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訊 美國教育是許多人比較仰慕的,美國有著世界上最頂尖的教育水平,有著許多中國學生向往的世界級高等學府。因此每年也就使得許多的中國學生遠赴美國,留學深造。然而一位中國校長卻道上了一堂遺憾的美國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請看下文!
在美國里奇利中學(Ridgely Middle School),我旁聽了一節(jié)自然科學課,內(nèi)容是“科學家”,看教材,發(fā)現(xiàn)就是介紹一些科學家的事跡,以及科學史上對這些科學家的評價。
這樣的內(nèi)容該怎么上呢?這位教師想的辦法不錯。
每個學生都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家,然后為其建一座紀念碑,并擬定碑文,要求有這位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的介紹,有其研究成果的介紹及相關(guān)的評論。
這個課堂設計確實不錯,許多學生用硬紙板、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了與真正的紀念碑同樣形狀和大小的碑,教室里擺滿了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碑。
這節(jié)課,就是學生們來交流自己制作的紀念碑和碑文??吹贸?,學生做紀念碑及碑文做得很用心,對這次展示和交流也很期待。
但是,這堂課到最后卻算不上是一堂成功的課。
在大約45分鐘的課堂時間中,一共有十幾名學生陸陸續(xù)續(xù)走上講臺,朗讀自己制作的碑文,但老師卻始終坐在辦公桌后面聽著;
聽完后大家鼓掌;然后學生把作業(yè)交給老師,他看一看,似乎還記錄了一點什么;
然后再抽簽,抽下一名學生上臺宣講。
整個過程中老師也沒有說過一句話,其他學生也就坐在下面聽著,也沒有說話。偶爾有個別學生舉手,但老師沒有看到。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真聽的,但也明顯有學生走神。
整個課堂總體上顯得比較沉悶。
先說說這堂課成功的地方。
第一,科學家的事跡介紹,這樣的課屬于純粹的知識課,其學習過程就在于記憶。教師用“制作紀念碑”的方式,把一個“記憶”的過程轉(zhuǎn)化為一個“制作”的過程。
“制作紀念碑”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制作紀念碑,對“科學家事跡”會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從而留下一個深刻的記憶。
第二,理解“科學家生平事跡和科學成就”是一個純粹的“知識輸入”的過程,而制作紀念碑這個活動讓學生把一個“知識輸入”的過程轉(zhuǎn)化為一個“知識輸出”的過程。
尤其是撰寫碑文,需要學生們對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科學成就有一個概括提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會有助于學生對科學家的事跡和成就形成全面的、深刻的理解。
第三,不同的學生制作不同科學家的紀念碑,然后讓學生們在全班展示。在這里,“全班展示”即是合作學習,大家共同完成“科學家的事跡”的學習任務。
但是,一堂預期很好的課最后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成功,問題出在哪兒呢?
從教學形態(tài)來說,這一堂課是展示交流,屬于活動化的教學。活動化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互動。
這堂課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從頭至尾都只有學生的單向的活動,沒有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活動。此乃失敗之原因所在。
所謂“互動”,核心在于對對方的干預。
甲方對乙方的活動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可以是贊同,可以是批評,可以是補充,可以是調(diào)整,可以是轉(zhuǎn)換,可以是重構(gòu),總之,是在乙的活動的基礎上的承續(xù)和延伸,沒有乙的活動就沒有甲的活動。
同樣,乙方在甲方對自己的活動作出反應后,他對這種反應又需要作出反應,他的這種反應同樣是在甲的活動的基礎上的承續(xù)和延伸。
我用下圖來表示這樣一個過程:
這樣的課堂呈現(xiàn)出一種雙向性特征。一個方向是乙方對甲方的影響,另一個方向是甲方對乙方的影響。
在教學的時間軸上,是甲乙雙方的活動的前后相接相延,兩個方向是相向的。
在教學的邏輯軸上,是甲乙雙方的活動的干預與推動,兩個方向又是相對的。
互動的教學功能即在于此:相互促進,引發(fā)學習活動,并推進學習朝知識的深處發(fā)展。
但這堂課,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學生單向的“展示”,沒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學生一個接著一個來展示他們的作品,但是除了禮貌性的鼓掌,聽的人沒有對這個學生的這個作品作出實質(zhì)性的反應,沒有給予內(nèi)涵性干預和推動——講的人是孤獨地講,聽的人是被動地聽。
講的人沒有期待聽的人給予支持,也不擔心他們會作出批駁,因此沒有熱情。聽的人沒有評判的責任,因此也沒有認真聽的必要和心理介入。
總之,都沒有投入,整節(jié)課都在幾句空洞的話語上滑過去了。
課后,我們與上課的老師交流,我向他講述了我上這堂課的設計:
首先,我會將科學家們按國籍或研究領(lǐng)域分類,然后把學生分成幾組,每一組負責一個類型的科學家紀念碑的制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強化合作意識,發(fā)揮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長,提高紀念碑和碑文的制作質(zhì)量。
接著,學生以小組共同主持的形式上臺向全班學生展示與交流,一些學生介紹科學家的生平,一些學生介紹科學家的成就,一些學生介紹科學界對這位科學家的生平和成就的不同評價。
再次,由全班學生向這個小組的學生自由提問題,由這個小組的學生集體答辯。
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重點環(huán)節(jié),也應該是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們的問題不預先作限定,可以是科學家生平事跡好奇的追問,也可以是科學家成就的具體內(nèi)容,也可以是科學家研究領(lǐng)域的問題,也可以是科學發(fā)展史上相關(guān)的最新成果。
可以是補充性的,也可以是反駁性的,可以是提問式的,也可以是評價式的。
總之,要“互動”起來。
最后,由這個小組的學生根據(jù)全班同學的“意見和建議”,現(xiàn)場談一下他們小組的修改設想。
如果要做得更完滿的話,全班同學為這個小組的學生的表現(xiàn)打分,全班評選出優(yōu)勝小組,給予表揚。
這位老師聽了我的設想,但沒有表示什么。不知他懂我了沒有。
有意思的是,我似乎懂了他的學生。
我在聽課的時候,注意到有一個學生在幾個學生展示完畢后都舉手示意要發(fā)言,但都沒有得到老師的關(guān)注。
下課以后,我問這個學生,你舉手是想干什么?
他告訴我,他有好多問題想問這個小組的學生,也想問老師,但都沒有機會。孩子稚氣的臉龐上滿是遺憾。
但愿上課的老師明白我遺憾的是什么。
出國留學網(wǎng)即時為大家提供最新留學資訊,大家按Ctrl+D收藏本站即可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留學動態(tài)!
>>>點擊進入出國留學網(wǎng)新聞資訊欄目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