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xué)網(wǎng)整理了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一)
用了大概1個星期的時間將《我的前半生》這本書讀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當(dāng)我看到這書中的字、圖片時,多多少少有種心跳的感覺。因為我讀的是中國最后一位皇帝的語言。似乎我已經(jīng)到了那個年代,已經(jīng)身處輝煌的宮殿和滄桑的歷史中。那些泛黃的老北京照片觸動我的心,那是怎樣一個動蕩的時期?我想現(xiàn)實生活在21世紀(jì)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過,只是當(dāng)時由于社會背景復(fù)雜,將稿本一些內(nèi)容刪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與1964年出版的相比,這次的“全本”內(nèi)容更為完整,史實更豐富。
我能買的這“全本”,我很是激動。對于我這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得無價之寶!
這本《我的前半生》從愛新覺羅·溥儀的家世開始說起,到入宮、登極、“二次登極”,再到去天津、東北、蘇聯(lián),又后來的“認(rèn)罪”,最后的“特赦”
認(rèn)認(rèn)真真的將它們讀下來,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當(dāng)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經(jīng)歷漫漫人生!原來,我認(rèn)為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這書中的坎坷,我漸漸理解了他,并為他感到可惜,因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傷害來自于孤獨、傷心。
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絆絆的,他無法感覺到“愛”,只是滿心的“害怕”、“傷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卻沒有百姓快樂。他博學(xué)、有文采,卻不能理解親情。他性格倔強,卻在關(guān)鍵時刻唯唯諾諾。
他的人生像個悲劇,好在“特赦”后,他總所過上幾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擾。
我突然感到,我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靜靜、安安穩(wěn)穩(wěn)、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們有困難了,也要讓心靈主動快樂,不要讓糟糕的事毀壞我們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樂、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讀一讀,那絕對是一種“經(jīng)歷”!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二)
《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體小說作品,初看時,滿族人的名字都類似,又多生僻字,看得有點暈,分不清誰是誰,人物關(guān)系被我看亂了,看得不急,慢慢看,反正情況以前都大致了解,就沒有什么迫切想知道的人物命運,緩緩讀來,靜度時光。
了解溥儀的成長和生活,對我的思想幫助很大,同樣經(jīng)歷少年、青年、壯年,也同樣為成長付出慘痛的代價,青春還是有悔的,看著看著,又發(fā)覺溥儀和我輩的又一共同點,死要面子活受罪,徒增許多坎坷,不值得啊!為年輕付出的代價的確是大了點,憶崢嶸歲月,似霧里看花。
一個人的命運和他的雄心壯志不匹配,最后一定是悲劇,都說時事造英雄,但也造悲劇,溥儀的悲劇不在于他個人,而在于悲劇的近代中國。
末代皇帝,命運多舛,其實二戰(zhàn)若日本勝了,弄不好,到現(xiàn)在,他還是偽滿洲國的皇帝呢,成敗未知啊!從書中感到的,更多是可憐,其實人都可憐,不同的是人可憐別人,誰可憐你呢?
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都講得是勞動改造,是懺悔,把自己做反面教材,歌頌**的好,也夠難為的,整本書充斥著悔過,六十年代成書,當(dāng)時的政治精神壓力好大,其實一直都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言論都是受管制的,哪有今天的自由呢,所以看著末代皇帝就倆字,窩囊,仨字,太窩囊,為**的政治言論服務(wù),其實依然是個傀儡。
而如今網(wǎng)上漫天遍布批評**的文章,也少人監(jiān)管,不得不說,言論自由了,肯允許人說話了,這也許就是過去所說的“人權(quán)”吧,但溥儀的權(quán)利全都用在了改造和懺悔上,更突出了末代的悲哀和可憐,終究還只是個政治工具而已。
另一感覺,就是本書參與寫作的人很多,最后只署溥儀的名,純屬為**的政治宣傳服務(wù)的,是政治工具,而不只是自傳,沒有把重點放到自身情況的描述上,一味懺悔罪過,歌頌**好。
傀儡、悲哀、可憐、窩囊伴隨了一生,從生命開頭貫穿到結(jié)尾,比起來,還是我們更有生命的尊嚴(yán)了,盡管,我曾經(jīng)為更極端的尊嚴(yán)吃過大虧,但醒悟時,滄海桑田、花月靜好,真正的生活美滿,才是做人正確的尊嚴(yán)。
全書已看到尾聲,正值我一年中工作最繁忙的時節(jié),晚上、甚至深夜,靜靜的看看小說,整個人都跟著靜了下來,與溥儀相同,我對自己的改造,也見了成效,不再是魯莽、各色的少年,棱角早被生活磨圓滑了,每每有得有失,依舊是那倆字,知足,作為一個末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爭取維護尊嚴(yán)的實在與實際,而并非死要面子,這一點,我已經(jīng)改造的很好了,有返璞歸真的意味,每每從鏡子中看到自己,感到又回到了那個文質(zhì)彬彬的弱書生,一切虛妄都已隨風(fēng)飄散,我還是我,現(xiàn)在還是從前。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三)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我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寫下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書里人物的精神感動了我。
溥儀的父親本是攝政王,也就是醇親王,載灃。由于當(dāng)時慈禧太后之子光緒帝沒有兒子,而溥儀的外公榮祿,為慈禧太后的統(tǒng)治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的外孫溥儀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繼承皇位的人選。
宣統(tǒng)皇帝一登基,就過起了富貴無憂的生活,他在書里記下了他的弟弟溥杰來到宮中看望哥哥時,處處拘束,行為讓他感到很不自在,因為他是皇帝,所以連親人,長輩都要敬他三分。他從小就欺負(fù)宮中的太監(jiān)和宮女,說的動他的只有奶媽王焦氏,她說:“皇上,您拿石子扔別人,別人也會疼,別人也是肉長的。”從此,他改變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為他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討好皇上,也從不懼怕皇上,是她,教會了皇上做人。
溥儀到了青年時期,王焦氏離開了他,他開始喜歡外國東西,他開始穿西裝,戴眼鏡,甚至讓大清國的男人都開始剪辮子,留短發(fā)。這使大清國開始西洋化。從此,街上開始賣西洋玩意了。
溥儀開始選妃時,就在相片上畫圈,當(dāng)時他才十五歲,對這些并不感興趣。所以隨便選了婉容和文繡分別做他的皇后和貴人。由于婉容思想開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寵,開始排擠文繡,當(dāng)時的大清國正腐敗,淪陷,文繡提出和他離婚,婉容開始吸毒,后來和他的侍衛(wèi)私奔,病死他鄉(xiāng)。后來共娶進福貴人和玲貴人,其中一死一失。溥儀把他們比作金籠中的鳥。
日本侵略了中國,他們要中日聯(lián)姻,讓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結(jié)婚。這對年輕人很快也有了好感。當(dāng)然,溥儀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他自己沒有兒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兒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儀開始日夜恐懼,甚至連嵯峨浩做的飯都一口不碰,但最終她生下了靚女,溥儀這才放心,日方卻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帶領(lǐng)大家,溥儀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最后改造被釋放,還找了一個夫人,最后病終。
這本書讀完了,我不得不感嘆人世的滄桑和變化,不得不感嘆溥儀那堅強的精神。他由一個皇帝到一個公民,無半點抱怨,而是笑對人生。看著他那一張張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為之震撼。真是命運戲弄人,溥儀無論之前有多少過錯,畢竟他能改過。盡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國改為“滿國”,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拋棄過去的一切,從新改過,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
這本書讀完后,我的心情仍舊久久不能平靜,盡管這位我最最尊敬的皇帝已經(jīng)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他那燦爛的笑容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盡管他沒有現(xiàn)在那些偶像明星那么耀眼,但他經(jīng)歷過的一切,令我十分敬佩。愛新覺羅。溥儀,他會成為我心中永遠不滅的明星,他使我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波濤洶涌的大風(fēng)大浪”,我都會對我自己說:“沒問題!挺一挺就會過去,幸福會在后頭等著我們的!”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人也很令我敬佩,那就是許配給溥儀弟弟溥杰的日本女人——嵯峨浩。在整本書里,她幾乎是最后出現(xiàn)的人物,但她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她是一個日本人,嫁給了中國皇弟。在她被溥儀唾棄的那段日子里,仍挺著胸去和日本政府談判,她認(rèn)為日本不可以這么做。她在中日戰(zhàn)斗時,為女兒,丈夫,做盡了一切,那是她還對丈夫說:“我知道你擔(dān)心皇兄,你去看望他吧,女兒由我照顧。”溥杰被妻子的闊大心胸感動了,多么艱難的日子,嵯峨浩挺過來了,最終,她們一家邁向了幸?!?BR> 我現(xiàn)在認(rèn)為《我的前半生》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故事,一段人生,我也不想用什么來形容故事里的人物??傊?,我在這里學(xué)會了堅強。無論是溥儀面對世事變化的堅強,還是嵯峨浩的一個偉大女人的堅強,這個字眼使我終身受益。在這個故事里,他們都是改變了的。由一個個王公貴族,官員千金,公子,到一個個能吃苦的平常公民。但他們身上流露的仍是令人敬重的氣息,仍是閃閃發(fā)光。讀完他的一生,我也改變了,我學(xué)會了堅強,是溥儀和嵯峨浩身上的堅強。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