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中元節(jié)的習(xí)俗】
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三大鬼節(jié)(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之俗,是全國較為盛行的。而在贛縣客家地區(qū),特別是農(nóng)村,則把中元節(jié)看得較重,影響也更廣,祭祀儀式也最隆重。
中元節(jié)是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祭祀的儀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遙祭;另一種較為隆重些,是對前一年或當(dāng)年去世的家人的墳前祭拜。
遙祭儀式較簡單,但也有講究。每到七月半,各家各戶都比較忙,上午一般要寫好包皮(即包裹冥衣信錢的,有固定寫法的草紙),宰殺鴨子,且要把鴨血沾于包皮中先人的名字上(相傳這是讓鴨子帶路,游過奈河,把冥衣信錢送到先人面前),但切忌把鴨血沾在陽人的名字上,否則是有血光之災(zāi)的。liuxue86.com
下午則要把芭蕉米馃包好、蒸熟。據(jù)說,中元吃芭蕉米馃是因為撕去的芭蕉葉可以讓先人在陰間有更多的衣服穿。中元祭祖最講究的就是包皮的寫法了。一般農(nóng)村都是請村上有學(xué)問、懂風(fēng)俗的老人代寫。
祭祀一般在七月十五的黃昏時分,準(zhǔn)備好冥衣信錢、香燭鞭炮、牲酒茶飯、芭蕉米馃等,于門前空地上,對著先人墓葬的方向,點香燭,燒信錢,放鞭炮,作揖祭拜,遙想親人。祭祀之人一般是家中子孫,女人是不靠邊的。
相比之下,墳前祭祀則隆重多了。祭祀之前先“掛衣”,七月初一至十五,各地親朋都會帶上草紙、香燭、信衣、粉干、鴨子上門,表達哀思。但“掛衣”必須“滿七”方可,當(dāng)年去世的,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行,如果不滿,則推至明年的中元。
死者的大女兒必須掛頭衣(即七月初一這一天上門),小女兒則掛尾衣(即七月十五這一天上門)。相比之下,大女兒的“衣”就要“隆重”些,除了上述東西外,還要有一些紙糊的丫頭,從頭到腳穿戴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小女兒的“衣”則可簡單些。死者的子孫需共同制一篾筼,到了七月十五的黃昏,把親朋奉送之物一起挑著,去墳前焚燒,燒香作揖,磕拜之禮必不可少。
中元祭祖是為了寄托我們的哀思,緬懷先人的功績,以勉勵后人。作為一種風(fēng)俗,流傳下來的有些禮儀,自然跟封建迷信有關(guān),但在建設(shè)現(xiàn)代精神文明的改革開放年代,我們要在形式上簡化與遵循,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學(xué)的人生觀、世界觀去認識,以表達客家人對祖先的深深懷念.
相關(guān)閱讀:
【中元節(jié)風(fēng)俗來源】
一、道教風(fēng)俗來源:
東漢《老子章句》引《道經(jīng)》云:“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dāng)時解脫。”,北魏時道教于七月十五祭中元已成普遍儀式,《修行記》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jīng),餓鬼囚徒,亦得解脫。”,《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dāng)時解脫”。
閻王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guān),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為地官壽誕,地官大帝會為鬼魂赦罪祈恩,釋放獄中眾鬼囚,讓囚徒餓鬼解脫享食飽滿免于眾苦,道教會舉行“中元普渡”, 誦經(jīng)、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順帶祈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guān)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用以減輕亡魂的罪,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二、佛教風(fēng)俗來源:
佛教盂蘭盆節(jié)起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大藏經(jīng)》首次記載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因貪念業(yè)報,死后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目犍蓮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便欲獨貪之,不料食物到她口中立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jié)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并脫離惡鬼道。
三、民間風(fēng)俗來源:
民間在七月十五日而民間都會準(zhǔn)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傳唱以懷念親人,并對自身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這一風(fēng)俗各地大同小異,其主旨更多是融合道佛二者儀式的實用處置。
相關(guān)
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三大鬼節(jié)(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之俗,是全國較為盛行的。而在贛縣客家地區(qū),特別是農(nóng)村,則把中元節(jié)看得較重,影響也更廣,祭祀儀式也最隆重。
中元節(jié)是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祭祀的儀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遙祭;另一種較為隆重些,是對前一年或當(dāng)年去世的家人的墳前祭拜。
遙祭儀式較簡單,但也有講究。每到七月半,各家各戶都比較忙,上午一般要寫好包皮(即包裹冥衣信錢的,有固定寫法的草紙),宰殺鴨子,且要把鴨血沾于包皮中先人的名字上(相傳這是讓鴨子帶路,游過奈河,把冥衣信錢送到先人面前),但切忌把鴨血沾在陽人的名字上,否則是有血光之災(zāi)的。liuxue86.com
下午則要把芭蕉米馃包好、蒸熟。據(jù)說,中元吃芭蕉米馃是因為撕去的芭蕉葉可以讓先人在陰間有更多的衣服穿。中元祭祖最講究的就是包皮的寫法了。一般農(nóng)村都是請村上有學(xué)問、懂風(fēng)俗的老人代寫。
祭祀一般在七月十五的黃昏時分,準(zhǔn)備好冥衣信錢、香燭鞭炮、牲酒茶飯、芭蕉米馃等,于門前空地上,對著先人墓葬的方向,點香燭,燒信錢,放鞭炮,作揖祭拜,遙想親人。祭祀之人一般是家中子孫,女人是不靠邊的。
相比之下,墳前祭祀則隆重多了。祭祀之前先“掛衣”,七月初一至十五,各地親朋都會帶上草紙、香燭、信衣、粉干、鴨子上門,表達哀思。但“掛衣”必須“滿七”方可,當(dāng)年去世的,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行,如果不滿,則推至明年的中元。
死者的大女兒必須掛頭衣(即七月初一這一天上門),小女兒則掛尾衣(即七月十五這一天上門)。相比之下,大女兒的“衣”就要“隆重”些,除了上述東西外,還要有一些紙糊的丫頭,從頭到腳穿戴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小女兒的“衣”則可簡單些。死者的子孫需共同制一篾筼,到了七月十五的黃昏,把親朋奉送之物一起挑著,去墳前焚燒,燒香作揖,磕拜之禮必不可少。
中元祭祖是為了寄托我們的哀思,緬懷先人的功績,以勉勵后人。作為一種風(fēng)俗,流傳下來的有些禮儀,自然跟封建迷信有關(guān),但在建設(shè)現(xiàn)代精神文明的改革開放年代,我們要在形式上簡化與遵循,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學(xué)的人生觀、世界觀去認識,以表達客家人對祖先的深深懷念.
相關(guān)閱讀:
【中元節(jié)風(fēng)俗來源】
一、道教風(fēng)俗來源:
東漢《老子章句》引《道經(jīng)》云:“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dāng)時解脫。”,北魏時道教于七月十五祭中元已成普遍儀式,《修行記》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jīng),餓鬼囚徒,亦得解脫。”,《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dāng)時解脫”。
閻王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guān),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為地官壽誕,地官大帝會為鬼魂赦罪祈恩,釋放獄中眾鬼囚,讓囚徒餓鬼解脫享食飽滿免于眾苦,道教會舉行“中元普渡”, 誦經(jīng)、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順帶祈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guān)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用以減輕亡魂的罪,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二、佛教風(fēng)俗來源:
佛教盂蘭盆節(jié)起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大藏經(jīng)》首次記載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因貪念業(yè)報,死后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目犍蓮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便欲獨貪之,不料食物到她口中立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jié)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并脫離惡鬼道。
三、民間風(fēng)俗來源:
民間在七月十五日而民間都會準(zhǔn)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傳唱以懷念親人,并對自身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這一風(fēng)俗各地大同小異,其主旨更多是融合道佛二者儀式的實用處置。
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