,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錢交給他,我壯著膽子跟他說我哥哥快過來了,錢在他那兒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這位大哥哥卻大步走遠了,錢也不要了??晌?-哪有哥哥呀!……
真沒想到不讓"小司馬光"繼續(xù)"缸"后,反而涌現(xiàn)了更多機智勇敢的小司馬光!
教完這堂課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應積極開發(fā)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悟語文,用語文,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其二:拓展訓練不是要學生鉆牛角尖,走死胡同,澆滅學生創(chuàng)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現(xiàn)有生活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思維,展開想像,大膽創(chuàng)新,展示個性。
其三:教師要敢于跳出編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維定勢的"套子",帶領學生大膽地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允許教師根據(jù)對教材的獨特見解,靈活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我想,這也是編者愿意、樂意看到的。
司馬光教學反思(二)
對于“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于這個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伙伴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伙伴、司馬光分別是什么反應?
板書:
別的小朋友司馬光
慌不慌
(嚇哭了,舉、砸叫著喊著找大人)
通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著冷靜。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么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伙伴?經(jīng)過討論:
方法1:我叫小伙伴們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裝滿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們只有幾個小朋友的,推不動的。
生2:而且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著喊著,哪還有力氣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3:他們在花園里玩,不一定有繩子的,有可能等繩子找到了,那個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給他繩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們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這樣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覺得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好!這樣,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三)
在教學中我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chuàng)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nèi)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lián)系這一段的內(nèi)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jù)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淘氣的鎮(zhèn)源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nèi)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xiàn)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四)
記得以前,每次教學完《司馬光》后,我總是在拓展延伸階段問:你還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此問題一經(jīng)拋出,小朋友們便嘰嘰喳喳地連比帶劃談論開了??桑看卧诎嗌蠀R報交流時,小朋友們的臉上便會被沮喪之情籠罩著。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孩子年紀小,思維較單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馬光的砸缸作比較,還是遜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喪嗎,連老師也覺得異常掃興!可憐我就這樣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這學期,我再教《司馬光》一文時,大膽作了新的嘗試。
師:小朋友,喜歡司馬光嗎?為什么?
生1(邊掰著手指頭邊答):我非常喜歡他。第一:他勇敢,別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點都不慌;第二:他聰明,懂得用石頭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覺得司馬光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平時肯定很喜歡幫助別人,我喜歡他。
生3:司馬光看起來年紀跟我們差不多,卻比我們強多了,我真佩服他!
師:老師也跟大家一樣喜歡司馬光。不過,陳老師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當時在場,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辦法來呢。想不想試試,看看自己在困難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馬光一樣,做到不慌張,能動腦筋想出好辦法呢?
(在老師鼓勵性語言的激勵下,小朋友的情繳被調動起來了。我們想試一試老師,你快說嗎我們肯定不比司馬光差等等的喊聲充斥著整個班級。我心中暗自竊喜。)
課件出示:
出示畫面:在放學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間鼻子出血不止。
(畫面出現(xiàn)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沒有合攏過,嘰嘰喳喳地與小伙伴們討論著,熱切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解決辦法。在班上交流,我一邊傾聽一邊暗暗驚嘆著: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覷。)
代表1:我趕快把她扶住,讓她把頭抬高,拿出干凈的紙巾幫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這么做鼻血還會流出來嗎?有了,讓她把中指朝上舉,健康課的張老師說這樣鼻血就會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XX的做法讓她把頭抬高。頭一抬高,鼻血不就會流進嘴巴里嗎,惡心極了!我倒覺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這時還止不住的話,咱們可得趕緊問清電話號碼打電話到她家里,請她的爸爸媽媽馬上來接她。
代表4:小妹妹這時肯定是又害怕又難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幫她脫書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嗎?
(說到動情處,這幾個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見此情景,我想請幾代小朋友上臺進行情境表演。沒想到這隨思隨想的環(huán)節(jié),很快把本堂課推向了高潮。)
臨下課之前,我還請小朋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曾遇到過哪些困難或危險,自己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教室里又沸騰開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綻放異彩:
生4:(靦腆地微低著頭):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腳踩到了家里的小花貓貝貝的長尾巴上,它一轉頭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腳背上頓時留下了幾個深深的牙印,還滲出了點血。我趕緊走水池邊,打開水龍頭拼命沖洗頭傷口,傷口被沖洗得干干凈凈的。我趕緊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還帶我去打了預防針呢。
生5:上學期吧,那時我剛入小學沒幾天,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錢交給他,我壯著膽子跟他說我哥哥快過來了,錢在他那兒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這位大哥哥卻大步走遠了,錢也不要了??晌?-哪有哥哥呀!……
真沒想到不讓小司馬光繼續(xù)缸后,反而涌現(xiàn)了更多機智勇敢的小司馬光!
教完這堂課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應積極開發(fā)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悟語文,用語文,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其二:拓展訓練不是要學生鉆牛角尖,走死胡同,澆滅學生創(chuàng)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現(xiàn)有生活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思維,展開想像,大膽創(chuàng)新,展示個性。
其三:教師要敢于跳出編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維定勢的套子,帶領學生大膽地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允許教師根據(jù)對教材的獨特見解,靈活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我想,這也是編者愿意、樂意看到的。
司馬光教學反思(五)
《司馬光》一文,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正好趕上周喜蘭書記到我們學校試導,通過周書記的聽、評課,讓我真是茅塞頓開,受益非淺,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可取與需要改進之處。從我自身來說,還是比較喜歡上低年級的語文課,這一點也得到了周書記的肯定。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安排了趣味識字、朗讀訓練、模仿動作表演、思維拓展訓練、說話練習,多花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意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自然地進行德育教育,讓教與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但由于我低年級教學經(jīng)驗的不足,導致教學中存在著不周到之處。
其一,缺少了寫的環(huán)節(jié),雖然第一課時里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后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huán)節(jié):一( )假山一( )缸一( )( ),周書記就特別提出了,在這除了口頭填,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的確,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里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盡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其二,在課的結尾處,我設計了拓展訓練: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呢?(要求:大膽想象。)由于時間倉促,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很正確的評定。孩子們相象豐富,有說找梯子的,也有說幾個小朋友疊起來,把那個落水的小朋友扯上來。聽了他們的回答,當時只記得表揚大家愛動腦,想出了新辦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們這個辦法是否可行。周書記就提出了,要是找梯子的話那還不如喊大人快,幾個小朋友疊在一起,下面的那個孩子能承受得住嗎?另外,就此引導到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孩子們像司馬光一樣,做聰明的孩子。我一聽,對呀,真是大大的失誤。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著、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盡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二
課文教學進入尾聲,學生了解了司馬光在面對困難時沉著機智,想出辦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僅值得贊揚,更值得我們向他學習,我借機想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你還能相處別的辦法就出那個小朋友嗎?這一問,似一石激起千層浪,還沒等我說“你先想一想”,就有幾個同學舉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平時最喜歡發(fā)言,但他的發(fā)言總是不貼邊”的郭浩洋,原本不想叫他說話,可是見他急的直晃舉著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軟”叫到了他,他的辦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邊說還一邊用簡單的動作表演,我一聽,笑了。心想:多好的辦法呀!這小家伙今天的發(fā)言最“貼邊”了??磥?,對于郭浩洋這樣的孩子,今后還是要多給他一些機會,不能老用那種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人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的”。
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強調學生進行自主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學中要充滿著有個性和積極思維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干、學做人。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5》中的《司馬光》是一篇傳統(tǒng)教材,教學時怎樣才能體現(xiàn)新大綱的精神呢?針對本文的教學重點,我對《司馬光》做了如下教學反思:
一、讀一讀、演一演、問一問
課文中司馬光是怎樣救掉進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關“怎樣救”的段落。讀一讀,畫出“怎樣救”的句子,點出重點詞語。(“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體會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看誰把司馬光的表情、動作演得像。(表演、評議)
3、再讀第5自然段,對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的表現(xiàn)提出問題,想想、議議。(liuxue86.com教師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啟發(fā)引導學生通過再讀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馬光為什么“沒有慌”?當時他會怎么想?他怎么會知道“舉起一決石頭,使勁砸那口缸”?石頭是哪里來的?為什么要“幾下子”把缸砸破?使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養(yǎng)學生逐漸養(yǎng)成會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對司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險時“沒有慌”,沉著冷靜,急中生智,動腦筋、想辦法,化險為夷會有更進一歲的理解。)
4、引讀第5自然段,說說你從司馬光的表現(xiàn)中明白了什么?你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讓學生從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說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見。)
5、引讀第4自然段:當看到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里。別的小朋友是怎么辦的?
6、大組對比讀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馬光、掉進缸的小朋友、眾小朋友)看誰演得最像。再說說“都慌了”和“沒有慌”的不同結果。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讓我們來看看司馬光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讀讀課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樣的水缸?用“____”畫出有關句子。(第二自然段)
2、認真讀第二自然段,觀察插圖。(有條件的學??捎猛队皟x將課本中的插圖放大,集體現(xiàn)察。)
小組討論:一個小朋友掉進那口水缸里,司馬光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個小朋友?(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認真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圖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寫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們的個子還高。而且體積大,能裝許多水。學生在讀讀、看看、議議中弄明白,那樣“大”的水缸,又是“裝滿”了水,說明小朋友掉進缸以后,整個兒會被淹沒,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司馬光要“砸破”那口缸,讓水流出來,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設計
你認為還有什么辦法能救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可讓學生充分地想象,允許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辦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樹枝伸下去讓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樹枝眾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說一齊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給予充分肯定,也鼓勵有爭論。)
四、擴展活動
在學生已充分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可安排一些“難題”讓學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時油鍋突然燃起來了怎么辦?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辦?熱鬧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辦……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張,要積極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在說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
司馬光教學反思(六)
《司馬光》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第8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假山下的大缸里,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交流,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一、從課題入手,激趣導入
新課伊始,我工整地板書課題——司馬光,讓孩子們一邊同步書空,一邊思考:司馬光姓什么呀?
孩子們根據(jù)平常所見到“張、王、李”等都是單姓的慣性思維,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擺擺手,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疑惑地盯著我。我用紅粉筆在“司馬”兩個字下面重重地劃了的一條線,孩子們將信將疑地說“姓‘司馬’”,我微笑著點了點頭,在“司馬”旁邊寫上了“復姓”二字。然后適當拓展復興的來歷,“司馬”這個復姓是用官職名稱作為姓,司馬是掌握軍事的官職,并讓孩子們中午回家也用這個問題考考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點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找出司馬光救小朋友的語句,看圖模仿司馬光的動作演一演。一年級孩子,愛動,也特別愛表現(xiàn),我就利用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在表演中輕松愉快地理解詞語和句子。緊接著,我問孩子們:司馬光為什么這樣使勁?學生立刻想到:他想快點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較之中,攻克難點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看圖對比:引導學生看左面一幅插圖,直觀感受面對掉進大水缸里的同伴,其他孩子驚慌失措的樣子;再仔細觀察右面一幅插圖,兩相對比,感受司馬光遇事時的沉著、機智和勇敢。
(2)讀課文對比:當一個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里時,別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先讓孩子們找一找相關語句畫下來讀一讀,再出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這樣做的后果會怎么樣。孩子們說這樣耽誤了時間,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會淹死的。司馬光的表現(xiàn)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標記畫出相關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反復讀一讀,細細體會司馬光救同伴時的沉著、機智、勇敢。
三、延伸拓展間,體驗快樂
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聽完孩子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表示鼓勵,使孩子們感受到動腦筋的快樂。
司馬光教學反思(七)
《司馬光》一文,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在教學時,我安排了趣味識字、朗讀訓練、模仿動作表演、思維拓展訓練、說話練習,多花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意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自然地進行德育教育,讓教與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在課的結尾處,我設計了拓展訓練: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呢?(要求:大膽想象。)由于時間倉促,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很正確的評定。孩子們相象豐富,有說找梯子的,也有說幾個小朋友疊起來,把那個落水的小朋友扯上來。
聽了他們的回答,我和孩子們一起推敲此辦法的可行性,有的說,要是找梯子的話那還不如喊大人快;還有的說幾個小朋友疊在一起,下面的那個孩子能承受得住嗎?另外,就此引導到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孩子們像司馬光一樣,做聰明的孩子。通過這節(jié)課教學,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訓練應豐富多彩,應該在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展開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展示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更有生命力。
拓展訓練,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開發(fā)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學生想研究什么問題?想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研究這個問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識。按照學生的意愿展開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學生學得特別積極主動,聰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過這節(jié)課的實踐,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們身上所具有的潛在的不可估量的創(chuàng)造力。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