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公務員申論熱點預測:中小學守則也應與時俱進

字號:


    中小學守則也應與時俱進
    ——由中美英日小學生守則對比引發(fā)的思考
    熱點概述
    2013年8月,網(wǎng)上一篇關于中美英日小學生守則對比的文章引起了廣大網(wǎng)友的熱議。與內容更適合小學學齡兒童掌握和適應的英美等國的小學生守則相比,中國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十年之前的,操作性和實用性方面稍弱的守則。小學生行為守則的目的是為了規(guī)范小學生的行為,在配合學校教學工作的同時,起到正確引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然而我國的小學生守則似乎在內容上過多地注重對兒童思想方面的引導,對于操作性和兒童接受程度的把握,卻有待商榷。
    相關評論
    @中小學守則老了:《用了近10年,真該改改了》,近日教育專家呼吁修訂中小學生守則的新聞讓我們猛然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耳熟能詳?shù)摹吨行W生守則》確實有些老了。無論是對比“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也可以自己先跑”這樣“實用型”的英國《小學生守則》,還是對比“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這樣“操作型”的美國《小學生守則》,我們的《守則》都顯得蒼白和生澀。
    我國最早一版的《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發(fā)布于1981年。這些守則和規(guī)范在1991年、1994年和2004年歷經(jīng)多次修改,對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教育部將《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守則》合并為《中小學生守則》。對《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補充。
    2004年的修改可謂“與時俱進”,針對新世紀青少年的特點加入了不少新內容?!吨行W生守則》盡管條數(shù)不變,但在第三、四、五條中,分別增加了“熱愛科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講究衛(wèi)生”等內容。而在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更是增加了符合時代特征的內容,如創(chuàng)新意識、網(wǎng)絡文明、安全自護、遠離毒品等。
    當時解讀社會實踐活動、網(wǎng)絡文明這些詞句,大家還覺得很新鮮,尤其是網(wǎng)絡,那會兒的老師都視其為洪水猛獸,竭力阻止,根本不會從網(wǎng)絡文明這個角度去教育。從這點看來,新版的“守則”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發(fā)展的脈搏,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網(wǎng)絡文明”等許多內容即使在現(xiàn)在也是非常適用的。
    伴隨著對《中小學生守則》的質疑,不少人搬出了國外的案例。記者找到幾份在英國、美國等國家使用的《小學生守則》,盡管由于國情未必相同,但其中的內容確實值得我們關注。
    英國《小學生守則》有10條,譯成中文共100多字;美國《小學生守則》12條,200多字。其中,英國的“守則”主要強調的是自我保護: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等。而美國的《小學生守則》,圍繞的主要是小學生在學校里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提問時舉手等等。
    相比較,我國的《中小學生守則》中的“努力學習”、“自尊自愛”明顯過于空洞。記者隨機找了北京地區(qū)的10名小學三年級以下學生,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清什么叫“自尊自愛”。
    教育雜志編輯劉若謙提到,相比國外,我們的“守則”和“行為規(guī)范”太過于追求全面,追求所謂的“立意拔高”。而事實上對于青少年來說,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幫助他人比什么都重要。我們應直白地告訴孩子怎么做。
    現(xiàn)在的中國孩子在成長中面臨的誘惑和危險比過去大得多。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保護。“守則”和“行為規(guī)范”其實是很好的保護手段,它們需要通俗化、直白地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以大人們的經(jīng)驗去幫助他們。配合課堂上的知識傳授,這才是真正的德智一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模式。
    @英國小學生守則惹爭議: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有好事者將英國的“小學生守則”掛上網(wǎng),著實讓我吃驚,第一條“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第二條“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 第三條“生命第一,財產(chǎn)第二”;還有第八條印象最深:“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
    這四條“守則”真的需要我們大聲對孩子說出來。畢竟身心健康是一個孩子快樂生長的前提條件。雖說我們現(xiàn)在不缺安全教育課,很多學校都大張旗鼓搞消防演習、地震演習,很多家長都頻頻告誡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但事實卻明擺著讓人“沮喪”——大災大難畢竟百年一遇;而調查顯示對孩子性侵犯的90%都是熟人作案。
    關于生命、關于性,不僅為人父母者難以啟齒,就連以教育為己任的學校也是猶抱琵琶敷衍了事。2006年全國人大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立法保護兒童的性安全。2007年,國務院轉發(fā)教育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把學校指定為對學生進行預防性侵害教育的主要陣地。但是,來自北京紅楓心理咨詢中心的調查,全國三分之二的學校完全沒有進行過性教育,“有的是把課本發(fā)給孩子們自己看,有的甚至連書本都不發(fā)。”
    
申論真題 申論答案 申論熱點 申論范文 申論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