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墓志銘:頭頂?shù)男强蘸蛢刃牡牡赖侣?/h1>

字號:


    下面是由留學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康德墓志銘。更多墓志銘盡在出國留學網(wǎng)實用資料墓志銘專題。
    康德墓志銘:頭頂?shù)男强蘸蛢刃牡牡赖侣?/strong>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就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個人或他人的幸福為準則的,而是絕對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種永恒不變,普遍適用的道德律。
    頭上的星空是宇宙論問題,心中的道德律是人類學問題;頭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心中的道德律是內在的良知。因為仰望,所以看見;因為心中有美麗的道德律,才能看見頭上美麗的星漢燦爛。
    正是心靈中誠信的道德律,造就了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不可否認,這樣的星空日益變得云山霧罩。早在兩年前,有專家在預測“中國十大風險因素”時,就將“信心和誠信問題”列為其中之一;這些風險因素。在這個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時代,還有多少人始終堅持對頭頂?shù)男强蘸托闹械牡赖碌木次放c追求?
    【拓展】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云說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他被認為是對現(xiàn)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后一位主要哲學家。
    康德 - 生平簡介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K?nigsberg,今天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徒;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yè);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xiāng)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完成大學學業(yè),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學、數(shù)學、力學、工程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物理學、雄辯學等學科,根據(jù)國外多本康德傳記,列了一張最繁忙的一天的時間表:8-9時邏輯學、9-10時力學、10-11時理論物理學;下午2-3時自然地理、3-4時數(shù)學;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后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档陆K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guī)律,以至當?shù)氐木用裨谒刻煜挛?點半散步經(jīng)過時來對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為讀盧梭的《愛彌兒》入迷,以致錯過了散步的時間?;蛟S正是因為這種有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過康德是一個非常好交際的人,十分健談,經(jīng)常邀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講究吃喝,對美食有特別的偏好。
    生平及著作年表
    1724年4月22日 伊曼努爾??档律诟缒崴贡?。
    1730年 入小學
    1732年 入中學
    1737年 母親去世
    1740年9月24日 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學
    1746年 父親去世。 《論活力的正確評價》一書復印。該書于1749年出版
    1747年 康德在安德施牧師家當教師(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猶德早村)
    1750年 在休里增少校家當教師(在奧斯德羅德羅附近的阿爾恩斯多爾夫村)
    1753年 在凱瑟琳伯爵家教師(勞登堡 吉爾西德區(qū))
    1754年 回到哥尼斯堡,6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繞軸旋轉時發(fā)生過變化》;8月 《關于從物理學觀點考察地球是否已經(jīng)衰老的問題》
    1755年3月 《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4月17日 提出學位論文《論火》;5月13日 碩士學位考試 ;6月12日 得到碩士學位;9月27日 求職論文答辯。 《對形而上學認識論基本原理的新解釋》
    1756年1----4月 論述里斯本地震的兩篇文章和一本書;4月10日 為取得教授職位進行文化答辯。《唯物單子論》
    1757年春 《自然地理學講授提綱》
    1758年 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國臣民。春 《運動和靜止的新學說》;12月 康德爭取基波克死后虛懸的教授職位,未成。12月14日 向伊麗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請書。
    1759年10月 《試對樂觀主義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 《對豐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 《三段論法四格的詭辯》 赫德爾聽康德講課(到1764年)12月 《證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據(jù)》
    1763年 《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嘗試》
    1764年 《對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觀察》《論腦病》《對自然神論和道德原則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 《關于1765年冬季學期講課時間表的通知書》
    1766年2月 康德被認命為王家圖書館副館長。 《視靈者的幻想》
    1768年 《論空間方位區(qū)分的基本根據(jù)》
    1769年 埃爾蘭根大學聘請擔任教授職務
    1770年1月 耶拿大學聘請;3月31日 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8月21日 學位論文《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答辯
    1771年 評論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 致函赫茨,談到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構思
    1772年 5月 康德辭去圖書館副館長一職
    1775年 《論各種不同的人種》
    1776-1777年 論“博愛”的兩篇文章
    1778年 策特里茨大臣勸說康德,要他轉到哈勒大學工作
    1780年 康德成為哥尼斯堡大學評議委員會成員
    1781年5月 《純粹理性批判》問世
    1783年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評舒爾茨所著《道德學入門》一書
    1784年 康德購置一所私人住宅。10月 《從世界公民的觀點撰寫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 《問答:什么是啟蒙運動》
    1785年1月和11月 康德評論赫德爾的書《人類歷史哲學思想》;3月 《論月球上的火山》;4月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1月 《論人種概念的確定》
    1786年1月 《對人類歷史起源的推測》;春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夏 康德被推選為大學校長;10月 《何謂在思維中確定方向》;12月7日 康德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院士
    1787年6月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 致函萊因霍爾德,說明哲學體系的三元結構
    1788年1月 《論目的論原理在哲學中的運用》;春 《實踐理性批判》出版;夏 康德第二次參加校務會議
    1789年 卡拉姆金拜訪康德
    1790年 《批判力批判》出版;《純粹理性批判》第三版
    1791年8月 費希特為了與康德認識,來到哥尼斯堡 ;9月 《神正論的所有哲學嘗試歸于失敗》
    1792年4月 《論人的劣根性》
    1793年春 《論理性范圍內的宗教》;9月 《論格言: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可是實踐上卻行不通》
    1794年5月 《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6月《論萬物的終結》;7月28日 康德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12日 康德因為就宗教問題發(fā)表意見受到國王申斥
    1795年 《永久和平論》發(fā)表
    1796年 《論靈魂的器官》;6月23日 康德最后一次講課
    1797年 《道德形而上學》發(fā)表;6月14日 哥尼斯堡的大學生們紀念康德學術活動五十周年;7月《關于迅速簽訂哲學上永久和平條約的通告》;9月 《論出于利他動機而說謊的虛妄權利》
    1798年4月4日 康德被選為西恩(意大利)科學院院士;秋 《學科間紛爭》 《人類學》發(fā)表
    1799年8月 《關于費希特所著《知識學》的聲明》發(fā)表
    1800年 最后一篇單獨發(fā)表的著作-----德語立陶宛語詞典的跋;9月 耶舍出版康德的《邏輯學》
    1801年11 月14日 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1802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學》
    1803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學》;12月15日 寫最后一篇日記
    1804年2月12日 康德逝世;2月28日 安葬。5月 林克出版《自萊布尼茨和沃爾夫以來德國形而上學的成就》
    康德 - 主要著作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yè),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shù)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筑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于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shù)概念引進于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fā)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chuàng)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并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稄淖匀豢茖W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里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xiàn)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1883~1969)將康德與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奧古斯汀(354-430)并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康德 - 哲學體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么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于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么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么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shù)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qū)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么?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于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于接受這一觀點該怎么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么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愿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xiàn)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档律踔琳J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档碌闹摂嗑褪牵褐詾樽匀涣⒎?。他的這一論斷與現(xiàn)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于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jīng)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jīng)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fā)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么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后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lián)邦、不干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的構想。
    1754年,康德發(fā)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fā)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云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云演變來的。這團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陽。外面微粒的運動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成為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衛(wèi)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shù)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S.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人們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論,因而后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占有統(tǒng)治的地位。
    康德 - 康德名言
    1、自殺是可惡的,因為上帝禁止這樣做;上帝禁止自殺,因為這樣做是可惡的。
    2、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備注: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愛好的工作。)
    3、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4、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欲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
    6、想要成就大事業(yè),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
    7、有兩樣東西總是令人心生贊美,滿懷敬畏;我們對它們越是深思,我們的心靈就越是充滿這愛與畏:我頭頂?shù)男强眨臀倚闹械牡赖侣伞?BR>    8、不學會幽默和風趣,人就太苦了。
    9、活動或運動是人體健康的導師。
    10、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
    康德 - 生活逸事
    康德的生活,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學工作之外,他的業(yè)余生活倒十分活躍。他不斷被邀參加城里主要家庭的宴會和聚會。他常去拜訪凱澤林克伯爵一家,“連續(xù)多年,毫不間斷”。伯爵一家也很尊敬他,因為康德懂得“高貴的生活方式”,而且他每次都坐在貴賓席,正好在伯爵夫人身旁。
    有一位地理學家兼天文學家伯努利1778年訪問哥尼斯堡時寫道:“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學者共進午餐,他是哥尼斯堡大學最偉大成員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這位著名教授在社交中是如此活潑有禮的人物。他擁有這樣一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讓人很難想象他身上會有這樣一顆深深探求的心靈??伤难劬兔嫒萘髀冻鲆环N大智大慧,這與達朗貝爾的相似之處確實引人注目。……康德先生已很久沒有發(fā)表哲學著作了。而他保證他不久便會發(fā)表一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當然是指《批判》了??僧敃r,在1798年夏,康德還對這本書的篇幅會有多長還沒有概念呢。
    跟當時十八世紀的習慣一樣,康德午餐都到飯館里去吃,而且很講究美食佳肴。酒的選擇對康德來說也很重要,早年中意于紅酒,而晚年更喜愛白酒。他喜歡不慌不忙地悠然用餐,如果他喜歡某一道特別的菜,他會詢問烹飪法以及它是如何預備的,也會隨口評判一番。希佩爾后來開玩笑說:“遲早他會寫成一部《烹飪術批判》。”
    “而且對于和別人共進午餐,康德還有一套學問。他說,如果單獨一個人進餐,同時又埋頭閱讀或思考,那就會產(chǎn)生疾病之感,因為大腦的工作把胃的功能轉移了。如果在街頭行走時思考問題,那也一樣。在這些情況下,只有同別人一起進餐,才能使精力得到恢復,同人們進行毫無拘束的談話會使人不再想其他的事并使人得到快樂。”
    從《康德傳》中披露出來的康德十年間生活細節(jié),可以看出康德事實上也是一個很講口腹之欲的人,可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看來很遺憾他沒寫成《烹飪術批判》,否則便有“四大批判”了)。康德是一個有著極豐富生活內容與細膩生活情調的人,由此看來,一般人對康德的生活狀態(tài)有著極大的誤解。
    2月12日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此旁枝遠出,鉤沉一點康德生活逸事,也為康德“刻板”的生活故事增添一些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