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歡迎參考。
一、科舉制度對國家治理的影響
(一) 科舉制度對國家的積極作用
1. 科舉制度為當時中國“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度給社會普通平民提供了一個讀書入仕、改變命運的公平競爭的機會和條件??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官宦子弟對于政權的統(tǒng)治,促進了國家重要命官的良性流動,為國家治理擴大了合法性基礎。正因如此,科舉制度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具開創(chuàng)性和平等性的選拔制度,為國家治理輸送了不少新鮮血液。
2. 科舉制度帶來了封建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
“秦始皇嬴政青睞法家思想,長期的橫征暴斂使得人民苦不堪言”,導致后來的各種起義造反,從而改朝換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科舉制度考試以“儒家經(jīng)典”為標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維系儒家思想和價值體系正統(tǒng)地位的根本手段。當時的人們比較封建,且各司其職。讀書人在當時被認為是十分有前途的,商人反而別人看不起,因此具有強有力的思想武器,為社會長期穩(wěn)定提供重要制度因素。
(二) 科舉制度對國家的消極影響
1. 科舉制度強化了封建專制獨裁的風氣
科舉制度將讀書、考試、做官三件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選拔甘心俯首稱稱的官員,“牢籠英才”大抵也就如此了吧。根據(jù)李國鈞所撰寫的《歷代教育制度考》一書來看,在宋代,幾乎被錄取的官員多是人浮于事、辦事效率底下的封建官僚機構人員,他們的思想日益被固化,這對當時社會的整體風氣不利。
2. 科舉制度的公平性容易被質(zhì)疑
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發(fā)展和受重視,形式上雖然做到了防止作弊、保持公平的現(xiàn)象,但是仍有拉關系、買官、需私舞弊的反面事例??忌诖痤}時也會頂替、冒籍……有些王公子弟利用權力或者金錢買通關系,私下調(diào)換考卷,讓真正有才識的寒門子弟浪費光陰寒窗苦讀。由此可見,科舉制度的公平性可可謂一般。人們的心理還是會有疑慮或者覺得不公平。這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不利于國家的長遠穩(wěn)定和安全,隱患頗多。
二、科舉制度對學術發(fā)展的影響
(一) 科舉制度對文化的傳承的影響
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對于中國文本文化的傳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大致概括為儒家文化的傳延和唐詩元曲興盛這兩個方面來講。具體而言,由科舉制度做為媒介,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文化獨領風騷、而我國古典詩歌到科舉盛行的唐代登上了發(fā)展的高峰。在科舉制度的沿襲下,讀書人飽讀詩書,能文舞墨,才氣自然孕育而生。
(二) 科舉制度對自然科學的影響
在百家齊放的學術年代里,人們潛心研究,不光有像“四大發(fā)明”這樣的杰作,還有諸如織布、占卜和一些已經(jīng)失傳的民間技藝等民間技藝的流傳,這些都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借鑒和參考的經(jīng)典價值,是和現(xiàn)代發(fā)達科技所不能比擬的。
(三) 科舉制度對古代文學的影響
科舉制度豐富了小說的題材內(nèi)容,又使落第士子獲取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通過藝術形象可以及大的抒發(fā)個人壯志難酬或壯志不得的憤懣?!度辶滞馐贰泛汀读凝S志異》等作品正是以批判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為中心,生動形象勾勒出了封建末世官場的糜爛景象。在當時,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和范圍還是比較廣泛的,為人們的茶余飯后生活提供了不少精神食糧。這些作品甚至流傳至今。
(四) 科舉制度本身就是一項文化遺產(chǎn)
在2005年召開的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 “清代大金榜”作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標志性文獻檔案,與德國格林童話等文獻一起通過評審,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世界記憶工程),成為中國迄今入選此類世界文化遺產(chǎn)四項文獻之一;科舉制度在西方人看來,也是一項充滿魅力的神秘制度,他們很難想象當時國人的毅力,能夠寒窗苦讀這么多年只為一朝中舉,確實執(zhí)著可嘉;另外,科舉制度還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研究的素材資料,不論是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漢語文學等方面還是現(xiàn)代教育方面,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資料。
三、科舉制度對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
科舉制度讓天下讀書人科舉功名竭盡畢生精力,久而久之,儒學所推崇的倫理綱常內(nèi)化為一種奇特的民族性格。教育的主要功能被異化了,久而久之形成了利弊各半的人才塑造趨勢。
(一) 導致人才知識結構的欠缺
由于科舉制度的應試性,更加強調(diào)書中內(nèi)容,因此考生更加注重書本上的片面意思,不思進取造成知識面越狹窄。以為英國的傳教士麥嘉溫曾經(jīng)批評那些考中功名的讀書人:“用西方的觀點看,獲得以上學位所學要的只是貧乏二有限的”。由此可見知識少得可憐。
(二) 培養(yǎng)了非人性化的特征
1. 權威人格。根據(jù)書中所教的內(nèi)容,當時的讀書人基本達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經(jīng)中之語不用”的地步。這些簡約化了的處事原則漸漸導致人們的懶于思考社會結構及變化的多樣性,時常依賴的是諸如《朱子治家格言》一類的教條。毫無疑問,相信權威的生命態(tài)度逐漸塑造了中國人的權威性格。
2. 圣賢理想抱負。當時廣大讀書人的心理人格和文化心態(tài)深受科舉制度的塑造,充分體現(xiàn)在這兩點:一是重氣節(jié)將操行的道德修養(yǎng);二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唐太宗李世民明確提出:“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由此可見,更加看重人才的德性而非學術性,更強調(diào)崇德尚禮,忠君尊權和忠君愛國的“大愛”。
3. 功名崇拜。雖然科舉制度考試只是教育測量的一種手段,其本身并不神秘,神秘的只是考試結果的變幻莫測與難以預料。由于對科舉功名的崇尚癡迷,一些官方的科舉禮儀活動,也被人們模仿、移植到生活的習俗中。婚姻習俗方面,新郎和新娘于新婚之時,身穿紅袍,頭頂桂冠,就像登科時的衣冠一樣,春風得意。
4.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不光是德和智,還有體美勞。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執(zhí)著忘我精神令人感動,寒窗苦讀必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困難。他朝中舉,便是最好的證明。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素質(zhì)和耐力肯定得到了綜合的鍛煉和培養(yǎng),和普通人還是稍有差異的。
總結概括
俗話說,存在即合理的??婆e制度自隋朝開始,能在漫長的1300多年封建社會中能夠得以綿延千年,充分說明了它能滿足當時特定的社會需求,很難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好還是壞。對當代的知識分子來說,科舉制度向每一個讀書人展示進入官僚集團的可能性,使“學得真功夫,售與帝王家”成為知識階層主要價值取向,通過考試轉(zhuǎn)化為他們對自身的懷疑——即使未能考中,也只是自身努力不夠,不知不覺地將所有知識分子拉入了統(tǒng)治階層的懷抱。
可以肯定的說,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還對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事實上,
通過科舉制度所此形成的中華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與價值取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氣和特色,有一定的時代感??傊婆e制度利弊并存。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一時一地標準衡量其得失;應綜觀全局,從科舉文化演變的歷史長河中,總結其經(jīng)驗與教訓,身體力行,為中華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可以通過科舉制度來回看中國的歷史,把它放入歷史長河中加以理性思考和研究,這對當今的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綜上所述,科舉制度對人才的培養(yǎng)雖然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不能否認它為國家確實輸送了一批天資聰穎、德行高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