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古代名人的典故?請看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和整理的古代名人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名人典故(一)
陶弘景菜園求學(xué)。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chǎn)生很多誤區(qū),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lǐng)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fā)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jīng)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于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古代名人典故(二)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他是一位治國有方、用人有術(shù)的君主。關(guān)于他的用人藝術(shù),有這樣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
有一年,楚國的軍隊接連打了幾次大勝仗,楚莊王非常高興,專門在宮中設(shè)宴慶功,搞賞功臣將士。宴會上,楚莊王下令將士開懷暢飲,不必拘束,還專門讓他的愛妃許姬為每一位有功將士敬酒。
許姬是位絕代美女,她遵照楚莊王的命令,面帶笑容地走到每位將士面前敬酒助興。宴會上,有一個叫唐狡的壯士已喝得酪酌大醉,見許姬飄然如仙地向他走來,以為是天仙下凡。正在此時,宮中蠟燭被一陣來風吹滅了,宮中一片漆黑,唐狡趁此機會,情不自禁地用手去牽許姬的衣服。許姬拼命爭脫,并機智地拔下了唐狡頭上的帽纓。許姬跑到楚莊王面前嬌喘吁吁地說:“有人想趁黑污辱我,我順手拔下了他的帽纓,您趕快令人點上蠟燭,查明此人,為我雪恥!”
這突如其來的事件把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大廳里頓時一片寂靜,唐狡更是嚇得冒出一身冷汗,猛然間從醉酒中清醒過來,追悔莫及,只好等著楚莊王處罰。
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聽完許姬的訴說,非但沒有追究無禮之人的意思,反而以責備的口吻對許姬說:“酒后失禮是人所難免的,我怎么能為此去懲治一位剛從戰(zhàn)場上拼殺下來的勇士呢?”說罷,便下令道:“先不要點蠟燭,今日君臣歡宴,不拔去帽纓不能盡興,請大家都把帽纓拔下來。但是,所有的將士都拔去自己的帽纓,大廳的燈火又明亮起來”。唐狡偷偷擦去頭上的冷汗,心里無比感激楚莊王。
幾年之后,楚國又與鄰國發(fā)生戰(zhàn)事,楚莊王親率三軍督戰(zhàn)。出發(fā)前,唐狡請求帶百余人做開路先鋒。唐狡身先士卒,帶領(lǐng)這百余人,以一當十,勇猛拼殺,直殺得敵軍望風而逃;楚莊王率領(lǐng)大軍緊隨其后,長驅(qū)直人,大獲全勝。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楚莊王決定重賞唐狡。唐狡卻說:“我受大王恩典己經(jīng)很厚了,宴會上我對王妃無禮,大王部恩待不殺,我就是肝腦涂地也報答不了大王的恩典,怎還敢領(lǐng)賞呢!”
楚莊王聽后十分感動,深深感受到關(guān)愛將士的重要。最后,他還是重重地獎賞了唐狡。
古代名人典故(三)
董遇,字季直,他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xué)者,對《左傳》、《老子》等經(jīng)典都很有研究,因此被當時的讀書人奉為“一代儒宗”。
董遇年輕時家庭境況并不好,他除了讀書,還常常和家人一起去田里耕作,有時也出門做些小買賣。但無論是下田耕作,還是做小買賣,他總是隨身帶著一些書籍,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的哥哥董季中常常笑他是個書呆子,街坊鄰居也跟著笑話他。可他不管別人怎樣譏笑,依舊我行我素。
漢獻帝興平年間,董卓擅權(quán),挾持了漢獻帝,威逼群臣,陰謀篡位,一時天下大亂。董遇為避戰(zhàn)亂,與哥哥董季中棄家技靠了將軍王煨。
建安初,曹操將漢獻帝接到了許昌,朝廷綱紀稍有恢復(fù)。董遇因?qū)W識淵博,被征召為黃門侍郎,不久又被選為漢獻帝的侍講官,專門負責向漢獻帝傳授各種經(jīng)典。漢獻帝很欽佩他的才識,對他十分信任。
當時,有不少儒生也想拜董遇為師,跟他研究學(xué)問,董遇都婉言拒絕,對他們說:“你們?nèi)粢菸覟閹?,就一定要把各種經(jīng)典誦讀一百遍。”
“為什么要讀一百遍呢?”有人問。
董遇笑笑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你讀了一百遍書,書中的意思難道還會不明白嗎?”
有人說:“可是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怎么辦呢?”
董遇說:“可利用三余來讀呀!”
“那什么是三余呢?”又有人問。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余的時間。晚上,是一天中最空余的時間;陰雨天,是平時最空余的時間;你們只要好好利用這三余來讀書,怎么會沒有時間呢?”
那些想拜董遇為師的儒生聽了,都感到獲益匪淺,一個個都很滿意,告辭離去。
由于董遇的治學(xué)態(tài)度非常嚴謹,收的學(xué)生也很少,他所注釋的《老子》和批點的《左傳》都沒能留傳下來。然而,他的“三余讀書”的刻苦精神一直留傳下來,受到歷代文人的充分肯定和贊賞。
后來,“三余讀書”這一典故,用來勉勵讀書人要珍惜光陰,抓緊時間學(xué)習(xí)。
古代名人典故(四)
有一天孔子獨立庭院中靜默沉思,其子孔鯉快步從他身邊走過,孔子突然叫住孔鯉問:“學(xué)《詩》乎?”孔鯉回答:“未也”,孔子教導(dǎo)他:“不學(xué)《詩》,無以言”,孔鯉退而學(xué)《詩》。
又有一天,孔子又獨立庭院中,孔鯉快步過其側(cè),孔子又叫住他,問:“學(xué)《禮》乎?”孔鯉對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學(xué)《禮》,無以立”,孔鯉退而學(xué)《禮》。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兒子孔鯉努力學(xué)習(xí)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學(xué)習(xí)社會的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使之在學(xué)業(yè)和道德上能夠有所建樹,將來成就一番偉業(yè)。所謂“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強調(diào)的就是讀書與做人的結(jié)合,治學(xué)與修身的統(tǒng)一,這是自孔子開始形成的中國家訓(xùn)的突出特色。
在中國古代史上,孔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可謂功勛卓著??鬃釉诩彝ソ逃兴纬傻膬?yōu)良傳統(tǒng)對后世影響很大。另外,古人稱父教子為庭訓(xùn)也來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對孔鯉的這番教導(dǎo)。
古代名人典故(五)
東漢時,有個讀書人名叫高鳳。他的父母都是種田的,因為家里十分貧窮,他小時候沒錢進私塾讀書,只能到鄰近的富家去借書讀。富裕的鄰居起先不肯借給他,后來看到他確實十分喜愛讀書,才答應(yīng)借書給他。
高鳳借到書后,讀書非常用功,沒有多少時間,學(xué)業(yè)很有長進。到了青年時代,高鳳學(xué)識很淵博,在他家鄉(xiāng)南陽一帶也小有名氣了。
高鳳讀書的時候十分專心刻苦,他不但白天讀,晚上讀,而且經(jīng)常因為讀書讀得入迷,而忘記自己所應(yīng)該做的事。
童年時,他一面看書,一面放牛,結(jié)果連牛逃走了也不知道;少年時,他帶著書本下地鋤草,他一面背書,一面鋤草,結(jié)果草沒有鋤掉,莊稼倒鋤掉不少;他結(jié)婚后,有一次,他的妻子下田之前,把收割后打下來的麥子曬在庭院里,拿了根長竹竿給丈夫,對他說:
“麥子曬在院子的場地上,你坐在門口看著,別讓雞來糟蹋麥子。”
妻子走后,高鳳便專心致志地讀起書來。不一會兒,剛才被他趕走的幾只雞又來啄食麥子了,可高鳳沉浸在書中,根本忘記了趕雞的事。
當時時值初夏,天氣多變。他妻子下地的時候還是大晴天,不過一個時辰,天空中突然一陣烏云飄過,剎那間天昏地暗,一場暴雨傾盆而下。曬在場地上的麥子隨著雨水流進了場邊的溝渠??墒牵啉P卻完全忘記了看管麥子的事,他一手拿著竹竿,一手拿著經(jīng)書,口中念念有詞地讀著,麥子被雨水沖走了,他一點也不知道。
沒過多久,風停雨歇,太陽又露出了臉,時間也到了中午。高鳳的妻子從田里回來,看到場院里一片狼藉,而丈夫卻仍端坐在矮凳上誦讀,大聲責問說:
“讓你看麥子,剛才下大雨,為什么不收進去?你看,現(xiàn)在這么多麥子被雨水沖得只剩一點點了!”
“剛才下過大雨嗎?我怎么一點也不知道?”高鳳如夢初醒地說。
“你呀!真是個書呆子!”妻子說。
不久,這件暴雨流麥的奇聞很快傳了開去,成為人們茶余酒后的笑談。但高鳳不以為意,仍我行我素,又過了十多年,他終于成了東漢時期著名的大儒。
古代名人典故(六)
王冕是元朝杰出的詩人和畫家。王冕幼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因此只讀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去給人家放牛來維持生活。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下,王冕仍然刻苦讀書。
每天放牛的時候,王冕都要把家中僅有的幾本舊書帶在身邊,以便隨時翻閱,可是這幾本書很快就被他讀得滾瓜爛熟了。于是,他在微薄的工錢中拿出一點點,來跟伙伴們換幾本舊書讀。但錢實在是少得可憐,根本換不了幾本書。
王冕又開始四處借書讀,這些借來的書中,有些常常使他百讀不厭。但是,借來的書總是要還的。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喜歡的書逐字逐句地抄寫下來,這樣說可以反復(fù)地閱讀了。不論是火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始終如一地堅持抄寫。
王冕讀書勤奮,白天放牛的時候讀,晚上休息的時候就更不想放棄了??墒? ,家里太窮了,沒錢買油燈。沒有光亮怎么讀書呢?他想到了村里的一座廟,那里有一盞長明燈,整夜都是亮著的,可以到那里讀書。不過,這事可不能讓母親知道,母親若是知道了,少不了要打他一頓的,因為那盞燈是專門點給菩薩的,怎么會容他一個小小和放牛娃去褻瀆呢?
一天晚上,等母親睡著了,王冕輕手輕腳地走出家門,來到廟里。
廟里有些昏暗,只有那盞長明燈把菩薩照得十分明亮。王冕心里有點兒害怕,但為了讀書,他還是大著膽子,走到菩薩像下,再爬到菩薩的膝蓋上,借著長明燈的光亮讀起書來。從此,王冕每天晚上都到廟里去讀書,而且常常一讀就讀到天亮,直到村子里的歡叫才想起回家。
如此勤奮苦讀,使沒上幾年學(xué)堂的王冕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對天文、地理、詩歌等無不精通。
古代名人典故(七)
漢代,有一個人叫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學(xué)者和文學(xué)家。揚雄在青年時期學(xué)習(xí)很刻苦,博覽群書,知識豐富。他不善言談,善于思考問題,清靜寡欲,不追求富貴,不貪圖虛名。一生喜愛文學(xué),尤其偏愛辭賦。他雖家境貧寒,但卻全心寫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當了一個大中大夫。
揚雄曾經(jīng)因病辭了官,后來又被任為大夫。由于他的家境貧窮,又喜歡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訪他。因而每有愛好學(xué)問的人都是帶著酒菜向他討教,巨鹿的侯芭經(jīng)常和揚雄住在一起,學(xué)習(xí)他著的《太玄經(jīng)》、《法言》等哲學(xué)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