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通過健全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制度和完善社會保障的預算制度,建立起更加公平可持續(xù)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將對地方的社會救助工作帶來哪些影響?“地方政府面臨的壓力可能要更大一些,”21日下午,山西省某地級市民政局副局長王局長剛剛步出會場,他從山西省民政廳組織的相關會議上了解到,接下來的社會救助工作將倡導分級,即地方政府要主動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這使地方民政局倍感壓力。
社會救助也要實現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
據分析人士稱,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被看做是“重頭戲”之一,三中全會剛結束不久,地方上就已如此迅速地作出響應,可見推進改革的決心。
一位接近社會保障改革的相關專家認為,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物價水平的相應提高,救助標準將不斷提高。對于事權和支出責任更加匹配,地方政府財力的增加,地方是否將加大對民政部門的投入,尤其是對社會救助投入的提問,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目前還不好下定論,因為各地具體情況不同。
“目前中央和地方4:3:3的比例是地方政府可以承受的,感覺壓力不大。但如果強調地方政府要主動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我們會感覺壓力很大,畢竟地方對中央財政的支持還是有一定依賴性的。”山西省某地級市民政局王副局長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除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5省市中央財政不投入資金外,其余省市奉行中央財政與地方1:1的比例負擔低保資金,但具體到各個地區(qū)會略有不同。目前,山西省社會救助資金是按著4:3:3的比例分配的,即中央和省里共出40%,市里出30%,縣里出30%。但事實上,中央和省里負擔的社會救助資金要略大于40%的比例。”
除財政資金外,各地政府也都紛紛尋求拓展社會救助資金來源。王副局長表示,首先在政府保底的前提下,積極倡導社會資本進入支持社會救助,主要還是靠慈善捐助,比如一些特殊的幫扶、募捐、基金會及企業(yè)捐贈等。接近相關改革的專家也表示,一些社會資金主要是針對有特殊需求的一小部分人,大部分需要生活救助的人群還是以國家財政為主。
社會救助需解“碎片化”難題
雖然我國在社會救助方面已做了許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保障不完善、落實不力、制度“碎片化”等問題。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討論,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推進以法治方式織牢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很多學者多年呼吁出臺立法,但我國目前關于社會救助還沒有相關的法律,原因主要是對國內救助范疇的爭議,因為現在除了生活救助這個領域外,住房、教育等按理說也是大的范疇,但如果要制定法律,是否包含其他那些范疇,這個還沒有一個定論,所以一直爭議較大。”這位接近社會保障改革的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想制度‘碎片化’可能主要是指分城鄉(xiāng)、分人群、分地區(qū)。城鄉(xiāng)一直有分割,城市有城市的標準,農村有農村的標準,即便是最低生活保障,城鄉(xiāng)也是有差異的。”上述專家解釋說。
此外,接近改革的專家表示,地區(qū)不同,受救助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具體救助方式及救助金額也根據不同地區(qū)財政部門情況、最低工資收入水平以及CPI等眾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我市城市轄區(qū)內的低保戶每人每月可得到380元的救助,鄉(xiāng)鎮(zhèn)轄區(qū)的355元,農村的僅為200元。”王副局長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我想實際上‘碎片化’不僅存在于社會救助范疇,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存在,因為目前從城鄉(xiāng)、人群、地區(qū)上可能都存在一些缺少銜接的問題,這個在社會保險領域里面可能表現得更突出一點。在社會救助的領域,其實體系已經搭建起來了,就是有些制度的銜接可能還需要再往前推一下。”上述接近社會保障改革的專家補充說。
對此,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原司長、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也曾認為,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均有一定的可調整空間,為真正破解社保制度的“碎片化”,應加快《社會救助法》的立法進程。
公務員推薦:
半月談時事政治之城管“污名化”
半月談時事政治之網絡謠傳
半月談時事政治之黑天鵝事件
公務員時事政治 | 半月談時評 | 公務員考試網 | 公務員報考指南 | 歷年考試真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