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市普陀區(qū)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字號:


    以下2015上海市普陀區(qū)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精心提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普陀區(qū)2014學(xué)年度高三年級第一次質(zhì)量調(diào)研
    語文試卷
    2014.12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閱讀部分80分,寫作部分7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2.學(xué)生答題全部做在答題紙上。
    3.答題紙與試卷在試題編號上是一一對應(yīng)的,答題時應(yīng)特別注意,不能錯位。
    閱讀(80分)
    一、 閱讀下文,完成第1—8題(25分)
        ①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詩有著極為獨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態(tài)各異、匠心獨具的篇什,是一縷不滅的曙光,點亮了漫長歲月里的每一個黑夜,也使得每一個白天更加燦爛和妖嬈,它讓我們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擁有了一份別樣的深情和韻致。
    ②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則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人類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詩歌是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ā对?#8226;大序》)中國人早就認識到詩歌是抒發(fā)情感、表達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時代,詩、樂、舞功能相近,三位一體。
    ③在人類文明的童年時期,面對著神秘莫測的洪荒自然,面對著無從把握的個體命運,人類積壓了太多的驚慌、苦悶和悲傷。于是,在篝火之側(cè),鼓樂聲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聲就會在天地之間唱響,個體情感融會成了集體意志,集體意志又傳達給了神靈,個體的焦慮就此得到釋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節(jié)奏??梢哉f,人類正是在詩歌光芒的燭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叢林。此時,詩歌表達了人和自然的沖突與和解,情感淳樸而深厚,節(jié)奏簡單而重復(fù),我們從《詩經(jīng)》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種原始的震撼力。
    ④文明的發(fā)展,使得個體與社會的關(guān)系變得重要。在這對關(guān)系中,個體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動,挫折令人沮喪,歧路令人疑惑……這一切情緒,都必須得到□□和化解,于是詩歌的韻律再次出現(xiàn)。楚國大夫屈原有志報國卻慘遭迫害,由衷感嘆道:“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九章•惜誦》)正是詩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憤之中無以自拔的屈原,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個體抒情詩的先驅(qū)和巨擘。此后,無論是憂心如焚的阮籍,還是深情濟世的杜甫;無論是以詩干政的白居易,還是豁達自處的蘇軾;詩歌,都是個體與社會關(guān)系的潤滑劑,是世俗之外的棲息處。
    ⑤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對個體自我最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學(xué),而是詩歌。無端而起卻飄渺如煙的愛情,季節(jié)變換中莫名的興奮、憂傷甚至是掙扎,山水花樹里搖曳的寂寞、感動和徹悟,還有總也無法左右的命運……這些,到底是緣于人性的脆弱,還是現(xiàn)實世界的虛幻呢?正是陶淵明、李白、李賀們,執(zhí)著于即時的、神秘的、獨特的精神體驗,他們的詩在風(fēng)吹云動、花開葉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有限性,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賦予短暫的生命以意義。
    ⑥中國詩歌,除了開拓生命的境界之外,還以其        給人們帶來無限的美感。
    ⑦詩和音樂相伴而生,所以,音樂節(jié)律就成了詩歌最重要的結(jié)構(gòu)方式。早期詩歌,如《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多采用疊句和聯(lián)章復(fù)沓的形式,循環(huán)往復(fù),一氣相貫,再加上用韻綿密,多即景起興,涵泳中能真切體會古老的民間歌謠的情態(tài)。至楚辭,因雙音詞增多,詩句主體由四言而變?yōu)槲逖?,再益一語氣詞“兮”字,形成以六言為主的詩句形態(tài),而音韻婉約纏綿,風(fēng)情婆娑,且多變化,讀之令人沉醉?!对娊?jīng)》之溫柔敦厚,楚辭之沉痛悱惻,皆與各自的語言形態(tài)交相輝映,并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風(fēng)格類型。
    ⑧漢代以后,文人結(jié)合《詩經(jīng)》和楚辭的形態(tài),摒棄了復(fù)沓、語助詞等民歌因素,發(fā)展出了五言體詩。五言體詩算得上是中國詩歌中最為基礎(chǔ)性的詩體,它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和漢字的特點和優(yōu)勢,形式樸素而整齊,給人一種溫潤含蓄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它所表達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飾的、集體性、時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夠直指人心。鐘嶸《詩品》云:“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說明了五言詩在描繪事理、抒發(fā)情感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后人在五言詩的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出七言。以上皆為古體詩。
    ⑨與古體詩相對的是近體詩或格律詩,又分為絕句、律詩、長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從漢語四聲出發(fā)的聲律組合的法則,它的目的是使詩讀起來聲韻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變化,形成美妙的音樂效果。唐人在此基礎(chǔ)上,窮盡變化,形成多種譜式,而規(guī)則也趨于謹嚴。在格律詩中,最為出彩的就是對仗。對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內(nèi)容的對稱,尤其追求錯落有致中的均衡。對仗的形態(tài)有工對、寬對、流水對、扇面對、借對、當(dāng)句對、錯綜對、蜂腰對、偷春對等?!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流水對,“緲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對,“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是當(dāng)句對。這些精美雅致的詩歌形態(tài),以及蘊藏其中的豐富細膩而新穎別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靈的結(jié)晶,是中國形式美學(xué)的高峰。
    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應(yīng)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2.寫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兩個成語。(2分)
    3.文章第①段畫線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而生動。請對此進行分析。(3分)
    4.根據(jù)文章③—⑤段的內(nèi)容,填寫下面的表格(3分)
    闡述的角度 詩歌的作用
    面對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對強大的世俗社會 (2)
    (3) 開拓人類精神世界,賦予短暫的生命以意義。
    5.文章第⑥段橫線上應(yīng)填入的內(nèi)容是(   )(2分)
    A.精巧而謹嚴的格律
    B.復(fù)雜而深切的情懷
    C.新穎而別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樣的形式
    6.下列各項中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
    A.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詩歌與音樂、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體。
    B.第③段中“黑暗的叢林”指的是蠻荒時代人類險惡的生活環(huán)境。
    C.詩歌的體裁及相應(yīng)的語言形式對意志感情的表達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詩具有精美雅致的藝術(shù)形式,是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
    7.根據(jù)文章第⑤段劃線句內(nèi)容,結(jié)合自身的閱讀積累,闡述詩歌是如何“開拓人類精神世界”的。(4分)
    8.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7分)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  王維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動的樣子。也可以指流水聲。②接輿:人名。春秋時楚國的隱士。
    (1)詩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        (人名)。(1分)
    (2)下列各項中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這是一首五言體詩,屬于古體詩。
    B.“寒山”、“暮蟬”點明了季節(jié)特征。
    C.這首詩重在表現(xiàn)隱居的安逸閑適。
    D.詩中蘊含著超然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
    (3)運用現(xiàn)代文一中的觀點,從思想情感或韻律美感上對這首詩作簡要的評析。(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9—15題(20分)
    向日葵
                                馮亦代
    ①看到外國報刊登載了久已不見的梵•高名畫《向日葵》,以3900萬美元的高價,在倫敦拍賣成交,特別是又一次看到原畫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為這是一幅我所鐘愛的畫。當(dāng)然我永遠不會有可以收藏這幅畫的家財,但這也禁不住我對它的喜歡。如今歸為私人所有,總有種今后不復(fù)再能為人們欣賞的遺憾。我雖無緣親見此畫,但我覺得名畫猶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屬,不免是件憾事。
    ②記得自己也曾經(jīng)有過這幅同名而布局略異的復(fù)制品,是抗戰(zhàn)勝利后在上海買的。有天在陜西南路街頭散步,在一家白俄經(jīng)營的小書店櫥窗里看到陳列著這幅梵•高名畫的復(fù)制品。梵•高是19世紀(jì)以來對現(xiàn)代繪畫形成頗有影響的大師,我不懂畫,但我喜歡他的強烈色調(diào),明亮的畫幅上帶著些淡淡的□□和□□感。當(dāng)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買下了這幅梵•高的精致復(fù)制品。
    ③我特別喜歡那幅《向日葵》,朵朵黃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著黃色的背景,給人的是種凄涼的感覺,似乎是盛宴散后,燈燭未滅的那種空蕩蕩的光景,令人為之心沉。我原是愛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們緩緩轉(zhuǎn)向陽光,灑著露珠,是那樣的楚楚可憐亦復(fù)可愛。如今得了這幅畫便把它裝上鏡框,掛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襯在一片明亮亮的黃色陽光里,掛在漆成墨綠色的墻壁上,宛如婷婷佇立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特別怡目,但又顯得孤清。每天我就這樣坐在這幅畫的對面,看到了歡欣,也嘗至寂寞。以后我讀了歐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關(guān)于梵•高短暫一生的傳記。他只活了37歲,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顛狂中生活,最后自殺了。他不善謀生,但在藝術(shù)上卻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雖然到死后很久,才為人們所承認。我讀了這本書,為他執(zhí)著的生涯所感動,因此更寶貴他那畫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畫為什么一半歡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④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這幅畫卻沒有帶來;總覺得這幅畫面與當(dāng)時四周的氣氛不相合拍似的。因為解放了,周圍已沒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之中。但是曾幾何時,我又懷戀起這幅畫了。似乎人就像是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暉里,都拼命要抓住這逐漸遠去的夕陽。我想起了深綠色的那面墻,它一時掩沒了這一片耀眼的金黃;我曾努力驅(qū)散那隨著我身影的孤寂,在作無望的掙扎。以后星移斗轉(zhuǎn),慢慢這一片金黃,在我的記憶里也不自覺地淡漠起來,逐漸疏遠得幾乎被遺忘了。
    ⑤十年動亂中,我被謫放到南荒的勞改農(nóng)場,每天做著我力所不及的勞役,心情慘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著糞車,走過一家農(nóng)民的茅屋,從籬笆里探出頭來的是幾朵嫩黃的向日葵,襯托在一抹碧藍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綠色墻上掛著的梵•高的《向日葵》。我憶起那時家庭的歡欣,3歲的女兒在學(xué)著大人腔說話,接著她也發(fā)覺自己學(xué)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來,爬上桌子指著我在念的書,說“等我大了,我也要念這個”。而如今眼前只有幾朵向日葵招呼著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飄浮,沒個去處。以后每天拾糞,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寧愿到這里來兜個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幾朵慢慢變成灰黃色的向日葵,重溫一些舊時的歡樂,一直到有一天農(nóng)民把熟透了的果實收藏了進去。我記得那一天我走過這家農(nóng)家時,籬笆里孩子們正在爭奪豐收的果實,一片笑聲里夾著尖叫;我也想到了我遠在北國的女兒,她如果就夾雜在這群孩子的喧嘩中,該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見自己的父親,衣衫襤褸,推著沉重的糞車,她又作何感想?我噙著眼里的淚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畫這畫時,心頭也許遠比我嘗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為什么畫出行將衰敗的花朵呢?但他也夢想歡欣,要不他又為什么要用這耀眼的黃色作底呢?
    ⑥梵•高的《向日葵》已經(jīng)賣入富人家,可那幅復(fù)制品,卻永遠陪伴著我的記憶;難免想起作畫者對生活的瘋狂渴望。人的一生盡管有許多波濤起伏,對生活的熱愛卻難以泯滅。陽光的金色不斷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說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9.文章第①段畫線句的含義是         。(2分)
    10.文章第②段畫線句中應(yīng)填入的詞語是(   )(2分)
    A.寧靜 滄桑    B.憂郁 陰沉    C.哀愁 寂寞    D.悲傷 頹廢
    11.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對《向日葵》的描寫細膩傳神,請對此作簡要賞析。(4分)
    12.文章第③段中畫線句中作者懂得的“道理”是           。(2分)
    13.作者在文章第⑤段中為什么要描寫“3歲的女兒”和農(nóng)家的“孩子們”?(4分)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
    A.作者當(dāng)年不惜用四分之一的薪水買下《向日葵》的復(fù)制品是出于對梵•高的崇拜。
    B.作者到北京工作時沒有帶《向日葵》,是因為覺得這幅畫和當(dāng)時的社會氛圍不協(xié)調(diào)。
    C.作者描寫勞改農(nóng)場那幾株“從籬笆里探出頭來”的向日葵,表現(xiàn)了他對自由的向往。
    D.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未能一表的心思”,是指對生活既熱愛又傷感的矛盾心態(tài)。
    15.簡要分析本文的寫作思路。(4分)
    三、默寫(6分)[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6.(1)其為人也,        ,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2)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韓愈《師說》)
    (3)錦江春色來天地,             。(杜甫《登樓》)
    (4)落木千山天遠大,             。(黃庭堅《登快閣》)
    (5)此去經(jīng)年,             。(柳永《雨霖鈴》)
    (6)陳涉太息曰:“嗟乎,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7)             ,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8)             ,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鄭思肖《寒菊》)
    四、閱讀下文,完成17—21題(18分)
    齊傷槐女者,傷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愛槐,使人守之,植木懸之,下令曰:“犯槐者刑,傷槐者死?!庇谑牵茏矶鴤?。景公聞之曰:“是先犯我令?!笔估艟兄?,且加罪焉。婧懼,乃造于相晏子之門。既入門,晏子望見之曰:“怪哉,有深憂!”進而問焉,對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故當(dāng)死。妾聞明君之蒞國也,不損祿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為六畜傷民人,不為野草傷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時,大旱,三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當(dāng)以人祀之?!肮私堤?,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請雨者,乃為吾民也,今必當(dāng)以人祀,寡人請自當(dāng)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順天慈民也。今吾君樹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殺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傷執(zhí)政之法而害明君之義也。鄰國聞之,皆謂君愛樹而賤人,其可乎!”晏子惕然而悟。
    明日朝,謂景公曰:“嬰聞之,窮民財力謂之暴;崇玩好,威嚴令謂之逆;刑殺不正,謂之賊。夫三者,守國之大殃也。今君窮民財力,以美飲食之具,繁鐘鼓之樂,極宮室之觀,行暴之大者也。崇玩好,威嚴令,是逆民之明者也。犯槐者刑,傷槐者死,刑殺不正,賊民之深者也?!惫唬骸肮讶司词苊?。”晏子出,景公即時命罷守槐之役,拔植懸之木,廢傷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西漢] 劉向《列女傳》(有刪節(jié))
    17.寫出下列加點的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乃造于相晏子之門  (2)罪故當(dāng)死  (3)寡人請自當(dāng)之  (4)晏子惕然而悟
    18.下面的句子中不存在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一項是(   )(2分)
    A.幸得充城郭為公民      B.北面稽首曰
    C.明日朝,謂景公曰      D.景公即時命罷守槐之役
    19.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且加罪焉  /  進而問焉
    B.妾聞明君之蒞國也  /  窮民財力謂之暴
    C.又不以私恚害公法  /  今必當(dāng)以人祀
    D.不損祿而加刑  /  妾恐傷執(zhí)政之法而害明君之義也
    20.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順天慈民也。
    (2)刑殺不正,賊民之深者也。
    21.劉向《列女傳》中將所記載的女子分為“母儀”、“貞順”、“節(jié)義”、“辯通”等,你認為“齊傷槐女”應(yīng)歸入上述哪一類?請結(jié)合文章第一段闡述理由。(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22—26題(11分)
    古者君民間相安無事,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擇才且賢者,才且賢者又不屑為。是以上世之士高隱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陰受其賜。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懼其亂,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廣,害民愈深,才且賢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數(shù)萬,小者雖無祿養(yǎng),則亦并緣①為食以代其耕,數(shù)十農(nóng)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間,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豈可得也?天下非甚愚,豈有厭治思亂,憂安樂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亂與危,何也?夫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號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二帝三王②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為業(yè)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竊人貨殖,摟而取之,不亦盜賊之心乎?盜賊害民,隨起隨仆③,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豈上天不仁,崇淫長奸,使與虎狼蛇虺均為民害邪?
                                                     ——[元] 鄧牧 《吏道》(節(jié)選)
    注:①并緣:相互依附勾結(jié)。②二帝三王:堯舜禹湯等上古明君。③仆:消滅。
    22.文章第一段中說“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23.下列各組句子,全部批評后世吏道黑暗現(xiàn)狀的一組是(   )(2分)
    ①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
    ②數(shù)十農(nóng)夫力有不能奉者
    ③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間
    ④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⑤為業(yè)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無避忌,白晝肆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2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作者認為遠古時代的圣明君主任用官吏必須要德才兼?zhèn)洹?BR>    B.作者認為官吏對百姓的瘋狂掠奪是國家出現(xiàn)動亂的根源。
    C.作者用激烈的言辭批判了官吏依仗權(quán)勢,戕害百姓的惡行。
    D.作者認為官吏作惡是上天不仁,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狀的悲觀無奈。
    25.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2分)
    26.簡析對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
     
    寫作(70分)
    27.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一根纖細的毛發(fā),放在手掌上不會有什么感覺;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會痛苦萬分。
     
    答案要點及評分標(biāo)準(zhǔn)
    閱讀 80分
    一、1.A
    2.手舞足蹈、詩以言志
    3.該句將“詩”比喻為“一縷不滅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卻能破除黑暗的“一縷曙光”來體現(xiàn)詩對文明的啟蒙,以曙光的“不滅”來強調(diào)詩貫穿整個中國文化史的意義,化抽象為形象,用物象鮮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體展現(xiàn)出作者對詩歌價值的推崇。
    4.(1)幫助人類釋放焦慮,擺脫蒙昧
    (2)幫助詩人宣泄情緒,超越世俗
    (3)面對脆弱的個體自我
    5.D
    6.C
    7.對畫線句的理解1分,調(diào)動積累1分,具體分析2分。
    8.(1)陶淵明
    (2)A
    (3)角度選擇1分,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具體分析2分,評價1分。
    二、9.名畫本該為公眾欣賞,《向日葵》卻歸為私人所藏,令人遺憾。
    10.C
    11.答案示例:作者從形態(tài)、色調(diào)、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動,尤重神韻。文中反復(fù)突現(xiàn)畫面的主色調(diào),即明亮的黃色,寫向日葵時用比喻表現(xiàn)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強調(diào)明亮的黃花又“襯在一片明亮亮的黃色陽光里”,色調(diào)之濃烈躍然紙上。此外,作者還反復(fù)描述自己對畫面的主觀感受,將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態(tài)置于“空蕩蕩”的背景中,渲染出“凄涼”、“孤清”的意境。
    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濃烈明亮的金黃來傳達藝術(shù)探索的歡欣;他的藝術(shù)追求無人理會,因而畫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
    13.女兒的可愛言行表現(xiàn)出舊時家庭的歡欣,與勞改生涯的凄苦形成鮮明的對比;農(nóng)家孩子的歡笑喧嘩再次引出對女兒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聯(lián)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歡樂、女兒單純的憧憬與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
    14.B
    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為線索,將不同階段的人生感悟聯(lián)系起來。文章前半部分著重寫購得《向日葵》的過程和對這幅名畫的鑒賞感受,后半部分著重寫十年動亂被迫勞改時的體驗感受,“向日葵”從作者的審美對象發(fā)展成為與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關(guān)的精神寄托對象,寄寓了對生活難以泯滅的熱愛。(角度:總體構(gòu)想、各部分的組織、寫作順序及理由等)
    三、16.(1)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2)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 玉壘浮云變古今
    (4) 澄江一道月分明
    (5) 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6)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7) 水至清則無魚
    (8) 寧可枝頭抱香死
    四、17.(1)拜訪;(2)同“固”,本來 ;(3)擔(dān)當(dāng),承擔(dān);(4)警覺省悟的樣子
    18.D
    19.D
    20.(1)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他)能夠遵循天道、愛護百姓呀。
    (2)不正當(dāng)?shù)靥幰运佬?,是嚴重殘害百姓的行為啊?BR>    21.答案示例:應(yīng)歸入“辯通”。齊傷槐女為了救父,大膽陳辭齊相晏嬰。她并不直接為父申辯求情,而是針對晏子的心理,站在治國之道的高度進行游說。先引用宋景公的愛民事跡,今昔對比,突出景公“傷槐者死”的君令不恤百姓、有害明君之義;再進一步指出刑殺不正的本質(zhì)為愛物賤人,這將會在鄰國產(chǎn)生惡劣后果。論述邏輯嚴謹、層次清晰,深刻透辟的一番分析最終為父避去殺身之禍,可謂能言善辯。
    五、22.有才而賢明的人本不屑為官,因為君王誠懇急切地求訪方才入朝。
    23.B
    24.D
    25.本文深刻地揭露后世擇官不賢,官吏苛政擾民、侵害百姓的現(xiàn)象及危害,表現(xiàn)出強烈的批判之意和痛心、憤怒之情。
    26.文中多處運用對比,將古今君民關(guān)系、擇吏數(shù)量和標(biāo)準(zhǔn)及其結(jié)果進行對比,突出后世吏道的黑暗;將盜賊的下場、危害程度與害民之吏進行對比,尖銳地譴責(zé)了后者禍害之大。
    寫作 70分
    27.評分標(biāo)準(zhǔn)
    一類卷(63—70分)基準(zhǔn)分67分
    能準(zhǔn)確把握題意,立意深刻,選材得當(dāng),中心突出,內(nèi)容充實,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流暢,有文采。
    二類卷(52—62分)基準(zhǔn)分57分
        符合題意,立意較深刻,選材較得當(dāng),中心明確,內(nèi)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jié)構(gòu)完整,語言通順。
    三類卷(39—51分)基準(zhǔn)分45分
        基本符合題意,立意一般,選材尚得當(dāng),中心尚明確,內(nèi)容尚充實,感情尚真實,結(jié)構(gòu)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偶有語病。
    四類卷(21—38分)基準(zhǔn)分29分
        偏離題意,立意或選材不當(dāng),中心不明確,內(nèi)容單薄,結(jié)構(gòu)不夠完整,語言欠通順,語病較多。
    五類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項即為五類:
        (1)脫離題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說明:
    (1)未寫題目扣2分。(2)錯別字1個扣1分,至多扣3分。(3)標(biāo)點錯誤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潔,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觀整潔,酌情加1—2分。                         
    
    出國留學(xué)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整理史上高考復(fù)習(xí)資料大全!讓您的高考成績穩(wěn)步上升!
    
 高考語文考點  高考數(shù)學(xué)考點  高考英語考點  高考理綜考點  高考文綜考點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英語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理綜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文綜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高考數(shù)學(xué)模擬試題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高考語文歷年真題  高考數(shù)學(xué)歷年真題  高考英語歷年真題  高考理綜歷年真題  高考文綜歷年真題
 高考備考輔導(dǎo)高考食譜大全;高考前必須做的事

    
高考語文真題 高考數(shù)學(xué)真題 高考英語真題 高考文綜真題 高考理綜真題
高考語文答案 高考數(shù)學(xué)答案 高考英語答案 高考文綜答案 高考理綜答案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高考數(shù)學(xué)模擬試題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