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和實踐
一、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主張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一切唯物主義的認 識論都是反映論。馬克思主義把實踐引人了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揭示了認識對實踐的依 賴關系,揭示了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認為物質世界只有成為人們實踐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 對象;認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一個以實踐為基礎的、由淺人深的發(fā)展過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 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消極性和直觀性,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二、認識和實踐的相互作用
(一)實踐決定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人的認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事物,獲得對認識對象的知識。即使從書 本上獲得的知識,歸根到底也是來自于社會實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需要,不斷提出新的課題,促使人們從事新 的探索。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使正確 的認識得到證實,錯誤的認識得到糾正,不完全的認識得到補充和完善。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認識,歸 根到底是為實踐服務的。認識也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
(二)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正確的理論 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而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理論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方法。
第二,理論可以提供對未來發(fā)展的預見或預測。
第三,理論可以動員、鼓舞和組織群眾,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而奮斗。
認識與實踐的相互作用關系告訴我們,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論必須從實踐中 得來,必須結合實踐的具體情況加以運用,必須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實 踐則必須自始至終接受科學理論的指導,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確定實踐的目標、制訂計劃和選擇方 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選擇和及時調整實踐的道路和手段,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評價實踐結果,總 結經驗教訓,不斷地完善實踐觀念。
三、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運動,集中表現(xiàn)為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和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始階段,是對事 物的表面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只有理解的東西才 能更好地感覺它;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只有獲得大量真實的感性材料,并經過理性思維的加工, 才能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
正確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有助于避免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唯理論片面強 調理性認識而忽視感性認識,常常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經驗論片面強調感性認識而忽視理性認識,常常 表現(xiàn)為經驗主義。這兩種片面性都是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從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轉化為實踐,這是認識過程中 更為重要的飛躍。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其正確與否才能得到檢驗,才能糾正錯誤和發(fā)展真理;通 過理性認識指導實踐,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的力量,從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從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不僅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更需要認識主體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認識發(fā)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無限發(fā)展過程。主觀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一次可以完成 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發(fā)展過程。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用理性認識能動 地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實踐和 認識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發(fā)展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揭示的認識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礎。
四、真理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種認識是正確&還是錯誤的,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 的唯一標準。
1.這是由真理的本性決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作為檢驗它的標準,既不是主觀思想,也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 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社會實踐。
2.這是由實踐的特性決定的
實踐的特點是聯(lián)系主、客觀的橋梁,它能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相對照,主觀同客觀符合的就是 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謬誤,因而它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
五、真理發(fā)展的辯證性質
(一)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 識,其內容是客觀的,這是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二是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是能夠正確認識無限 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認識每前進一步,就是對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越接近,這一點也是無條件 的,因而是絕對的。
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 真理的相對性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從廣度來說,任何真理性的認識只是對無限宇宙的一個部分、一 個片斷的正確認識,是有一定范圍的;從深度來說,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只是對該對象一定程度、一定 層次的正確反映,具有近似的性質。
一、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主張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一切唯物主義的認 識論都是反映論。馬克思主義把實踐引人了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揭示了認識對實踐的依 賴關系,揭示了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認為物質世界只有成為人們實踐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 對象;認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一個以實踐為基礎的、由淺人深的發(fā)展過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 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消極性和直觀性,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二、認識和實踐的相互作用
(一)實踐決定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人的認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事物,獲得對認識對象的知識。即使從書 本上獲得的知識,歸根到底也是來自于社會實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需要,不斷提出新的課題,促使人們從事新 的探索。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使正確 的認識得到證實,錯誤的認識得到糾正,不完全的認識得到補充和完善。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認識,歸 根到底是為實踐服務的。認識也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
(二)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正確的理論 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而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理論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方法。
第二,理論可以提供對未來發(fā)展的預見或預測。
第三,理論可以動員、鼓舞和組織群眾,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而奮斗。
認識與實踐的相互作用關系告訴我們,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論必須從實踐中 得來,必須結合實踐的具體情況加以運用,必須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實 踐則必須自始至終接受科學理論的指導,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確定實踐的目標、制訂計劃和選擇方 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選擇和及時調整實踐的道路和手段,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評價實踐結果,總 結經驗教訓,不斷地完善實踐觀念。
三、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運動,集中表現(xiàn)為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和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始階段,是對事 物的表面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只有理解的東西才 能更好地感覺它;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只有獲得大量真實的感性材料,并經過理性思維的加工, 才能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
正確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有助于避免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唯理論片面強 調理性認識而忽視感性認識,常常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經驗論片面強調感性認識而忽視理性認識,常常 表現(xiàn)為經驗主義。這兩種片面性都是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從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轉化為實踐,這是認識過程中 更為重要的飛躍。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其正確與否才能得到檢驗,才能糾正錯誤和發(fā)展真理;通 過理性認識指導實踐,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的力量,從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從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不僅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更需要認識主體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認識發(fā)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無限發(fā)展過程。主觀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一次可以完成 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發(fā)展過程。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用理性認識能動 地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實踐和 認識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發(fā)展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揭示的認識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礎。
四、真理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種認識是正確&還是錯誤的,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 的唯一標準。
1.這是由真理的本性決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作為檢驗它的標準,既不是主觀思想,也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 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社會實踐。
2.這是由實踐的特性決定的
實踐的特點是聯(lián)系主、客觀的橋梁,它能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相對照,主觀同客觀符合的就是 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謬誤,因而它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
五、真理發(fā)展的辯證性質
(一)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 識,其內容是客觀的,這是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二是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是能夠正確認識無限 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認識每前進一步,就是對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越接近,這一點也是無條件 的,因而是絕對的。
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 真理的相對性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從廣度來說,任何真理性的認識只是對無限宇宙的一個部分、一 個片斷的正確認識,是有一定范圍的;從深度來說,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只是對該對象一定程度、一定 層次的正確反映,具有近似的性質。
公務員報考指南 | 公務員報考條件 | 公務員報名入口 | 行測專題 | 申論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