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知道我國民族的構成狀況,正確區(qū)分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差異,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2.了解我國一些主要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3.理解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樹立各少數(shù)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正確觀點。
4.讀圖并總結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內容點析
1.民族
民族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文化(語言、文字、風俗、宗教等)的差異是區(qū)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標準和依據(jù)。我國有56個民族。
2.景觀圖片:圖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這張圖片的內容是:在國慶節(jié)期間,我國56個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裝歡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歡呼的景象。這張照片充分展示了本節(jié)內容的主題──多民族的大家庭,形象地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和睦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許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3.少數(shù)民族
在我國的56個民族當中,漢族的人口數(shù)量最多,達到11.85億(1990年),占全國總人口的91.6%;另外55個民族的人口都比較少,55個民族的人口總數(shù)為1.08億,只占全國總人口的8.4%。相對于漢族而言,這55個民族在人口數(shù)量上處于少數(shù),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這55個民族為少數(shù)民族。這個概念只是表明這些民族的人數(shù)少,并沒有其他的含義。
4.第16頁活動1
通過活動讓學生知道不同國家的民族構成是不同的。既復習了日本和美國的民族特點,又反映出我國獨特的民族構成,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民族特點的理解,同時也為下面講解我國的民族政策埋下伏筆。本活動可以按兩種方式展開,教師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種。方式一: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扮演(代表)三個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陳述自己的民族現(xiàn)狀,就此可以進行一場小辯論,討論出不同的民族構成對各自國家有何種影響?方式二:列一張三國民族狀況對比表,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并完成該表,了解中、日、美三國的民族構成特點。
5.第17頁活動2和活動3
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提前查找一些相關的民族文化活動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或者教師可以參照教師用書中的參考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拓展一些內容。最終要達到以下目的:(1)進一步理解民族的劃分及其他們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信仰的不同;(2)開拓學生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3)通過學習文化差異性,為講解我國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礎。
6.圖1.17“我國民族的分布”
在學習該圖時,指導學生使用圖例、注記來識別我國各民族的分布地區(qū),進一步總結出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通過對這張分布圖的學習和閱讀,讓學生掌握讀該類圖的方法、步驟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具備閱讀民族(人種)分布圖等專題地圖的技能。同時在學習本圖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相關的幾點知識:(1)漢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2)少數(shù)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區(qū)?(3)總結出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實際上,讀圖的過程就是分析民族分布特點的過程。
7.少數(shù)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的內容涉及面十分廣泛,是我國繁榮和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這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理解掌握。首先,通過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加強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政策內容不要涉及太多,只抓住最關鍵、最主要的幾條即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民族區(qū)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由)。第三,要理解應用而不是死記硬背民族政策主要條款。教學過程中民族政策的內容可以先不講,最好先由學生反思前面的相關內容(中國民族各方面的特點),從全國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來思考、討論,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相關內容。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jié)安排1~2課時。
【總體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內容涉及到我國民族的各個方面,內容全面廣泛,但是不要求講得太深。同時,這部分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因此是進行國情教育和實踐活動課的最佳內容。這樣就將課內教學和課外地理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又激發(fā)了興趣、培養(yǎng)了情感。教師可以將本節(jié)課分成兩個部分:(1)拓展輔助活動部分,(2)課堂教學部分。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