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這就造成之間的文學著作翻譯難度增大。以下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文學名著神翻譯,看看我們的四大名著被翻譯成什么了樣吧!
《紅樓夢》
從人名開始說:比如有的譯本卻將“鴛鴦”譯成"Faithful Goose"(忠實的鵝);寶釵被譯為"Precious Virtue",也就是“寶貴的美德”,無疑是一種“善意”的意譯。
近些年的譯本則基本上用音標表示人名,雖然不會有錯誤,但是增加了外國人理解《紅樓夢》的難度,因為很多句子和人民往往具有象征性的含義。
到現(xiàn)在為止,最受認同的《紅樓夢》英文譯本是霍克斯以及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合譯的兩個版本。而在霍克思翻譯的《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黛玉住的 “瀟湘館”被譯為Naiad's house,意指希臘神話中水泉女神的住所。雖然用了西方人所熟悉的意象,但是也恰恰喪失了中國文化所特別的所指——瀟湘妃子的傳說和竹子的品節(jié)。
道家思想在整個《紅樓夢》中意義非凡,譯者應怎樣將道教思想和道教用語介紹給西方讀者呢。例如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提到賈敬癡迷于道教的煉丹術而死,家人說:“老爺天天修煉,定是功成圓滿,升仙去了。” “修煉”是道教術語,霍譯是"looking for the secret of immortality",這樣西方讀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升仙去了”,霍譯為"went off to heaven"(去天堂了),也是便于西方人理解的西化翻譯,只是顯得有些混雜的詭異。
《西游記》這個書名的翻譯,也是各種各樣,不過可以大概分為兩類,一類則為直譯,比如Journey to the West;另一類則聚焦在“大師兄”,比如韋理的Monkey(《猴》),以及其它譯本有The Monkey King(《猴王》)等。
《三國演義》后來美國漢學家摩斯•羅伯斯的英文全譯本起名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這位作者未免也太羅曼蒂克了。 不過羅貫中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演義”出《三國演義》的,也許譯者的用意是說小說《三國演義》是信史《三國志》的浪漫化。
《聊齋志異》其中一版翻譯為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studio來翻譯已在多個版本中可見,但是這個lonely是哪兒來的?……
《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豪厄爾版的英文譯名叫The Courtesan(《名妓》)。譯名雖然和內容沾邊,但是與作品原意并不相通,之后的譯本The Courtesans Jewlery Box,又豐富了一些。
《春秋》譯為Spring and Autumn Annals,直譯沒有錯,但是完全失去了那種歷史意味,究竟選擇哪種翻譯方式也是糾結。
金庸作品:
《鹿鼎記》被翻譯為The Deer & the Cauldron(直譯為"鹿和鼎"),讓人摸不到頭腦;
《天龍八部》被譯為The semi Gods and semi Devils(直譯為"半神半魔") ;
《書劍恩仇錄》被直接譯為The Book and The Sword(直譯為"書和劍" ),真夠直白。
更多文學名著作品請點擊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