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元旦手抄報圖片

字號:


    為了讓同學們更加了解節(jié)日的意義,很多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做一份節(jié)日手抄報,出國留學網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元旦手抄報的內容,希望對同學們有一定的幫助,歡迎閱讀與借鑒。小編祝大家元旦快樂!
    元旦手抄報
    
    元旦到,新年來,祝您全家快樂傾心,如愿加薪,涌動溫馨,事事順心,件件省心,樣樣稱心,面貌一新!新的一年,天天開心!
    
    時間流逝、凄美了記憶!忘不了元旦舞臺上你輕盈的舞步和飄緲的歌聲!思念的話語只希望大家永遠幸福!朋友珍重,元旦快樂!
    
    新的一年來臨之際,把希望的種子撥灑在希望的土地中,用希望你的努力化成陽光照射中迅速成長。希望你在元旦節(jié)快樂心愿達成。
    
    新年到,元旦鬧,笑顏展開快樂繞;煙花綻,頌歌奏,福飄萬家樂開花;短信來,問候到,溫馨祝福為你造;祝福你,心飛揚,新年快樂幸福纏。元旦快樂!
    
    讓友情在彼此的牽掛中更深,讓愛情在深情的叮嚀中更濃,讓親情在家人的關愛中更暖,讓祝福在寒冷的冬天中更美,讓問候在元旦的短信中更真,讓你在新的一年中更快樂!
    中國元旦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jù)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我國在發(fā)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fā)現(xiàn)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xiàn)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新年傳說 “年” 原不是節(jié)日, 而是一種動物。
    傳說在遠古時候, “年”這種動物非常的兇猛。它們聚集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只,少則幾百只。每到嚴冬,就出來覓食, 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jù)說,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 熊羆和幾十個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一直到春暖花開, 氣溫上升,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來時,人們都要 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個洞穴中 多達百人,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還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發(fā)現(xiàn)年雖兇惡性 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fā)現(xiàn)年群來犯,就迅速 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趕走。第二天, 住在各洞穴里的人們早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感謝大人他們小一輩。以后,便逐 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