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各國棄嬰設施

字號:


    作為保障兒童生命權的舉措,中國不少大城市正探索設立“棄嬰安全島”,并指出此舉乃效仿發(fā)達國家。那么,發(fā)達國家的棄嬰設施如何運行、反響如何?新華社駐意大利、德國、比利時和日本記者一探究竟。
    德國:全德約有90個棄嬰箱
    現代棄嬰裝置在德國已有一定規(guī)模。2000年,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出現了第一個棄嬰箱。目前,全德大約有90個棄嬰箱,大部分設在醫(yī)院,首都柏林就有4個。
    設在醫(yī)院僻靜廊道
    在柏林南部的圣約瑟夫醫(yī)院,棄嬰箱設在醫(yī)院大樓外遠離正門的一條僻靜廊道盡頭。如果不是入口處有一塊寫有“嬰兒箱”的指示牌,過往行人很難注意到這個隱蔽地點,站在廊道外也看不見棄嬰箱附近情況,棄嬰箱附近沒有攝像頭等監(jiān)控設備,最大限度保護棄嬰者隱私。
    棄嬰箱外門一旦關閉便無法再打開。約1分鐘后,警報響起,兒科護士打開內門,抱走嬰兒。如果棄嬰父母反悔,可在8周內聯系醫(yī)院,經DNA測試確定身份后取回嬰兒。這家醫(yī)院的棄嬰箱自2001年8月設立以來,一共接收了21名棄嬰,只有兩名被家長接回。
    尚無統(tǒng)一法律規(guī)范
    雖運行多年,棄嬰箱在德國仍有很大爭議,政府對棄嬰箱設置尚無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范。支持者認為,棄嬰箱有助于避免棄嬰受到意外傷害;反對者認為,棄嬰箱的存在剝奪了嬰兒獲知自己身世的權利,這與德國法律相悖。
    圣約瑟夫醫(yī)院的里默爾認為,相比那些被父母丟在樹林、廁所甚至直接殺死的嬰兒,棄嬰箱里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拔覀冋J為,嬰兒的生命權應該優(yōu)先于他們的知情權。”
    另一種批評意見認為,設立棄嬰箱可能“鼓勵”父母棄養(yǎng)嬰兒。
    雖已存在十幾年,但德國棄嬰箱一直處于法律的“灰色區(qū)域”。大部分棄嬰箱設在醫(yī)院,也有一些設在教堂、孤兒院等地方,還有少數由私人設立。德國青年研究所先前發(fā)布一項調查,稱一些棄嬰箱運營方專業(yè)人員不足,部分被放入棄嬰箱的嬰兒最終去向不明。
    意大利:40個“生命搖籃”只收過兩嬰兒
    在意大利,教會醫(yī)院羅馬撒西亞圣靈醫(yī)院在1198年設立第一個棄嬰輪盤以來,直至19世紀下半葉,棄嬰輪盤在意大利相當普及,數量一度達到1200個。 19世紀初開始,棄嬰輪盤涉入關于墮胎的爭議,導致1867年意大利費拉拉關閉了棄嬰輪盤。1923年,意大利正式廢除這類設施。
    用多種語言解釋棄嬰流程
    1992年,意大利醫(yī)生朱塞佩·加羅內創(chuàng)辦社會救助中心“生命運動”,倡導恢復棄嬰輪盤,棄嬰設施開始重現意大利,如今它們不再叫“棄嬰輪盤”,而叫“生命搖籃”。
    羅馬卡西利諾醫(yī)院新生兒科主任皮耶爾米凱爾·鮑力羅告訴新華社記者:“2005年前后,很多新生兒被丟在街頭的垃圾箱或公廁內,因此2006年我們在醫(yī)院設立了棄嬰點?!笨ㄎ骼Z醫(yī)院的生命搖籃設在大門附近一間獨立小房子內,外墻用包括中文在內的多種語言寫著醒目標語:“別拋棄他,把他托給我們?!辈⒂枚嗾Z言詳細解釋棄嬰流程。
    母親有60天“反悔期”
    卡西利諾醫(yī)院啟動生命搖籃兩個月后,接收了第一名棄嬰,迄今為止也只有這一名。事實上,全意40多個生命搖籃總共只接收過兩名嬰兒,而意大利每年記錄在案的棄嬰大約440名。
    米蘭一家救助機構Cavmagenta的負責人特蕾莎·切尼·洛戈尼說,意大利法律提供了其他合法的匿名棄嬰渠道,生命搖籃是棄嬰媽媽們的“最后選擇”。
    意大利一項1997年開始生效的法律規(guī)定,產婦在醫(yī)院生下孩子后,如果選擇放棄撫養(yǎng),醫(yī)院不會登記孩子母親的任何身份信息,也不需要她簽署任何移交撫養(yǎng)權的文件,而是直接在嬰兒的出生資料上填寫“不愿透露姓名女子的孩子”。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母親有60天時間“反悔”。
    鮑力羅說,生命搖籃接收嬰兒數量少,令人欣慰又痛心。欣慰的是這說明在醫(yī)院分娩的媽媽們很少再想放棄孩子,痛心的是仍有很多人不知道生命搖籃的存在,不知道或不信任匿名分娩這項法律。
    日本:民間運營,政府補貼
    現在,日本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棄嬰收容點設于熊本市的慈惠病院,這是家有天主教背景的民營醫(yī)院。2007年5月,在取得熊本市政府批準后,慈惠醫(yī)院開始正式運營名為“鸛之搖籃”的棄嬰箱。為保護隱私,“鸛之搖籃”設在慈惠醫(yī)院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在一個60cm×50cm的門后面,擺著一個溫度設定為36攝氏度的保育箱。嬰兒放入保育箱后,門自動關上,防止嬰兒遭竊,警鈴隨之響起,通知醫(yī)院員工。
    棄嬰收容費用由國家和熊本縣分別負擔一半。其中,慈惠醫(yī)院在收容期間能獲得每天1800日元左右的補貼;接收嬰兒的嬰兒院每月可得到約50萬至60萬日元的補助;領養(yǎng)棄嬰的家庭可獲每月3萬日元補助和一定數額的嬰幼兒生活費。棄嬰由熊本市市長取名,登記在當地戶籍冊上。
    對“鸛之搖籃”,反對聲音一直沒斷。批評者認為,棄嬰收容助長了遺棄嬰兒現象,也與《兒童福祉法》、《兒童虐待防止法》等相關法律的精神不符。還有人質疑,一些嬰兒收容點抱有獲得政府補貼的金錢目的。
    比利時:箱內有給家長的信
    在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有一家名為“母親為了母親”的私人慈善組織。該組織于2000年在一名志愿者的家中設立了“母親的摩西搖籃”棄嬰保護箱。棄嬰保護箱上方貼有流程示意圖,箱內除嬰兒用品外,還有一份給棄嬰家長的信封,信封內裝有一封寫給家長的信和作為日后聯系“信物”的半張卡片。棄嬰保護箱外壁上有打開按鈕,保護箱打開的同時,樓內會響起通知志愿者的鈴聲,而志愿者會留出一定時間便于棄嬰家長離開。如果鈴聲響起20分鐘后,棄嬰未被志愿者取走,另外3名志愿者會收到手機短信提醒,以保證棄嬰會盡快得到妥善看護。從2000年保護箱設立迄今,“母親的摩西搖籃”先后成為6名棄嬰溫暖的暫棲地。其中5名棄嬰被好心人收養(yǎng),另一名最后回到母親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