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難道在一個“特供”橫行的社會現實下,輿論質疑的食品安全問題,果真就如專家所描述的那樣“虛無縹緲”?
18日,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上,來自政府、協(xié)會以及企業(yè)界等代表就維護食品安全的地位、形象等進行深入研討。有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誤讀了,其實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7月19日《京華時報》)
在當前食品安全形勢下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不知與會的各界代表心情是否有點凝重?不管怎么說,食品安全問題正面臨一個多事之秋。當然,可以想象,由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雖然是以“食品安全”為主題,但也不同于食品監(jiān)管專業(yè)部門的服務宗旨。有關維護食品安全“地位”的深入研討,也必然是圍繞著企業(yè)“形象”的——因為,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是以推動連鎖經營在中國的發(fā)展為己任,以會員服務為核心,代表行業(yè)利益,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以提供各項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為服務內容的。
關于這一點,與會的相關專家倒是心領神會,提出的意見也“有的放矢”。“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何計國表示,一般所說的不合格食品包括產品等級標準不合格、非安全指標不合格、限量成分超標、含有違禁成分等。如非安全指標不合格包括標簽、標示不合格,含量不合格等,但是這些并不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不知如何去理解何教授的這段言辭?客觀地說,盡管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但畢竟沒有發(fā)生因食用不合格食品而“三步倒”“五步倒”的案例。但反過來說,假如不合格的食品與食品安全無關,那么,這些檢驗指標有什么作用呢?
對此,疑惑歸疑惑,但專家此言確實起到了“代表行業(yè)利益,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的作用。道理很簡單,如果專家不是站在企業(yè)的立場上而是消費者立場上,就不應該把當前發(fā)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硬說成是“產品等級標準不合格”。難道消費者連產品等級和安全指標都搞不清楚?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因“南京”煙抽不出“九五至尊”的味道維權的?倒是消費者從“結石寶寶”身上認識了“三聚氰胺”這種化學元素。作為食品安全專家,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的嚴峻形勢下,不僅沒有利用這次食品安全年會的機會向有關行業(yè)敲響警鐘,反而找借口淡化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這算是在安慰消費者,還是在給相關行業(yè)應對輿論質疑“建言獻策”?
就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憂慮存在“井繩”效應,或許會混淆了“產品等級”和“安全指標”的區(qū)別。但是,何教授的另一個論點,卻認為即使發(fā)現了安全指標問題,也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他覺得“很遺憾,我們基本上沒有幾個物質有人類試驗證據支持,大多數我們不能說是人類致癌物,頂多泛泛地說它是致癌物”。這下可好,何教授把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不爭事實,歸結為消費者混淆了“產品等級”和“安全指標”的虛無中,推向即使發(fā)現了有害物質也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的飄渺里。那么,所謂的食品安全問題,就貌似一場虛驚。如此,還有什么必要,或者說手段去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倒是給相關行業(yè)開辟了一條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層迷霧中突圍的捷徑。
專家把當前屢屢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說得如此輕描淡寫,不僅是利益驅使下的見風使舵,更是不惜損害公眾利益討好利益集團的見利忘義。難道在一個“特供”橫行的社會現實下,輿論質疑的食品安全問題,果真就如專家所描述的那樣“虛無縹緲”?
18日,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上,來自政府、協(xié)會以及企業(yè)界等代表就維護食品安全的地位、形象等進行深入研討。有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誤讀了,其實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7月19日《京華時報》)
在當前食品安全形勢下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不知與會的各界代表心情是否有點凝重?不管怎么說,食品安全問題正面臨一個多事之秋。當然,可以想象,由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雖然是以“食品安全”為主題,但也不同于食品監(jiān)管專業(yè)部門的服務宗旨。有關維護食品安全“地位”的深入研討,也必然是圍繞著企業(yè)“形象”的——因為,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是以推動連鎖經營在中國的發(fā)展為己任,以會員服務為核心,代表行業(yè)利益,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以提供各項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為服務內容的。
關于這一點,與會的相關專家倒是心領神會,提出的意見也“有的放矢”。“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何計國表示,一般所說的不合格食品包括產品等級標準不合格、非安全指標不合格、限量成分超標、含有違禁成分等。如非安全指標不合格包括標簽、標示不合格,含量不合格等,但是這些并不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不知如何去理解何教授的這段言辭?客觀地說,盡管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但畢竟沒有發(fā)生因食用不合格食品而“三步倒”“五步倒”的案例。但反過來說,假如不合格的食品與食品安全無關,那么,這些檢驗指標有什么作用呢?
對此,疑惑歸疑惑,但專家此言確實起到了“代表行業(yè)利益,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的作用。道理很簡單,如果專家不是站在企業(yè)的立場上而是消費者立場上,就不應該把當前發(fā)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硬說成是“產品等級標準不合格”。難道消費者連產品等級和安全指標都搞不清楚?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因“南京”煙抽不出“九五至尊”的味道維權的?倒是消費者從“結石寶寶”身上認識了“三聚氰胺”這種化學元素。作為食品安全專家,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的嚴峻形勢下,不僅沒有利用這次食品安全年會的機會向有關行業(yè)敲響警鐘,反而找借口淡化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這算是在安慰消費者,還是在給相關行業(yè)應對輿論質疑“建言獻策”?
就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憂慮存在“井繩”效應,或許會混淆了“產品等級”和“安全指標”的區(qū)別。但是,何教授的另一個論點,卻認為即使發(fā)現了安全指標問題,也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他覺得“很遺憾,我們基本上沒有幾個物質有人類試驗證據支持,大多數我們不能說是人類致癌物,頂多泛泛地說它是致癌物”。這下可好,何教授把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不爭事實,歸結為消費者混淆了“產品等級”和“安全指標”的虛無中,推向即使發(fā)現了有害物質也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的飄渺里。那么,所謂的食品安全問題,就貌似一場虛驚。如此,還有什么必要,或者說手段去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倒是給相關行業(yè)開辟了一條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層迷霧中突圍的捷徑。
專家把當前屢屢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說得如此輕描淡寫,不僅是利益驅使下的見風使舵,更是不惜損害公眾利益討好利益集團的見利忘義。難道在一個“特供”橫行的社會現實下,輿論質疑的食品安全問題,果真就如專家所描述的那樣“虛無縹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