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方塔旅游導游詞

字號:


    松江方塔,原名興圣教寺塔,坐落在上海松江城方塔園內(nèi)。此塔在宋代熙寧、元年間(公元1068—1094年)建于興圣教寺內(nèi),故名興圣教寺塔。又因塔呈四方形,俗稱方塔。1974年,松江縣對方塔進行了大修。修復后的方塔高42.5米,塔身分9層。方塔每層四面辟有壺門,門上有目梁,門內(nèi)通道上施疊澀澡井,內(nèi)室用券門,設有木梯,可層層登高。塔上屋面,各層腰檐、乎座和塔內(nèi)樓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撐。大部分斗拱保存了宋代原物。仰觀塔身外形,古樸秀美,高聳入云。頂部由復盆、相輪、寶瓶等組成高達8米的塔剎。有4條鐵索從尖頂分別系向9層的四角塔檐,名“浪風索”。塔檐翹角處系有銅鈴,名曰“驚鳥”,上下計有36只。風吹銅鈴,叮當聲,悅耳動聽,響徹方圓數(shù)里。登高九層外廊,憑欄俯瞰,全城景色,盡收眼底。
    1974年修塔時,發(fā)現(xiàn)第三層的側(cè)壁石灰層內(nèi)有一幅壁畫,畫的是一尊新色佛像打坐圖,佛像清晰,色彩鮮艷,這是上海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惟一的最早壁畫——宋代佛像。經(jīng)專家鑒定,系建塔時的原畫。修繕時還發(fā)現(xiàn)在塔的底層1.5米處,有長方形地宮,磚室高約3米。中間橫臥著一尊涂金的釋迦牟尼銅佛像,在漢白玉石匣頂上是尊涂金供養(yǎng)人銅座像。在銅佛像旁的兩只銀匣子上一個鑄有追薦之母,一個鑄追薦之妻的圖樣。
    擴展閱讀:
    導游詞結(jié)構(gòu)
    一篇完整的導游詞,其結(jié)構(gòu)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
    1.習慣用語
    習慣用語又分為兩個部分——見面時的開頭語和離別時的告別語。
    開頭語包括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游覽注意事項和對游客的希望五個方面,放在導游詞的最前面。
    a、開頭語
    (1)介紹自己或旅行社
    (2)介紹司機和車型、車號
    (3)介紹旅游時間,地點和行程安排
    (4)表示歡迎。
    b、告別語
    (1)總結(jié)旅游情況
    (2)感謝游客配合
    (3)希望提出意見
    (4)表示依依惜別
    2.概括介紹
    概括介紹是用概述法介紹旅游景點的位置、范圍、地位、意義、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等,目的是幫助旅游者對景點先有個總體了解,引起游覽興趣,猶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概括介紹應根據(jù)時間和游客情況,可長可短,可詳可略(可根據(jù)需求所變)。
    3.重點講解
    重點講解是對旅游線路上的重點景觀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同時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攜帶的東西,保管好自己隨身的物品,這是導游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相關閱讀:
    各省景點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