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全集(五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最新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全集篇一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經(jīng)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和數(shù)學交流的能力。
    3、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重點難點:
    1、指導探索乘法分配律。
    2、發(fā)現(xiàn)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導:
    通過講學練相結合,設計相應的練習題,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學過程:
    具 體 內(nèi) 容
    一、激趣導入
    (約3分鐘)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老師想請大家?guī)鸵粋€忙,我有一個朋友開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員工,她想給公司的員工每人買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幾件衣服和幾條褲子,想選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搭配?
    2、學生思考:(1)有幾種搭配方案
    (2)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方案,并算出總價。
    (學生自己選擇方案并在練習本上完成。師強調(diào):是買4套衣服)
    二、自主學習
    (約7分鐘)
    (一)組內(nèi)研討,確定方案
    1、組內(nèi)研討
    (1)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案?
    (2)介紹自己的方案,并說一說,你推薦的理由。
    (3)說說你推薦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錢?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約10分鐘)
    2、匯報交流
    師:哪一個同學想先來給老師推薦他的方案?
    師:要想求4套這樣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別列式解答
    師:因為總價相等,這兩個算式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學生回答后,師在兩個算式中間用等號連接)
    師:這個等式怎么讀呢?
    生嘗試讀等式。
    (預設學生讀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別與4相乘的積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學生依次匯報出其余3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導說出是怎么想的。計算后分別加上等號。
    教師板書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條褲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講點撥
    (約8分鐘)
    (二)觀察比較、猜測驗證
    1、觀察比較
    2、提出猜想。
    師:觀察上面的等式,左右兩邊的算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舉例驗證。
    讓學生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行驗證,看看是否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jù)匯報板書。
    (三)總結規(guī)律,概括模型
    1、總結規(guī)律
    師:剛才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中的一個規(guī)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這是什么規(guī)律嗎?(生猜測)
    師:這個規(guī)律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齊讀)你能說一說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嗎?
    2、用字母表示
    師: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測評總結(約12分鐘)
    鞏固應用,訓練提升
    1、請你根據(jù)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介紹前兩道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應用,后三道屬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應用。
    2、火眼金睛辨對錯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強調(diào):兩個數(shù)的差與一個數(shù)相乘,也可以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shù)相乘,再相減。
    3、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下面各題。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決這道題嗎?
    86×101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條褲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兩個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用這兩個數(shù)分別和這個數(shù)相乘,再相加
    最新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全集篇二
    《三角形邊的關系》是在學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雖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但三角形“邊”的研究卻是學生首次接觸,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nèi),要讓學生從抽象的幾何圖形中得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這個結論,并加以運用,并非易事。開課前我先觀摩網(wǎng)上優(yōu)秀視頻,學習優(yōu)秀案例,用兩天的時間準備教案,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該如何引導“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探究的過程,圍繞“怎樣的三根小棒能擺成一個三角形?”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再次由學生自己找出原因,為什么能?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接著重點研究“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雖然本節(jié)課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在實驗活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我對這節(jié)課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關注學生親身經(jīng)歷
    本節(jié)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導入部分,通過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出示一組實物圖片,使學生初步體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動手操作部分,學生用手中的小棒來擺三角形,并且做好記錄。這個過程必須得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發(fā)現(xiàn)、比較,從而得出結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苯虒W中,我有意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個實驗活動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例如:讓學生到展示臺展示準備得不夠充分,只是簡單的叫幾位學生去展示,沒有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實驗結果,感覺只是停留在表面。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學生實驗后,我只是出示一個例子就下結論,評課后,通過老師的點評,讓我明白了,一個實驗活動要有兩到三個例子,才能下結論。
    二、練習設計層層深入
    評價一節(jié)數(shù)學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練習得到的反饋,而學生之間參差不齊,為了能兼顧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練習題我設計層層深入,由淺入深。1.判斷三組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2.用同樣長的3根、4根、5根、6根小棒能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第1小題我要求學生除了判斷能不能擺成三角形?還要求學生們寫出為什么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為什么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理由。從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正確率很高,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理由說的很棒,只要比較兩根較短的小棒是否大于那根長的小棒就能知道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學生用算式表示(如:3+4>6 )等,學生們能懂得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第2個小題,我讓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猜想、實驗、驗證及同桌互相討論等活動,來解答用3根同樣長的小棒能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若能擺成,它是一個什么樣的三角形。學生都擺出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出來。接下來再分別動手操作4根、5根、6根同樣長的小棒是否能擺成一個三角形。若能擺成,它是一個什么樣的三角形。通過這個練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勇于實踐、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在動手能力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的好品質(zhì)。
    最新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全集篇三
    教學目標:
    1、探索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2、在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應用發(fā)現(xiàn)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教學重難點:
    1、探索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應用發(fā)現(xiàn)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教具準備:
    直尺、小棒
    教學過程:
    課前可以請學生準備四組小棒,課上組織學生擺一擺,讓學生邊操作邊把有關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內(nèi)。當學生完成操作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討論能圍成三角形的兩組小棒的數(shù)據(jù),并在填出“>”“<”或“=”。
    一、數(shù)學活動
    1、出示一組長短不一的幾根小棒,請你挑選幾根圍成三角形。
    不重復,你還可以怎么圍?
    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想一想,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線,從郵局到杏云村,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
    3、是不是任意兩條邊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條邊大呢?畫一畫,算一算。把計算結果填寫在第33頁的表上。
    二、運用知識模型
    1、第1題:下面各組線段能圍成三角形嗎?
    2、第2題:組織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并填入表中。
    3、第3題:擺一擺,填一填。
    4、第4題:如果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條邊可能是多長?有多個答案,第三邊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想法?
    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系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最新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全集篇四
    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角形邊的關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邊的關系》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四課內(nèi)容,是小學 “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新增添的內(nèi)容,是在線段、角、頂點、三角形分類等三角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延伸。為今后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應用提供了重要條件。
    學生分析:
    從接觸三角形以來,都是針對已成立的三角形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從未涉及到:“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一陌生領域。在生活實際中缺乏鮮活實例和經(jīng)驗,固而學生在學習該段內(nèi)容時,會有與生活實踐相割裂的感覺。學生對較抽象的問題無法明白其含義。所以這段知識的理解對學生來說有相當?shù)碾y度,學生不夠自信,沒有勇氣參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不足,無法完全獨立的進行探究活動。需要老師以學生體驗過程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為重,給予指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并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能運用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歸納、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shù)據(jù),體驗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三角形邊的關系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jīng)驗。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最近幾天咱們一直在圍繞哪種圖形進行學習?
    (生:三角形)。
    師: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
    師: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邊。)
    2、解釋課題
    今天咱們就來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么奧秘。
    二、探究活動
    1、用4組不同長度的小棒圍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擺成三角形與小棒的長度有關。
    ①師:剛才咱們說了“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線段來圍三角形,得用幾根小棒?
    師:是不是只要給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師:怎么驗證咱們說得對不對呢?
    (生:實際動手擺一擺、圍一圍。)
    師:那好,課前咱們都準備了幾組長度不同的小棒,接下來咱們就來擺一擺。在動手之前咱們先來一起看一看“活動要求”。
    ②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學生自讀活動要求,師:清楚活動要求了嗎?開始吧!。
    ③學生動手擺一擺并完成活動記錄表。
    ④匯報活動結果。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師:在剛才的4組小棒中,那幾組能擺成三角形?哪幾組擺不成三角形?你覺得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關?(生:小棒的長度。)
    2、進一步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①課件分別演示4組小棒擺三角形的過程。
    ②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組小棒(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最后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2厘米和3厘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沒能首尾相接。)
    師:為什么這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師: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師板書: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1,2,5 2,2,8)
    師:咱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小棒之間的關系,什么情況下的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③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等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師:既然你們覺得小棒太短了圍不成三角形,那我現(xiàn)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長1厘米,這時就成了第4組小棒(3,3,6)的長度,你們剛才擺成三角形了嗎?
    課件演示。
    師: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3厘米和3厘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厘米的小棒剛好重合。)
    板書:3+3=6
    師:那么3,5,8這3根小棒能擺成嗎?5,6,11呢?
    師:那么怎樣的3根小棒也擺不成三角形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等于長小棒時也擺不成三角形。
    ④小結
    師:咱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擺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師:現(xiàn)在咱們知道了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膽猜測一下,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大于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師:是這樣嗎?咱們再來看看能擺成三角形的那兩組小棒的長度,算一算是否驗證了咱們的猜想。
    學生算一算驗證猜測。
    師:那么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大于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3、進一步探究三角形邊之間的關系
    ①師:這是咱們擺成三角形的那2組小棒。當我們用小棒擺成三角形后,小棒相當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邊。)
    ②師:請你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同桌兩人交流。
    個別學生匯報計算結果。
    ③師:那么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
    ④歸納總結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板書)
    師:這就是三角形邊之間的關系。剛才咱們是從這兩個三角形發(fā)現(xiàn)的這個結論?,F(xiàn)在咱們利用課前畫的任意三角形來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都具備這樣的規(guī)律。
    (學生計算驗證)
    三、隨堂練習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guī)律。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下面陳老師準備了一些習題,敢不敢試一試?
    1、淘氣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可以走。從下圖中你能看出那條路近嗎?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說你的理由。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
    2、完成“練一練”1-3
    四、布置作業(yè)
    練一練。4
    五、全課小結
    最新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全集篇五
    教材簡析:
    能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式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個數(shù)乘兩個數(shù)的和(或可以轉化成一個數(shù)乘兩個數(shù)的和),可以直接應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結果;另一種是求兩積之和的算式里有一個乘數(shù)相同,可以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結果。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的式題的特點,學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2、讓學生學習應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問題主動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感受數(shù)學規(guī)律的普遍使用性,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獲得運用數(shù)學規(guī)律提高計算效率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加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過程:
    一、講解學生作業(yè)錯得較多的題目
    1、99×37+37=37×(□○□)
    指名說說這題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實就是合起來乘可變成分別乘或是分別乘變成合起來乘。在這個算式中,只有一個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裝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別乘37,應該等于合起來乘37,括號里應該填寫的是“99+1”
    2、把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讓學生說說哪幾組是肯定能連線的,還有哪幾組有問題?說說為什么不能連線?
    (1)(58+12)×14應該等于分別乘14,但“58×14+12”中的12沒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它只能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連線。
    二、學習例題
    1、出示例題圖
    說說例題的信息和問題,說說相關的數(shù)量關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說說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積應該略大于3200。
    還可以怎么算?(用豎式算)
    3、3200元其實是幾件衣服的價錢?那要算102件,還要怎么辦?
    (加上2件),這2件是多少元呢?總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這個過程完整地用算式表達出來呢?
    板書: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們可以把這類題目進行簡便計算。
    學生完成書上的例題剩下部分。
    4、完成試一試:用簡便方法計算46×12+54×12
    觀察算式特點,并完成簡便計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較兩題,說說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容易,有的時候是分別乘更容易。要根據(jù)具體的題目來選擇。)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在○里填上運算符號(題略)
    學生獨立完成,再校對。
    2、口算下面各題,并說說是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題)
    學生說出口算的過程,體會也是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讀第5、6題,觀察數(shù)據(jù)的特點,說說怎么算才更簡便?
    四、探索思考題
    99×99+199○100×100
    觀察算式,說說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大小關系呢?說說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過程中完成板書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學生自己嘗試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過程
    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業(yè)
    p.57第2、4、5、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