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整理提供的四年級語文下冊北師版四年級下冊《古詩二首》教案,歡迎閱讀與參考。
北師版四年級下冊《古詩二首》教案(一)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默寫。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詩人的有關(guān)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提起母親,一提起家鄉(xiāng),我們倍感親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吟誦母親和家鄉(xiāng)的詩句。
二、整體感知,重點品析。
(一)一讀,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出示詩題,簡介作者。
通過預習,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誰嗎?
(1)這道詩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簡介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21歲中進士,當過十多年地方官,后來兩次擔任宰相推行變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讀全詩,讀清字音,標畫出生字。
3.指名讀詩,糾正字音。
4.引導學生了解全詩的大意。
(1)知詩人:宋,王安石。
(2)解詩題:分析“泊”的含義。
(3)感知詩意:詩人船泊瓜洲,離鐘山近在咫尺,卻回不去,于是感嘆吟詩,寫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懷念家鄉(xiāng)金陵。
5.小結(jié)學習方法:初讀知詩意。
(二)二讀,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詩人泊船瓜洲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他是怎樣描寫的?請讀全詩,用“——”標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用“ ”畫出寓有深情的詞語。
2.抓住質(zhì)疑處,運用多種方法解疑。
3.理解本詩的特色。
前兩行看是寫眼前景象,但在詩中卻飽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卻不能回金陵去,可見詩人懷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是十分濃厚的。
4.小結(jié)學習方法:細讀品詩句。
(三)三讀,精讀全詩,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靜,星光燦爛,詩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會產(chǎn)生哪些聯(lián)想和想像?心中會有哪些感受?
2.學生扮演詩人,講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結(jié)學習方法:精讀想詩境。
(四)四讀,品讀全詩,領悟詩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圖片,提問:大家認為詩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鄉(xiāng)江南,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詩情。
3.小結(jié)學習方法:品讀悟詩情。
(五)五讀,熟讀全詩,練習背誦。
1.反復練習吟誦,注意音調(diào)、停頓,讀出節(jié)奏韻味。
2.當堂練習背誦,并練習默寫全詩。
3.小結(jié)學習方法:熟讀能背誦。
三、總結(jié)全詩,擴展訓練。
據(jù)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請你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
四、作業(yè)
1.總結(jié)古詩五讀法。
2.預習《游子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讀詩句,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偉大的母愛。
2.學習生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詩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具準備:
《游子吟》歌曲錄音,課文中插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偉大而平凡的愛,這種愛無時無刻地縈繞在我們的周圍。對,這就是偉大的母愛。你能從日常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父母是怎樣關(guān)愛你的嗎?(學生暢談)
2.解題。
游子吟:古時歌曲的名稱。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偉大的母愛。
3.簡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未能成功。直到45歲才中進士,一生貧困窮寒。
二、自讀詩文,掃清障礙。
1.請大家自己讀全詩,學習生字,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多種方式理解詩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詞。
2.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學習成果。
三、細讀詩文,理解意思。
1.解題。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吟:輕輕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讀詩。
②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疑。
線:穿針引線。
④指名讀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親穿針引線,兒子要出門遠行,趕緊把衣服縫好。
(2)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①指名讀詩。
②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臨行:快要走的時候。
密密:細細密密。
歸:回來。
③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不懂詩句作出解釋,說明。
意恐:生怕,擔心。
遲:晚,比規(guī)定的時間或合適的時間靠后。
④指名讀詩,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臨走前,母親還在細細密密地縫著。生怕兒子在外遲遲不能回來。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①指名讀詩。
②說出你對詩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這里指游子。
三春暉: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暉:陽光。
③教師補充解釋。
言:說。寸草: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兒女的心意。
報:報答。報得:報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讀詩句,說出這句詩的意思。
誰說那小小的草兒赤子的心,能報答得了陽光母親的恩情。
3.指名讀全詩,兩人互說詩句的意思。
4.從詩中的哪些詩句中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孩子的關(guān)心?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手中線”“密密縫”)(年邁的母親手中那一針一線充分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
5.教師小結(jié):這句不僅寫出了慈母為將出門遠行的兒子細針密線地縫制衣服的動作神情,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nèi)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真摯感人。
6.齊讀最后一句,這里把陽光、小草分別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這里把小草比作兒女的心意,把陽光比作母愛。比喻意味深遠。)
四、聽錄音,看畫面,寫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錄音,展放課本中的插圖。請學生想象一位母親在兒子即將出門遠行前,借著燈光為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再寫下來。
2.同學相互交流。
五、作業(yè)
1.背默兩首古詩。
2.搜集有關(guān)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詩句,記錄在作業(yè)本上。
北師版四年級下冊《古詩二首》教案(二)
一、 直接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珍惜這個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古詩二首》,在此之前,我跟老師了解了,這兩首古詩我們用了兩個課時,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古詩二首》,挑戰(zhàn)一下,看一節(jié)課能否完成所有的任務!
二、 整體感知
師:來,誰把這兩首詩讀一下!(如果有錯,立即糾正,正確的再叫大家讀)一個人都讀得這么好,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齊)
三、學習古詩:
(1)比較古詩:
相同點:
師: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孩子們,看(出示送別顏色不同古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發(fā)現(xiàn)送別詩)
生:這是送別詩,一首是高適別董大,一首是王維送元二。
師:古人的名字真奇怪,董大,元二?是啊,古代重男輕女,只有男孩才有資格按序排名。如果你是老大,你就叫 大,如果你是老二,你就叫 二。但是,只有關(guān)系很鐵才能這樣稱呼,要不,別人會說你不禮貌的??梢?,高適和董庭蘭關(guān)系很鐵,王維和元常關(guān)系很鐵。
師:對,這兩首都是送別詩,再看,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出示顏色不同古詩)
生:結(jié)構(gòu)相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
(板書景+情)
師:同是送別詩,結(jié)構(gòu)相同,描寫的景和所抒的情相同嗎?讓我們先走進第一首古詩
學習第一首古詩
1、 師讀前兩行,告訴老師,這兩行詩句勾勒出了一副怎樣的畫面?(凄涼)從哪里看出來?
2、 孩子們,這就是景傳遞給我們的語言,也叫景語。liuxue86.com能讀出這種感覺嗎?試一試,指名讀。()
小結(jié):多么凄涼的畫面呀,如果在這樣一個情景中,您要跟最好的朋友分別,你會說些什么?
3、 然而高適卻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讀
4、 理解意思嘛?
5、 在離別之時,高適卻不敘別離之情,為什么?他送的君又是怎樣一個君呢?(出示資料)
6、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君?誰來說一說。
7、 現(xiàn)在你明白高適為什么會寫下這樣豪邁的詩句嗎?
板書(勸慰和激勵)
來,讀一讀:
8、 知己是什么?(老朋友)
9、 高適是害怕董庭蘭在未來的路上再也交不到好朋友嗎?是讓所有的人認識他嗎?(那么面對這么有才華又不被人賞識的董庭蘭,高適希望有人能賞識他,那么這個知己究竟是什么?)
10、 其實高適在寫此詩時也不得志,但他依然這樣誠懇地勸慰朋友--------生接讀
11、 依然這樣滿懷豪情地激勵朋友---------生接讀
12、 看似在勸慰激勵朋友,其實也是高適自己對未來的向往,來,孩子們,讓我們再次回到詩中,用豪邁之氣再現(xiàn)高適對董大的一片深情!齊讀全詩。
老師仿佛看到了豪情萬丈的高適!
學習第二首詩
孩子們,我們來看第二首詩,看它描寫的是什么樣的景,表達的又是什么樣的情?
1、 讀一讀前兩行,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2、 這個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讀出這種感覺
3、 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王維的好友元二即將西出陽關(guān),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樣呢?
出示幻燈:
用一個詞來形容,荒涼,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從渭城出發(fā),到達安西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時間才能到達,更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渭城了,這樣的一個地方,能不能不去呢?
解釋使的意思。
如果去,不知何時能回來,如果不去,會滿門抄斬,所以不能不去!此時,你就是王維,你會對奉命即將離去的元二說些什么?
說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的離別愁,來,讓我們把千言萬語融進酒中: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喝下這杯酒了嗎?(喝下了)
可我怎么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杯酒,這里面分別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品出來了,
什么滋味?
悲傷的滋味
這么悲傷地送別你的好朋友,這一杯酒夠不夠?
不夠
那就再喝一杯吧(讀)
還有別的滋味嗎?
有,難舍難分
既然這樣難舍難分,一杯酒夠不夠?
不夠,那么再喝一杯(讀)
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喝下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該啟程了。讓我們再一次送送他吧(讀)
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誰能想到此次的告別竟然成了他們的永別,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
配樂誦讀
同樣是送別詩,高適借凄涼的畫面表達的是對友人的勸慰與激勵,而王維借清新的畫面反襯出對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與擔憂。來,孩子們讀一讀高適的豪情壯志,再品一品王維的離愁別緒。(齊)
師:同是贈別之詩,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呢?其實每每一種情感的表達,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
出示幻燈:高適:(700-765)生于盛唐,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在47歲之時寫下《別董大》。他幼年喪父,深知世路的艱辛。直到高適四十九歲時,方才科考成功,但自幼起長期身居下層社會的體驗和困頓生活的磨難以及自我奮斗的過程,使高適煉就頑強拼搏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王維:出身仕宦家庭,憑著詩、畫、樂兼?zhèn)涞姆欠膊拍?,出入于王公貴族的門庭,頗受青睞。又靠了權(quán)貴的引薦,科舉成名,可謂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不久,被貶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張九齡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無望。再加上中年之時母亡妻喪,感情嚴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為當時知識分子中軟弱一類的典型代表,他總是極為悵婉而哀怨地地感受著離愁別緒所加給自己的精神磨難。
由于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他倆的詩作風格迥異。同樣是送朋友去安西,高適寫道 “離魂莫愁悵,看取寶刀雄。”同樣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適寫道:“江山到處堪乘興,楊柳青青那足悲”;而王維卻往往是:“不覺御溝上,銜悲執(zhí)杯酒”。
由此看來,離愁別緒是王維贈別詩的一貫特色,而充滿曠達豪邁之氣,卻是高適贈別詩的主要特征了。
來孩子們,讓我們再次朗讀兩首古詩,體會高適的豪情萬丈,王維的愁緒滿懷!
今天的課堂也許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千年以來,人們興許不記得董大和元二,興許忘記了是誰曾經(jīng)留下這樣的詩句,但卻將永遠記住了這激勵人生的千古佳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